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20)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1

內容提要:狄爾泰用與人的生命存在相關的理解范疇,抵御了自然科學研究中基於無生命現象因果分析的說明范式的普適性僭越,形成著名的「歷史意識」。他將歷史與系統的探討結合起來,則是要將哲學思考落實到具體的歷史性關聯與境之中。狄爾泰提出的所謂精神科學,就是對這種由人類生命活動建構起來的歷史性關聯與境內在體驗之上的領悟。由此,歷史研究成為一種生命此在重構過去生活的擬建。

作為歷史學研究對象的「歷史事實」是被建構的,每一代人都只能根據自己的生活情境重構那些他本人沒有親身經歷的生活場景,這是筆者所謂「歷史構境論」中的一個基礎性論點。最近,因為研究海德格爾與馬克思的關係,筆者細讀了德國歷史哲學家狄爾泰的部分文獻,有感於他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涉及歷史研究的一些有關歷史關聯與境和重構論思想的論見,寫就此文,與歷史學界喜歡方法論和史學理論的朋友們共思。…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9,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謝地坤·體驗:狄爾泰與胡塞爾 1

在德國哲學從近代向現代發展過程中,有一個應當引起人們關注的事情,那就是狄爾泰的精神科學與胡塞爾的現象學的關係問題。這不僅是因為狄爾泰與胡塞爾相差正好是一代,有過個人交往和學術觀點的爭論,而更重要的是,狄爾泰的精神科學所體現的是近代哲學向現代哲學的過渡,而胡塞爾的現象學則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哲學的開端。可以說,胡塞爾的現象學正是在以狄爾泰為代表的近現代哲學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所以,弄清狄爾泰與胡塞爾的關係,對我們正確認識近現代西方哲學發展的脈絡,具有重要意義。…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April 17,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6

並且,狄爾泰專門指認說,正是在這種現實的實踐變革基礎之上,科學的進步才歷史性地徹底擊敗了形而上學。物理學和天文學的進展「推翻了一神教形而上學」;當哥白尼將太陽置於宇宙的中心時,傳統的神學世界觀就必然發生巨大改變。在科學思想影響下,形而上學本身越來越成了思想家個人的東西,這證明了「形而上學體系具有的相對性」,進而,形而上學就會慢慢走向自己的盡頭,「安然去世」。(30) 形而上學之死是歷史的必然。



我覺得,這才是孔德拒斥思辨的形而上學的真正現實緣起,形而上學時代沒落之後,才會有全新的科學實證時代。科學的實證主義在工業現代性基礎上歷史地成為新的霸權,「人們已經把因果關係方面的研究和法則,從自然科學之中轉移到精神科學的研究之中來了」。(31) 這就是狄爾泰此時面對的學術場域之勢。…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27,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5

現代人的出現是中世紀沒落中的一個複雜過程的結果,一切「社會轉化過程和政治轉化過程都是在城市中發生的」:

在現代城市之中,各種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都是和工業(的興起)一起出現的。我們在這個地球上所具有的遼闊領域和這個現代世界所具有的巨大資源,提供了像洪流一樣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大軍。人們不再認為自然界是神聖的作品;人類的雙手已經為了把握存在於它那些形式背後的力量,而使它處於掌握之中。(23)

這是說,工業和現代勞動取代神靈現實地創造了新的世界。這一些重要表述,幾乎完全類同於馬克思恩格斯寫於1845年《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相關思想。哲學觀念的改變不完全是理性自身的事情,而主要是現實歷史改變的實踐結果。這是我指認狄爾泰歷史意識的根本。在這個意義上,狄爾泰的哲學本質上也是一種實踐哲學。(24)…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24,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謝地坤·體驗:狄爾泰與胡塞爾 2

第二,闡述建立描述和分析心理學的重要根據。在狄爾泰看來,傳統的人文科學缺少的就是象自然科學中那種通過方法論的構造而獲得一個系統的關聯。盡管在生活實踐中存在著這種聯系的可能性,但卻一直沒有形成一個與邏輯結構相符合的人文科學的整體聯系。狄爾泰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歷史學和其他人文學科的局限——它們都不可能創造一個與社會和歷史相合乎的整體關聯。



