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要不要……”還是“能不能……”
在我看來,當今時勢,所謂“全球化”,並不是一個人為設計的主義和構想,而是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發展的覆雜流程中,各種利益需求關系經過長年的競爭與合作、挑戰與回應等,逐漸形成的一種歷史的“合力”結果,也是一個自然形成的客觀存在。竊以為,面對這樣一種客觀存在,不管是作為一種民族的抉擇或是一種價值的確認,已經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停留在意識形態批評的層面,反覆去辯難、論證“要不要……”,其實是沒有多少意義的,余地很少、自耗能量很多卻於事無補的;對“能不能……”的思慮——如何確立自身在當今“全球化”、“地球村”大格局裏的位置,如何在這樣一種新的歷史大格局中開放心胸思路,以把握自身的歷史發展機緣,反而是我等百年來為“強國夢”赴湯蹈火、前仆後繼而在所不惜的華夏兒女,需要真正“在所不惜”去執著用力的地方。…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59am — No Comments
“傻眼”之三
這個關於“打擺子”的全球視頻會議,一開場,就提出了一大堆讓我傻眼的大話題:“每天一起911事件!每月一次南亞大海嘯!”原來,瘧疾這種古老疫病在全球範圍內的卷土重來,已到了僅次於艾滋病HIV病毒肆虐而令人瞪眼咂舌的嚴重地步:平均每天,全球有3000人死於瘧疾,直接受瘧疾波及的有300萬人;本來死亡者90%在非洲,其中70%是兒童,近年來,南美國家也出現了瘧疾大規模死灰覆燃的蔓延跡象。這種發生了變異的新病毒攻擊性奇強,傳染力迅猛,會直接造成患者昏迷和可能留下後遺癥的腦損傷——現身說法的瘧疾幸存者、耶魯女教授蘇珊就在病愈半年後,還時常擺脫不了偏頭疼和發低燒的癥狀。“只要花10美元,就可以救一條命!”…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January 4, 2017 at 4:35pm — No Comments
“傻眼”之一
從網上接到耶魯法學院一封邀請信:邀我出席下周四上午一個名頭陌生的會議,語氣鄭重,並要求明確回覆。查了查日程表,發現會議時間恰在我周四教課之前。虛榮心作慫,沖著“耶魯法學院”的面子,也不問個子丑寅卯,就回信答應了。
“名頭陌生”者,是因為在熒屏文字的一片混沌中,沒有來得及仔細讀懂“Malaria”這個關鍵字就敲了回覆鍵。到了會議現場,幾個對話來回中連猜帶蒙,我才開始傻眼:“Malaria”就是瘧疾——俗稱“打擺子”,一種憑借蚊子傳染而卷土重來的古老疾病——原來這是一個關於“打擺子”的全球性的視頻聯席會議!“Why…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December 31, 2016 at 9:49pm — No Comments
“創造性誤解”與“刮目相看”…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December 27, 2016 at 9:55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心勢 紀 on December 27, 2016 at 9:55pm — No Comments
第一個教吃“中文螃蟹”的人
誰是第一個在美國大學開班教授中文,教洋鬼子吃“中文螃蟹”的人?按照習慣的說法,好像是趙元任——創建現代漢語拼音法與語法系統的中國現代第一位語言學大師。印象中,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美國訪學期間,趙元任就先後開始在伯克萊、耶魯、哈佛等大學開班教授中文。美國大學最早通用、並且流傳至今的中文教本,就是趙元任先生親自編寫的。趙元任對現代漢語和海外漢語教學的歷史貢獻,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直到最近,老友崔君為了完成他的一個海外漢語教學史的研究專題,一頭紮進耶魯檔案館窮搜故紙堆,才從具體史料上讓我大開眼界,改變了以往那個“約定俗成”的印象。…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December 27, 2016 at 9:54pm — No Comments
