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805)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37)(完结篇)

真正的愛,須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獻,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使愛的對象得到成長,就必須付出足夠多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犧牲),不然愛的願望就會落空。惟有真正投入和奉獻,才是實現愛的最有效的方式。



病人同醫生建立“治療同盟”,才能實現人格的健康成長。病人尋求心理治療,是為了實現某種改變。他們必須信任醫生,以求獲得足夠的力量和安全感。醫生為建立同病人的“治療同盟”,也必須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給予病人無微不至的關懷。



醫生需有無私的奉獻精神。醫生未必有足夠的耐心,去長時間聆聽病人的傾訴,但其職業性的奉獻精神,卻要求他們不論喜歡與否,必須對病人的傾訴洗耳恭聽。…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May 6, 2020 at 11:29pm — No Comments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36)

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出自個人意願,核心動機卻是滿足自我需求,不管為別人做什麼事,也許都是為贏得私利。譬如,有時候,父母告訴孩子:“你應該感激我們為你所做的一切。”此時,可以肯定地說,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缺少真正的愛。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是兩回事,我們卻常常混為一談。



我們真心去愛某個人,是因為我們需要去愛別人;我們生兒育女,是因我們自己想要孩子;我們愛自己的孩子,在於我們渴望成為充滿愛心的父母。真正的愛,能夠使人發生改變,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擴充,而非純粹的自我犧牲。



真正的愛,能使自我更為完善。愛,在某種意義上是自私的,最終的追求則是自我完善。當然,自私與否,不是判定愛的標準,惟一的判斷標準是:愛——永遠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以外,都不是真正的愛。…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May 6, 2020 at 11:28pm — No Comments

Henri Bergso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27 - Award Ceremony Speech

Award Ceremony Speech

Presentation Speech by Per Hallström, President of the Nobel Committee of the Swedish Academy, on December 10, 1928*

In his L’Évolution créatrice (1907) [Creative Evolution], Henri Bergson has declared that the most lasting and most fruitful of all philosophical systems are those which originate in intuition. If one believes these words, it appears…

Continue

Add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May 6, 2020 at 9:47pm — No Comments

趙越勝·柏格森:生命自由的探索者の時間觀(下)

而柏格森呢,他卻認為:“根本錯誤在與混淆時間與空間”。因為人們很容易按照常識來體會時間隨着空間中的某種數量流逝。這就是孔夫子所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因此我們只會感覺和計算時間,年月日時分秒,卻不會追問這時間本身是什麼。因為和空間廣延之物結合在一起的時間是可以計量的,所以它給科學研究提供了方便。我們可以在試驗室準確地計量試管中幾分幾秒而產生的變化。但柏格森要強調的,是在人的意識領域,時間不是這樣的一種東西。我們如果仔細回想自己的意識狀態、內心狀態,就會發現,在人的意識中,沒有一個永遠單向流逝的時間線條,過去現在將來這三種時間形態永遠互相交織,回憶把過去帶到眼前,想象把未來帶到現在。所以柏格森提出有兩種不同的時間,一種是科學時間,這個時間因和空間聯繫在一起,因而是可以測量的。另一種柏格森把它叫做“真正的時間”,它是一種生命時間,和空間完全無關。這兩種時間也可以稱作量化的時間和質化的時間。…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y 6, 2020 at 9:21pm — No Comments

趙越勝·柏格森:生命自由的探索者の時間觀(上)

[提要] 說起時間,每個人似乎都知道是什麼,但我們真的明白什麼是時間嗎?柏格森從質疑古典哲學中的時間觀念開始,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對時間的解釋。他的時間理論對現代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問:確實,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時間之中,卻很少有人去問一下,究竟什麼是時間。

 …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y 6, 2020 at 9:21pm — No Comments

趙越勝·柏格森:生命自由的探索者の柏格森其人 (下)

1908年,他在倫敦會見了美國實用主義創始人,也是心理學大師威廉·詹姆斯。見面後彼此欣賞,在他後來的著作《宗教與道德的兩個來源》中,能很清楚地看出詹姆斯的影響。柏格森是一位極有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在一次大戰期間,他多次前往美國,除了講他的哲學之外,還積極參與法國代表團說服美國參戰的工作。在威爾遜草擬《十四條和平論綱》的時候,他提供了很多自己的想法。1921年他擔任“世界知識聯合會”的第一任主席,這個聯合會就是後來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前身。他1941年1月4日逝世於巴黎,死後他的名字被刻在先賢祠中廳的牆上,可見他的地位是相當崇高的。

 

問:柏格森留下的思想遺產相當豐富,請你選擇一些給聽友們介紹一下吧。

 …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y 6, 2020 at 9:15pm — No Comments

