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煒《走進耶魯》第5章 講壇拾趣 (8)

商學院排行榜所提示的

前文曾提及,耶魯校風中所特別註重的創造師生、同學之間的個人化的接觸交往,本來是自己在校園生活中非常“個人化”的感觸。曾看到《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eWeek)公布的全美大學商學院的2002年最新排行榜,赫然發覺:過去10年間幾乎毫無疑義例行排第一的賓州大學(U.Pen.)沃頓商學院(WhartonSchool),竟一下子被擠到了第五名;而芝加哥大學本來歷年從未進入過前十名的商業研究所,卻一躍而為當年的榜首狀元。

有關分析如是言及個中原因:芝大本以出經濟學大師和強調學生獨立性聞名,所以校風一貫保守冷峻。芝大商研所新所長自2001年上任以來一改舊轍,致力於鼓勵教授與學生間的互動,頻繁地舉辦周日餐會,以及早餐聚會,學校教授與職員甚至合組樂團,在周末表演;教授們也對學生們敞開辦公與住宅大門,鼓勵學生們登門求教,同時增加學生閱讀中心的空間與設施,改裝教職員老舊的辦公室……

正是這一系列推動校園生活裏的個人化、人性化交往的舉措,使得學生給予的評分大幅提高,終於使商研所在綜合評估中躍登全美榜首。而滿腹“老一”情結的賓大沃頓商學院,則因為幫助學生做就業輔導的主管辭職三月而後繼無人,使校方與學生之間的聯系管道一度中斷,連帶影響到畢業生求職的服務效率,最後被擠下了聯袂多年的黃金寶座。

要知道,對於華爾街未來的“金童玉女”們,這“商學院排行榜”的前後位置可是“命運攸關”的大事(求職、薪資與此相關,聯邦資助、學校未來的捐款等都要受到影響)。難怪賓大的企管教授要用“沃頓進入黑暗時期”的話語來形容這一次的排名挫敗了。

“校園生活裏的個人化接觸”,竟會成為一所大學(尤其商學院)學術排名、教壇地位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生死命穴,聽起來似乎有點讓人匪夷所思,其實卻是在此地公共教育的日常實踐中早就有跡可循的。此間成長的孩子,幾乎從幼稚園開始,就強調培養孩子的外向社交能力和與他人交往溝通的能力;各個層級的公校與私校的學費“含金量”之重要區別,其實即是師生之間與校方、家長之間的“個人化接觸”的親疏與多寡,連同由此關涉的教育質量。

只是近些年來的院校教育中,不光是以往強調“小而精”的私立文理學院註重家庭式、沙龍化的學院社交氛圍,而且出現了各大私立、公立名校大校,紛紛註重從密切校園人際交往來提升教學質量和學術層次的趨勢。即便像直接以“投資”與“回收”的時間差來評估教育價值的商學院,也不得不從以往可視可觸的金融、財會、商管課程中騰出身來,關註學生與師生間的人際互動,人文素質的綜合培養,充實學生除了專業技能以外的其他學科知識與活動能力,以從根本上提升學校的競爭力。用有關報道的話說,則是:“商學院畢業生的附加價值”,在此經濟低迷、供需失衡的特別時期,顯得比什麽時候都更重要。

這又觸及那個所謂“素質教育”的話題了。如果“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馬克思經典定義並未過時的話,“人際交往”就成了構成社會生活的最基本的內涵。一個人的基本素質的高下,說到底,就與“交往”的能力——以一己的人格素質、專業技能與社會建立聯系的能力——密切相關了;創造“人際交往”的良性環境,與建立人際交往的良性通道,於是就成了大學教育裏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中至關重要的兩大課題。這個話題往深裏說當然有許多值得探究的層面,比方,它與東方式世故裏的人際“關系學”有什麽樣的異同?用哈貝馬斯強調權力交換關系的“交往理論”來分析,是否這種校園內註重的人際互動與“後資本”、全球化時代的壟斷性權力在建立一種“共謀關系”?等等。

本文無意於做此微言大義式的推演闡發。走筆至此,反倒想起一點趣事,足資說明強調“人際互動”如何成為當今美國院校教育裏的重要趨向:筆者一位學生在一篇為報考大學的美國高中生介紹“常青藤大學”的英文文章裏,提到她在耶魯招生辦協助招生面試時一段經驗之談——有經驗的教授告訴她一點面試秘訣:新生錄用的最基本、也是最後的一條標準是(竟然是)——你是否願意和他(她)一起在耶魯學舍裏做晚餐交談(Din-nertalk)?

Views: 8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