裴滿意:漆作為「第三持存」的當代性轉化與延異潛能 中

新的藝術語言與概念,無外乎兩種來源。一種是向外拓展。例如,做跨學科的會通研究,把古今中外文學、詩歌、美學、思想史、哲學史等資源轉化到藝術中來;另一種便是向內深挖,不斷地加入新的實踐與體悟,在創作與實踐工作過程中提煉新的語言。

這種新語言,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美術史與批評系主任詹姆斯·埃爾金斯教授稱之為「工作室語言」,筆者則更願意稱之為「感覺系統語言」。它是一種在工作室創作過程中與心靈狀態「共振」所產生的鮮活語言。這與單純的梳理堆積的陳舊文字與材料的理論研究方式,是不一樣的系統,它也是新的藝術語言、風格乃至精神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因為「活」的問題,總比「死的材料」更具有生命力。

▲ 沈也《1843年爽到2003年》尺寸可變 中國漆、錄像 (裝置) 2003


如果所有的研究都以文獻,或是邏輯思維為主線,那將會把藝術帶入墳墓。因為它日益脫離了藝術家,脫離了作品,脫離了創作本身。筆者以為,當下的理論與批評之所以停滯不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搞理論的自身沒有體認,沒有實踐,很多問題談不深,也談不到細節的內部去,更抓不住「關鍵點」。搞理論的沒有實踐意識,而會實踐的藝術家又缺乏理論的高度與語言轉化能力,這就是中國目前理論與藝術實踐雙向分裂的「錯置」性困境。

漆的語言,如堆起、起皺、和灰、麻語、研磨、漆書等,與傳統書畫、西方的油畫等藝術形式是截然不同的系統,但是筆者以為此類語言還不夠綿密,需要進一步去延異,需要將漆的語言與深層心理審美互動起來,去獲得更細節的感覺系統語言。例如,去開拓漆語言審美的符號機制、程序機制,特別是漆語言的身體性感受,亟待從審美的潛意識轉換成審美的顯意識。

▲ 沈也《愛》4000x3600x200mm 中國漆、金箔 (裝置) 2018


黃永砅在談沈也的作品的時候,抓住一個「咬」字,其言漆咬人或人咬漆。這個字太生動了,這就是鮮活的感覺系統語言,不管是從文學的角度,還是從審美感覺敏銳性的角度,都與書畫當中所謂的「氣韻生動」、「筆精墨妙」等詞匯,要來的更直接與活辣,也比傳統漆器當中的「髹」、「皺」、「磨」等詞匯,來得更生猛與深刻。也把漆的韌性、粘性、堅性、密性,乃至毒性與神性都滲透出來了。

此外,將感覺系統語言,運用到對時間的認知上,也有異曲同工之處。漆在一遍一遍反復地刷的過程中,我們會獲得對時間全新的感受。漆在時間中絕不是歷時性的滑過,而是具有粘性的綿延,每一次刷看上去是重復,其實本質上是制造差異,是對差異的再差異化,而這恰恰又是前文所說的「延異」的本質。漆的時間性,在這種差異與重復中得到鮮活的體現,時間也在這差異與重復中,獲得斷裂、不連續的間隙潛能,故而時間不是所有瞬間的總和,其乃是以差異連結差異的過程,對此,筆者稱之為「漆性的延異時間觀」。

  ▲ 沈也《源》3000x3000x1600mm 中國漆 (裝置) 2018


而這種語言,恰恰是很多批評家亦或是搞理論的人不會注意到的,因為它需要抓住個體深層審美那種極其細密的感覺。

  ▲ 沈也《撞台》2000x4000x1000mm 台球桌 (行為、裝置) 2008

  ▲ 沈也《修裏髹外》2500x1500x1500mm 中國漆、貼金箔 (裝置) 2013

Ⅲ、以觀念的邏輯構建掘進價值界域

感覺系統語言之所以重要,乃是語言不僅僅是它本身,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它就是觀念,是技術,也是思想,還是一個人心跡在精神世界的「第三持存」。此外,筆者以為,每一個藝術家都應該從物質與精神雙向上去構建自己的「第三持存」,需要用當代性觀念的邏輯構建去掘進價值界域。

  ▲ 沈也《把澳洲帶回中國》尺寸可變 微噴 (行為) 2018


(原標題:漆作為「第三持存」的當代性轉化與延異潛能,以沈也作品為例。2019-05-06 來源: 漆藝術,見: 搜狐,來源:NATIONAL ARTS [非商用])

Views: 1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