趙越勝·柏格森:生命自由的探索者の柏格森其人 (上)

[提要] 二十世紀初,法國最重要的哲學家是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 né le 18 octobre 1859 à Paris, mort le 4 janvier 1941 à Paris)。他對傳統哲學的基本問題都提出了獨特的解釋。他從生命、時間、自由三者的連接處着手,斷言新的形而上學乃是時間與自由的學說。他力圖超越科學和理性的方法,以生命衝動為存在的基本理由,創立了現代生命哲學,對二十世紀的哲學、文學、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問:柏格森這個人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法國可謂赫赫有名。但他的思想相當晦澀,很難理解。你能給聽友們作一些介紹嗎?…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y 6, 2020 at 9:13pm — No Comments

羅素《西方哲學史》28 の 柏格森(14)

所有這些混淆都是由於一開始把主觀與客觀混淆起來造成的。主觀––思維或心象或記憶––是我裏面現存的事實﹔客觀可以是萬有引力定律或我的朋友瓊斯或威尼斯的古鐘塔。主觀是精神的﹐而且在此時此地。所以﹐如果主觀和客觀是一個﹐客觀就是精神的﹐而且在此時此地﹕我的朋友瓊斯雖然自以為是在南美﹐而且獨立存在﹐其實是在我的頭腦裏﹐而且依靠我思考他而存在﹔聖馬可大教堂的鐘塔儘管很大﹐儘管事實上四十年前就不再存在了﹐仍然是存在的﹐在我的內部可以見到它完整無損。這些話決不是故意要把柏格森的空間論和時間論滑稽化﹐僅僅是打算說明那兩個理論實際的具體意義是什麼。 …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y 6, 2020 at 8:32pm — No Comments

羅素《西方哲學史》28 の 柏格森(13)

現在的記憶行為和所記憶的過去事件的混淆﹐似乎是柏格森的時間論的底蘊﹐這是一個更普遍的混淆的一例﹔假如我所見不差﹐這個普遍的混淆敗壞了他的許多思想﹐實際上敗壞了大部分近代哲學家的許多思想––我指的是認識行為與認識到的事物的混淆。在記憶中﹐認識行為是在現在﹐而認識到的事物是在過去﹔因而﹐如果把兩者混淆起來﹐過去與現在的區別就模糊了。

 …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y 6, 2020 at 8:31pm — No Comments

羅素《西方哲學史》28 の 柏格森(12)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y 6, 2020 at 8:29pm — No Comments

羅素《西方哲學史》28 の 柏格森(11)

芝諾屬於愛利亞學派﹐這個學派的目標是要證明所謂變化這種事情是不會有的。對世界應採取的自然看法是﹕存在著發生變化的物件﹔例如﹐存在著一支時而在此﹑時而在彼的箭。哲學家們把這個看法對分﹐發展出來兩種悐論。愛利亞派的人講﹐有物件而沒有變化﹔赫拉克利特和柏格森講﹐有變化而沒有物件。愛利亞派的人說有箭﹐但是沒有飛行﹔赫拉克利特和柏格森說有飛行﹐但是沒有箭。雙方各反駁對方﹐來進行辯論。“靜”派的人講﹐說沒有箭是多麼可笑﹗“動”派的人講﹐說沒有飛行是多麼可笑﹗那位站在中間主張也有箭也有飛行的不幸者﹐被參與辯論的人認成是否定二者﹔他於是就像聖西巴斯蒂安一樣﹐一側被箭刺穿﹐另一側被箭的飛行刺穿。但是我們仍然沒有發現芝諾的議論的說服力何在。 …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y 6, 2020 at 8:28pm — No Comments

羅素《西方哲學史》28 の 柏格森(10)

在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初期﹐微積分學作為一種方法雖然已經十分發達﹐但是關於它的基礎﹐它是靠許多謬誤和大量混亂思想來支持的。黑格爾和他的門徒抓住這些謬誤和混亂以為根據﹐企圖證明全部數學是自相矛盾的。由此黑格爾對這些問題的講法便傳入了哲學家的流行思想中﹐當數學家把哲學家所依賴的一切困難點都排除掉之後很久﹐黑格爾的講法在哲學家的流行思想中依然存在。只要哲學家的主要目的是說明靠耐心和詳細思考什麼知識也得不到﹐而我們反倒應該以“理性”為名﹙如果我們是黑格爾主義者﹚﹐或以“直覺”為名﹙如果我們是柏格森主義者﹚﹐去崇拜無知者的偏見––那麼數學家為了除掉黑格爾從中得到好處的那些謬誤而做的工作﹐哲學家就會故意對之保持無知。 …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y 6, 2020 at 8:26pm — No Comments

羅素《西方哲學史》28 の 柏格森(9)