這時,狄爾泰就把希望寄托在新興的心理學那里,因為如果心理學能夠澄清生命是一種體驗,是一種在本原上的關聯,並且使之提升為一個明確的認識,那麼,這樣的心理學就應當能夠幫助他所建立的精神科學突破原來的人文科學的局限。這樣,他所設定的以「體驗」為核心的心理學就能在概念上解釋精神科學的同一性,以此推演下去,她不僅可以成為精神科學的認識論之基礎,而且還可以構造歷史和社會的客觀知識。雖然狄爾泰沒有明確地指出「體驗」在這里所具有的系統的功能,但正是「體驗」的這種功能確定心理學與認識論的關係。…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April 21,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王嘉新:意識生命的本質與還原:從狄爾泰到胡塞爾(1)

要:在狄爾泰與胡塞爾之間、生命解釋學與超越論現象學之間存在著深刻的邏輯關聯。本文從狄爾泰(及米施)對胡塞爾現象學的質疑與胡塞爾所作的自辯出發,反思這兩條思考路徑的共同目標與具體分野,並揭示胡塞爾現象學中本質還原與超越論還原的內在動機。



一方面,胡塞爾的本質學說對狄爾泰而言是一種完全陌生的新構想,導致了狄爾泰學派對胡塞爾現象學的長期誤解;另一方面,胡塞爾的超越論還原針對的是狄爾泰規定意識體驗時預設的心理物理平行論,旨在解除其中隱藏的自然主義風險。這兩方面的堅持構成了胡塞爾現象學自身塑形的動力。在與狄爾泰的對勘中,超越論現象學完整地表明,它何以在當時的哲學語境中開辟了一條理解意識生命的獨特道路。  

在胡塞爾視野中,「生命」(Leben)無外乎「意識生命」…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anuary 23,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3

我們將看到,這個關聯與境是理解狄爾泰全部歷史哲學的鑰匙,也是他全部歷史認識論的基礎。馬克雷爾認為,海德格爾後來正是在這個關聯與境的基礎上生成了他的Situation 范疇。(17) 我非常認同這一指認,因為它與筆者提出的Situating的存在邏輯基本同向。19世紀末,狄爾泰就將共時性的結構思想與歷時性的歷史邏輯統合起來,以生成一種系統性的歷史意識,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認識。可是,狄爾泰的上述這些最重要的哲學觀念卻長期被傳統學術詮釋所遮蔽了。…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17, 2024 at 2:30pm — No Comments

王嘉新:意識生命的本質與還原:從狄爾泰到胡塞爾(3)

狄爾泰指出,作為世界觀的諸宗教以及哲學意圖贏得世界圖景的固定性(Festigkeit des Weltbildes),追求統治地位和普遍性,但是這種世界觀之間的鬥爭並沒有真正使得人性在其普遍性追求中有任何進展。(cf.ibid.,S.86)試圖從這些相對的世界觀中提取一種普遍科學,無疑更是狄爾泰所反對的了。



狄爾泰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我們需要理解,世界觀的多樣性是如何通過「特別化」進程建立的,各種具體的世界觀類型是不相兼容的,但是這種不同應當歸因於「突入世界觀結構的規則性(Regelhaftigkeit),以及在其分化為單一世界觀形式的過程中涉及的那些不可算計的要素,例如生命變化、時代變遷、科學狀況、民族和個體的稟賦等」。…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anuary 26,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2

在《精神科學引論》第1卷「引言」中,狄爾泰說此書的主導思想是將歷史(historisches)⑦ 與系統(systematischen)的探討結合起來。隨著理解思想的發展,系統的思想越來越聚集為結構的理論(Die Theorie der Struktur)。⑧ 當然,歷史與系統兩者在狄爾泰那里並非平分秋色,而是「歷史發展的關聯解說結構的關聯」。⑨ 在《精神科學中歷史世界的建構》中,狄爾泰將歷史與系統的觀點具體指認為西方18世紀以後歷史學研究中的兩個偉大原則:一是始於伏爾泰的「與一個時代的統一性相關的特殊系統」的觀點;二是赫爾德等開始的「發展原則」。⑩…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13, 2024 at 3:30a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12

在其他時間里,「過去」就像力量一樣,仍然對現在有影響、有意義。狄爾泰這里的觀點顯然受到胡塞爾現象學的影響。狄爾泰對此有一段頗富詩意的描寫:

生命之流本身從來不會停頓下來供人觀察,而是洶湧澎湃地流向大洋。這樣的生命之流在流動之時,我們既不能把握它,也不能表現它。我們只能記錄生命之流的部分內容,把這個流動的物體分解為固定的、零碎的部分。我們只能從這種事實中獲得部分內容的各個側面,而其錯綜複雜的屬性仍然被我們不合適地稱為綜合性、多樣性和多重性。(58)…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June 6, 2024 at 3:30a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4