生命被語言所捏塑的諧趣
美國大學最好的語言教學方法之一,是在強化性的語言集中訓練期中,讓學生簽署“語言誓約”——發誓在集中學習該種語言的一段時期內,不能用母語(英語)而只能用所學語言做日常的生活交流。這一方法,最早是在被稱為美國外語教學的“黃埔軍校”的明德大學(MiddleburyCollege)九個語種的暑期學校語言強化班發明並推廣的。每年夏天,因為妻子在那裏任教的緣故,我總有機會在那裏和生活在“語言誓約”中的、進入另一種非母語的語言角色裏的美國孩子們打交道,見聞了許多與語言有關的有趣故事。因為學生和老師都必須全程使用中文,我們便常常會忘記了:日常交往中這個說著“你好!”“謝謝!”的“李明”和“王剛”,其實並不一定就是那個說英文時候的“大衛”和“湯姆”。…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December 25, 2016 at 8:37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心勢 紀 on December 25, 2016 at 1:22am — No Comments
1892屆同學敬立”
上端是半身浮雕銅像。一個年輕俊朗的瘦削側影,打著蝴蝶領結,似乎連唇上的短胡髭,都還沒有長齊全。
“你沒註意過這塊銅牌?它就立在大門邊上,多搶眼哪!”同事小李,一個天真好強的中國大陸北方女性。她很幸運,剛剛踏上北美土地不久就獲得了耶魯的教職,所以她的許多觀感,總帶著新來乍到的鮮銳,“你知道嗎?剛一讀懂這塊銅牌,我的血一下子就湧到腦門上來了——怎麽?耶魯竟然為一個到中國傳教而被義和團殺害的傳教士立碑?並且就立在這座重要建築的通道大門口上?”
我心裏打了個突:那怎麽啦?——去國日久,我發現自己在許多方面的感受力,似乎日漸麻木了。…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December 21, 2016 at 10:15pm — No Comments
那塊刻鏤著浮雕的銅牌
若不是小李一言,我不會注意到這塊刻鏤著人像浮雕的銅牌。實在是因為,耶魯校園裏的建築物上,刻滿浮雕的各種銅牌太多太多了。
位於主校園中心側角的這座烏希大廈(Woosey…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December 20, 2016 at 10:30am — No Comments
一個並非虛構的寓言 —— 小S的故事
“怪人”?
寫完美國學生史力文的故事,我就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寫一寫我在耶魯教過的中國學生小S?
猶豫,是生怕造成二度傷害。
促使我決意提筆的原因,我後面再具體言及。——怎麽說呢,為著減免前面的憂慮,我將不單姑隱其名,也對真實細節略作移動、修飾,讀者不妨把它當做一個寓言性的故事來讀,但我可以保證一點:這是一個並非虛構的寓言。…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December 19, 2016 at 4:58pm — No Comments
史力文為什麽中止了學中文?
我可以坦誠相見,我並不為我的國家感到慚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煩公之於世,因為我沒有失去希望。中國比那些小小的愛國者要偉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們來塗脂抹粉。她會再一次恢覆平穩,她一直就是這樣做的。——林語堂《中國人》(My County and My People,舊譯《吾國吾民》)
一
在我耶魯辦公室的書架上,長年陳放著一張用塑料壓膜保存著的紙片——那是我最為珍重的一件學生送的禮物。說“禮物”其實都有點過了,那只是在一張普通白紙上,歪歪斜斜寫著、畫著的帶稚氣的中文字和圖畫——…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December 18, 2016 at 1:01am — No Comments
會議生活
不在乎開會的議題,但在乎來的是什麽人。
開會?這是在美國,會還沒開夠嗎?
校園裏每天都有會,“伊妹兒”(email)上的單子見天一大串。康正果問我:去,還是不去?
孫康宜張羅的會。李陀、劉禾來了,王德威、張旭東也要來,能不去嗎?