但是﹐撇開數的問題不談﹐我們要承認柏格森所講的分離的諸單元的一切多元性都暗含著空間這個主張嗎﹖他考察了和這個看法似乎矛盾的事例當中若干事例﹐例如接連繼起的聲音。他說﹐我們聽見街上某個行人的腳步聲時﹐我們心中懸想他的相繼位置﹐我們聽見鐘聲時﹐我們或者想像那個鐘前後搖蕩﹐或者把相繼的聲音在理想空間中排列起來。但是﹐這些話僅僅是一個好作視覺想像的人的自傳式述懷﹐說明瞭我們前面所講的話﹐即柏格森的見解有賴於他的視覺的優勢。把時鐘的打點聲在想像的空間中排列起來的邏輯必然性是沒有的﹐據我想﹐大多數人完全不用空間輔助手段來數時鐘響聲。然而柏格森卻沒有為必要有空間這個見解申述任何理由。他假定這是顯然的﹐然後立即把這個見解用到時間上。他說﹐在似乎存在著一些彼此外在的不同時間的場合﹐各時間被想像為在空間中鋪散開﹔在類如由記憶產生的真時間中﹐不同的時間彼此滲透﹐因為它們不是分離的﹐所以無法來數。 …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y 6, 2020 at 8:25pm — No Comments

羅素《西方哲學史》28 の 柏格森(8)

柏格森的空間論在他的《時間與自由意志》中有詳盡明白的敘述﹐所以屬於他的哲學的最早期部分。在第一章中﹐他主張較大和較小暗含著空間的意思﹐因為他把較大者看成根本是包含較小者的東西。他沒有提出支持這種看法的任何理由﹐無論是好的理由或是壞的理由﹔他僅僅像是在運用明白的reductio ad absurdum﹙歸謬證法﹚似地高叫﹕“仿佛什麼在既沒有多樣性也沒有空間的場合下仍舊可以談大小似的﹗” 

一些明顯的相反事例﹐類如快樂與痛苦﹐給他造成很大困難﹐然而他從不懷疑也從不再審查一下他由之出發的定論。

 …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y 6, 2020 at 7:34pm — No Comments

羅素《西方哲學史》28 の 柏格森(7)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y 6, 2020 at 7:34pm — No Comments

羅素《西方哲學史》28 の 柏格森(6)

柏格森說﹕“只有本能是遠隔的知識。它同智力的關繫和視覺同觸覺的關繫是一樣的。”我們可以順便說到﹐柏格森在許多段文字裏表現出是一個視覺化想像力很強的人﹐他的思考總是通過視覺心象進行的。 …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y 6, 2020 at 7:33pm — No Comments

羅素《西方哲學史》28 の 柏格森(5)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y 6, 2020 at 7:29pm — No Comments

羅素《西方哲學史》28 の 柏格森(4)

正像理智和空間關連在一起﹐同樣本能或直覺和時間關連在一起。柏格森和大多數著述家不同﹐他把時間和空間看得極為相異﹐這是柏格森哲學的一個顯著特色。物質的特徵––空間﹐是由於分割流注而產生的﹐這種分割實在是錯覺﹐雖然在某個限度內在實踐上有用處﹐但是在理論上十分誤人。 

反之﹐時間是生命或精神的根本特徵。他說﹕“凡是有什麼東西生存的地方﹐就存在正把時間記下來的記錄器﹐暴露在某處”。但是這裏所說的時間不是數學時間﹐即不是相互外在的諸瞬間的均勻集合體。據柏格森說﹐數學時間實在是空間的一個形式﹔對於生命萬分重要的時間是他所謂的綿延。這個綿延概念在他的哲學裏是個基本概念﹔他的最早期著作《時間與自由意志》﹙Time and…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y 6, 2020 at 7:28pm — No Comments

羅素《西方哲學史》28 の 柏格森(3)

“必定是同一過程從一種包含著物質和理智的素材中同時把二者割離了出來”。這種物質和理智同時成長的想法很巧妙﹐有了解的價值。 …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y 6, 2020 at 7:26pm — No Comments

羅素《西方哲學史》28 の 柏格森(2)

進化基本上不是用適應環境可以說明的﹔適應只能說明進化的紆回曲折﹐那就好比是一條經過丘陵地通往城鎮的道路的紆曲。但是這個比喻並不十分適當﹔在進化所走的道路的盡頭沒有城鎮﹐沒有明確的目標。機械論和目的論有同樣的缺點﹕都以為世界上沒有根本新的事物。機械論把未來看成蘊含在過去當中﹐而目的論既然認為要達到的目的是事先能夠知道的﹐所以否定結果中包含著任何根本新的事物。 …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y 6, 2020 at 7:23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