所以必須「從歷史的角度理解形而上學——理解形而上學的出現、它的輝煌,以及它的式微」,因為只有歷史性地理解形而上學,才能從根本上克服形而上學。這是一種深刻的辯證法。狄爾泰沒有意識到,問題是他自己仍然是在形而上學的構境空間之中來討論、批判形而上學的。這一點,被海德格爾深刻地透視了。海德格爾有一著名的模仿:「亞里士多德出生、工作、死亡」。按照狄爾泰的觀點,歐洲的形而上學出現在公元前15世紀,它曾在中世紀和近代支配過歐洲的科學精神,並在幾個世紀以前開始進入逐漸解體的過程。狄爾泰此書第2編的主旨,就是要對此作一個「歷史的界定」。

在狄爾泰看來,亞里士多德最早用「第一哲學」來確認形而上學本體論的研究對象,與其他具體科學的存在對象不同,第一哲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存在的整體或者說作為存在的存在」(das ganze seiende oder seiende als…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21,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10

狄爾泰認為,由各種事件組成的流一直在持續不斷地流淌著,而組成這種社會的那些具體個體即在生命的發展階段上出現,之後又從社會中消失。(48) 他已經意識到,生命存在是某種「具有時間性的東西」,生命的特征「就是存在於現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的關係」。(49) 人從出生到死亡,構成每個生命個體的生命歷程。在後來的卡塞爾講座中,狄爾泰已明確指認出「把死亡作為一種可能性」來面對,人總是「趨前跑向它」。(50) 而海德格爾將其更准確地描述為「有死者」。「個體雖然都是來來往往、生生死死的,但是,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個體都既是社會—歷史實在的這種無限結構的承載者,也是這種結構的共同發展者。」(51)

第二個問題更複雜。在狄爾泰看來,一切歷史的研究者同時也是歷史的創造者,所以對於歷史過程,「個人不僅從外部思考它,而且他們本身就交織其中」。(52) 馬克思的話為,在歷史過程之中,我們既是演員又是觀眾。里克曼形象地將其稱為主位和客位的「雙焦原理」,(53)…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May 6,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7

狄爾泰說,當洛采(Lotze)在《微觀宇宙》一書中采用一條與前者不同的反向思路時,則被認為是犧牲科學性和基於經驗方法確定性的主觀傾向。對此狄爾泰的反駁為,精神科學也將基於經驗的方法,但它所依存的經驗是獨特的、與人的存在具有密切「生命相關性」(die Lebensbezueglichkeit)的「內在經驗(inneren Erfahrung)」。他說道:

所有科學都是從經驗出發的;但是,所有經驗都必須回過頭來與它們從其中產生出來的意識條件和意識關聯與境(「關聯與境」原文譯作「脈絡」)聯系起來,都必須從這樣的條件和關聯與境(「關聯與境」原文譯作「脈絡」)之中把它們的有效性推導出來——也就是說,它們必須與我們的本性所具有的總體性聯系起來,它們的有效性必須出自這樣的總體性(Ganzen)。(36)…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30,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王嘉新:意識生命的本質與還原:從狄爾泰到胡塞爾(6)

三、現象學的超越論

在思想史的意義上,胡塞爾與狄爾泰的思想對話並未隨狄爾泰的離世而終結。胡塞爾20年代後期的《現象學心理學》講稿充分肯定了狄爾泰的貢獻。在導言中,胡塞爾指出,正當人們盲目期待心理學也可以像自然科學那樣走上精確的方法論道路時,狄爾泰的柏林講座《論描述-分聯的心理學的觀念》出現了。狄爾泰的描述心理學批評了哲學中的自然主義傾向,反對將整個精神生命徹底解釋為自然生命,胡塞爾完全贊同這一立場。(cf.Husserl,1962,S.5-6)可以說,胡塞爾關於意識意向性的本質學與狄爾泰的生命範疇學,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辯護了精神對象的自立性…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anuary 29, 2023 at 4:00p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9

