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旭東《重構文學場》6 電子媒介與文學創作的新變(1)

第一節電子媒介與文學轉型

文學界一般認為,20世紀中國文學經歷了三次深刻的社會轉型:一是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由封建專制形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轉型;二是1949年以後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轉型;三是世紀末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現代開放型社會主義的轉型。


其實,中國文學經歷了四次藝術轉型:


一是五四時期,思想啟蒙和文化啟蒙催促文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轉向,文言文被廢除,而代之以現代白話文,這是五四時期文學變革的主要表征,但更為深刻的是文學觀念的變革。這一時期,從創作來看,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郭沫若對理性自我的謳歌,郁達夫對內心苦悶的抒發,王統照對愛與美的強調,等等,都屬於啟蒙主義。從文學主張來看,五四文學接受了西方人道主義和個性解放的思想,李大釗提倡的“為社會寫實的文學”和“以博愛心為基礎的文學”,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學”,文學研究會提倡“為人生”的文學,創造社主張的“表現自我”等等,都是啟蒙主義的思想主張。以兒童文學為例,這一時期現代兒童觀的生成推動了兒童本位的兒童文學觀的確立。在魯迅、周作人、葉聖陶、冰心等現代作家的筆下,兒童文學是作為思想文化啟蒙工具而參與到社會進程中的,因此兒童文學創作和理論也充當了文學先驅革命和教育的切人口。


二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適應新社會、新時代的要求,作家在英雄史詩的書寫的同時,表現新的人物、新的時代,反映在新的社會體制下人民大眾的生活和奮鬥、向往和歌吟。就新詩而言,詩人主要傾向於唱“頌歌”,即以浪漫主義的情懷來歌唱新的領袖人物和新的政權下的新的人民和新的生活。就兒童文學而言,作家在主流政治思想的框架里由“兒童本位”轉向“塑造社會主義新人形象”,這是兒童文學主動適應政治環境而做出的藝術選擇,也是隨著整個文學界風潮轉向而發生的藝術轉向。這一時期,兒童文學作家的筆下,道德的訴求、教育情懷比之藝術尺度更為重要,於是兒童文學創作和理論都一定程度上偏向了“教育主義”。

三是80年代,這是中國文學在思想解放浪潮中重新回歸藝術家園的時期,也是文學重新回歸五四傳統的時期。這一時期,文學就提出了“文學是人學”的命題,這一命題對新中國初的“十七年”文學題材單一,內容與形象概念化是一次深刻的反撥,使文學從過去相當一段時期的中國文學作為“階級鬥爭工具”、“政治觀念的圖解”和“教育主義的文學”的束縛下完全解脫出來,回到了文學的家園。同時,文學回到了關注人性和人的心靈世界的崗位,也勇敢地擔負起塑造民族未來性格的重任。的確,從盧新華、劉心武等的“傷痕文學”,張一弓、高曉聲等的“反思文學”,到路遙、張煒等的“鄉土書寫”和北島、舒婷、梁小斌等的“朦朧詩”,以及高行健的“探索戲劇”,等等,都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文學變革是與思想變革相呼應的。“思想的活躍和文學的活躍,相互發明,相互砥礪,讓思想沖破牢籠,讓文學越出雷池,沖破牢籠的思想需要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新的藝術風格和個性的產生,本身就是思想的豐富性和獨特性的一種明證。”從曹文軒、張之路、劉健屏和常新港等上個世紀80年代出場的作家的創作來看,新時期兒童文學也加強了對未來一代的精神性格塑造,強化了對兒童文學認識功能、審美意識、代溝調和、人格形塑、遊戲精神乃至未來民族國民性的探求和深思。

Views: 1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