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勝·柏格森:生命自由的探索者の柏格森其人 (下)

1908年,他在倫敦會見了美國實用主義創始人,也是心理學大師威廉·詹姆斯。見面後彼此欣賞,在他後來的著作《宗教與道德的兩個來源》中,能很清楚地看出詹姆斯的影響。柏格森是一位極有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在一次大戰期間,他多次前往美國,除了講他的哲學之外,還積極參與法國代表團說服美國參戰的工作。在威爾遜草擬《十四條和平論綱》的時候,他提供了很多自己的想法。1921年他擔任“世界知識聯合會”的第一任主席,這個聯合會就是後來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前身。他1941年1月4日逝世於巴黎,死後他的名字被刻在先賢祠中廳的牆上,可見他的地位是相當崇高的。

 

問:柏格森留下的思想遺產相當豐富,請你選擇一些給聽友們介紹一下吧。

 

答:好。但是柏格森的思想,屬於純哲學的領域,雖然他也論心理學、宗教學和進化論,但都是以他的哲學方法,所以比較難懂,尤其是他不斷地批評傳統哲學,在這個批評的基礎上建立他的哲學體系。所以我們有時不得不回到傳統哲學的論述上,這會讓聽友們感覺有點累,但我會盡量簡明地介紹。聽友們若能對柏格森多少有些了解,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我們知道,傳統哲學的一個主要命題,就是探尋和回答什麼是“存在”。亞里士多德認為,正是對存在的驚悚喚醒了人的哲學意識。只要我們從日常的操持勞碌中有一個喘息的機會,能夠看看天空星漢燦爛,看看大地豐饒富麗,看看身邊生死愛恨糾纏一團,我們如果不是行屍走肉,就難免會問,這一切為什麼會存在?我是誰?我為什麼存在?甚至會進一步想,萬物都存在,但存在是什麼?這就是哲學的本體論問題。在古希臘,哲人們還主要關心的是本體論問題,主要關心天地萬物、人生萬象,究竟是怎麼回事兒?這種詢問都是從一個最簡單的問句開始,這是什麼?qu'est-ce que c'est ? What's thsi ?

朋友們一定注意到,這種詢問方式一定有一個“是”動詞,也就是法文的Etre, 英文的 Be,德文的 Sein。中文的哲學文獻把這個詞翻譯為“有”、“在”、“存在”。不要小看這一問題,詢問存在是古希臘哲學家們的重要工作。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哲學開始用概念和邏輯來把握世界。就拿柏格森所經常批評的古希臘埃利亞學派為例,正是這個學派的創始人巴門尼德提出“存在物存在,在存在物之外,絕沒有任何別的東西”。因為在他看來,說從虛無中可以產生出存在之物,是不合邏輯的。無不能生有。

他說:“你不能知道什麼是不存在的,你也不能把它說出來,因為能夠被思維的和能夠存在的,乃是同一回事兒”。這就是說,你只要說一件事物,想一件事物,它必然是存在着的。但是巴門尼德他否認虛無的存在,這和他的邏輯又是自相矛盾的。所以後來萊布尼茨就問:“既然存在存在,虛無為什麼不存在”。而柏格森的哲學,就是要論證,存在不是一個固定的實在,它是一個創造的過程。而且柏格森認為,傳統哲學試圖用概念和邏輯來把握住存在,這是做不到的。

存在不是一個概念和邏輯的構造,它是人的直覺,是生命本身的綿延。這個綿延,創造出存在。朋友們請注意,我用了“綿延”這個詞,在柏格森那裡就是duree 。綿延這個概念可以說是柏格森哲學的核心。傳統哲學的本體和實在,在柏格森看來就是綿延duree。是生命的運動,它使傳統哲學主客體兩分的形式,徹底改變了。主客體不過是綿延的不同形式,它的實質是一樣的。所以柏格森說:“實在就是永遠的生成,而絕不是某種已經做成了的東西”。好,我們下次再看看柏格森是怎麼具體分析的。

(珍藏自:http://www.rfi.fr/tw/)

Views: 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