先看第一個問題。在狄爾泰看來,個人是社會最基本的能動體,他們的活動建構出社會存在,但是人絕不是某種「先於社會而存在的東西」。所有被獨立抽象出來的人都是虛構的,人總是處於特定的社會存在的歷史關聯與境之中。所以,我們都是歷史性的存在。在這點上,狄爾泰與1845年以後的馬克思相接近。特別是在《精神科學中歷史世界的構造》中,狄爾泰進一步指認了社會生活不是各種孤立的實體的聚合,而是種種由人的活動構成的事件互動過程之流。重要的是,這種總是當下發生著的生活事件並不是無序的,而是有結構的,它由各種效用性的關聯與境鏈接而成,這種效用性的關係系統構成發展著的總體。



這個Wirkung(效用、作用)極為重要,它是後來青年海德格爾全部實踐哲學的基礎。這是一個作為整體而存在的歷史世界,作為一個互動系統而存在的整體,由各種互動組成的、作為種種價值觀和意圖的源泉之一存在的系統。(43)…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May 4,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王嘉新:意識生命的本質與還原:從狄爾泰到胡塞爾(2)

一、胡塞爾的《作為嚴格科學的哲學》與狄爾泰的回應  

發表於1911年的《作為嚴格科學的哲學》(以下簡稱《邏各斯文》),以自然主義和歷史主義為批評對象,是胡塞爾為了表明現象學哲學的獨特立場所寫的一篇戰鬥宣言。在《邏各斯文》的上半部分中,胡塞爾對自然主義心理學的批評與狄爾泰相當接近。(cf. Biemel,S.XVI)狄爾泰作為歷史主義的代表,出現在胡塞爾對世界觀哲學的批評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胡塞爾並沒有反對狄爾泰在《世界觀的類型及其在形而上學系統中的形成》(以下簡稱《世界觀的類型》)一文中的論斷,即「世界觀的最後根據是生命」。…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anuary 25,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王嘉新:意識生命的本質與還原:從狄爾泰到胡塞爾(4)

與狄爾泰相反,在《邏各斯文》中胡塞爾完全正面地使用了「形而上學」一詞。他區別了作為相對文化樣態的宗教和作為理念的宗教、作為相對文化樣態的藝術和作為理念的藝術,前者是相對的「變動中的有效性」,而後者則具有絕對的「客觀有效性」。(cf. Husserl,1987,S.44)



對後者的研究,即以絕對理念為對象的研究,構成了胡塞爾「形而上學」概念的內涵。米施指出,「狄爾泰所反對的『形而上學』和胡塞爾所承認的『形而上學』並不是相同的東西」。(Misch,1994,S.279)從絕對理念出發,胡塞爾在《邏各斯文》的一處腳注中對狄爾泰提出了進一步批評。在胡塞爾看來,即使狄爾泰肯定了哲學的普遍性訴求,他也無法真正地滿足這種訴求:…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anuary 27, 2023 at 4:00pm — No Comments

謝地坤·體驗:狄爾泰與胡塞爾 7

再次,狄爾泰的歷史性始終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他所說的歷史經驗和意義並不是對生命意義自省的結果。從根本上說,狄爾泰的所謂歷史意義只能是在客觀對象建構過程中不斷增加的意義累積過程,這個認識對理解知識的客觀性和普遍有效性當然是有積極意義的。對此,胡塞爾並不予以否認,但他所說的先驗主體創立意義的行為並不具有對象的客觀性,因此,他關於意義的論述,始終缺少對具體價值的自省元素,而這點在狄爾泰那里是不能或缺的。…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May 13, 2024 at 5:21pm — No Comments

謝地坤·體驗:狄爾泰與胡塞爾 6

三、

胡塞爾在晚年尤其從發生現象學方面關注意義的生成和發展,他在這時講述意義時,選用「Sinn」,而不用「Bedeudung」。…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May 9, 2024 at 8:30pm — No Comments

王嘉新:意識生命的本質與還原:從狄爾泰到胡塞爾(7)

問題在於何種整體性?誰的因果聯系?通過「心物平行論」(psychophysischer Parallelis-mus)狄爾泰想要表達的是,一方面,任何精神現象都不可能脫離其相應的物理過程獨立存在;另一方面,精神現象又無法通過對物理進程的了解得到窮盡的揭示。因此,狄爾泰既反對物理主義還原論,又反對笛卡爾式的實體二元論。(cf.Dömback,S. 166-168)



狄爾泰實際上肯定了這樣一種立場:精神的上層部分不同於與生理學緊密相關的感知活動,前者具有複雜獨特的分化結構。因此,在認識論上精神必須就其自身而被研究;而在本體論上,精神可被還原到自然因果性之中。狄爾泰說:「人的精神生命只是通過抽象…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anuary 30,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