康正果總是能比我免俗。朋友的面子比天大,就是研究吐火羅文與《金瓶梅》關系的奇譚,恐怕也得硬著頭皮“躬逢其盛”。…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December 15, 2016 at 10:47pm — No Comments
耶魯理髮室一悟
——關於“學理”與“事理”
專欄不好寫。早在決定為這個欄目開篇的當時就有朋友勸我:不但為著“短平快”的限制,學院中人,現在一寫文章就要“穿靴戴帽”,你打算以什麽樣的學理立場去說話呢?“學理立場”也者,俗了說是“主義旗幟”,雅了說是“文本策略”,寫了幾篇閑話文字之後,我也在問自己:你的思考觸覺或稱“話語資源”,究竟植根何處呢?…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December 13, 2016 at 9:50am — No Comments
有聲的繆斯
我發現,近年來,有一個“古老的”高雅嗜好在北美校園、文化圈子悄然覆活,幾成卷土重來之勢。
台灣詩歌、散文大家余光中曾有《無聲的繆斯》一文,批評現代中國(包括西方)的詩歌、散文及其他文學作品完全忽略文字的音樂性,變成了無以卒“讀”的啞巴繆斯。他認為,可“閱”而不可“讀”,這是當今詩歌式微、文學越來越遠離“受眾”(audience)喜好而步入死亡之途的重要原因之一。…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December 11, 2016 at 11:30am — No Comments
林徽因與耶魯
“我記得在耶魯大學戲院的時候我幫(弄)布景,一幕美國中部一個老式家庭的客廳,有一個‘三角架’。我和另一個朋友足足走了三天,足跡遍紐海芬全城,走問每家木器鋪的老板,但是每次他都笑了半天說,現在哪裏還有地方找這樣一件東西……。耶魯(劇院)是個經濟特別寬裕的劇院,每次演的戲也都是些人生縮影,並不神奇古怪,可是那一次布景,我們(沒)少了跑腿去東求西借。劇院主任貝克老頭兒,每次公演完戲登台對觀眾來了一個絕妙要求,便是要東西,東西中最需要的?鞋!因為外國鞋的式樣,最易更改戲的時代……”(引自《明報月刊》2004年第5期)
這是最新發現的一篇林徽因軼文《設計和幕後困難問題》中(發表於1931年8月2日《北平晨報》,發現者為嚴曉星),提及她在耶魯生活的一段文字。…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December 5, 2016 at 1:51pm — No Comments
商學院排行榜所提示的
前文曾提及,耶魯校風中所特別註重的創造師生、同學之間的個人化的接觸交往,本來是自己在校園生活中非常“個人化”的感觸。曾看到《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eWeek)公布的全美大學商學院的2002年最新排行榜,赫然發覺:過去10年間幾乎毫無疑義例行排第一的賓州大學(U.Pen.)沃頓商學院(WhartonSchool),竟一下子被擠到了第五名;而芝加哥大學本來歷年從未進入過前十名的商業研究所,卻一躍而為當年的榜首狀元。…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December 1, 2016 at 6:54am — No Comments
“愛你的學生,但不要愛上你的學生”
在當今美國大學的體制裏,語言教師的職位也許是最為“人微言輕”的。這大概與語言訓練在學生的專業課程裏處於次要地位有關,我也確實聽說過許多相關的牢騷故事,這裏暫且都不提。我自己,從來不曾為此妄自菲薄的原因,除了作為一個寫作人,深知語言乃一切文化的媒介、一切知識及其能力的基礎以外,更因為,我註意到這麽一個職業特點:就大學一般公共課程而言(研究生的專修課程除外),語言課和專業課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因為語言訓練的需要,它和學生接觸的時間最多、最密切,因而教師言傳身教的潛在責任,可能反而更重。粗略比較起來,如果一門專業課(包括討論課)每周和學生見一次面的話,語言課至少見兩次、三次,更經常的——比如低年級的課,是每天一課,每周見面五六次。和學生的接觸一頻繁,也就自然觸及那個“愛你的學生,但不要愛上你的學生”的老話題了。…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November 20, 2016 at 11:14am — No Comments
學生的簽名冊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一到夏天——不,其實是一進入5月,我就常常想起這句俗諺。畢業典禮過後,往日熙攘的校園一下子變成退潮後的沙灘或者退場後的舞台,流水一樣從你眼前逝走的,是每年夏天像風帆像候鳥像落花像飄絮一樣飛走流去的學生。每年此時,就到了自己清理學年裏的各種卷宗教案、字紙雜頁的時候,該扔的扔,該存的存。我發現,自己總是下意識地把每學年的學生簽名冊保留下來,幾年下來,案桌邊竟堆起了厚厚的一摞。其實,並非為著李歐梵教授戲言的“酸的饅頭”(Sentimen-tal,感傷主義),更無《資治通鑒》裏說的“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的那份炫耀之心,或許,只是為著每個名字後面都曾記錄著的那麽一點小小的牽掛吧。…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November 18, 2016 at 9:43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