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文明的衝突基於文明的劃分,這種劃分使我們有了單一且明確的身份並產生一種強烈的認同感。既然每個個體都被民族、宗教、國家這樣一些宏大的定義鎖住,而他們的生活、身份,與世界的聯系,只能由背後龐大的文明體系來決定,那麽由此延伸出來的相互排斥、衝突和暴力血腥,也就順理成章。
在這里,“我是誰”這個問題轉變成“我屬於哪個群體?”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在群體中發現個體的觀點也由當代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所強化。1980年代,北美哲學家桑德爾(Michael Sandel)、麥金太爾(Alasdair MacIntyre)、瓦爾澤(Michael Walzer)、泰勒…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24, 2022 at 6:30am — No Comments
同理,各個省份雖然喪失了自己與眾不同的面目,但這並不能否定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不斷擴大的事實。如果說文明正在逐漸抹平集體類型之間的差別,這並沒有什麽疑問,但如果說文明對個人類型產生了同樣的影響並使其不斷趨於一致,那就錯了。
這兩種類型非但沒有同步發生變化,相反我們會看到,第一種類型的消失正是第二種類型出現的必要條件。”[73]這就是說,轉型中的趨同同時包含著個體差異的存在和增長。第三,正因為社會趨同與個體差異同時存在,非西文化內部的個體認同也就呈現出某種危機。歷史一再表明,“在相對孤立、繁榮和穩定的環境里,通常不會出現文化身份問題。身份成為問題,需要有個動蕩和危機的時期,既有的方式受到威脅。…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22, 2022 at 10:39am — No Comments
所以,“全球現代化”理論需要兩個層次的概念運作:首先是用“多重現代性”來克服經典現代化理論的西化主張,其次是不能把“多重現代性”激進化為非西方化。推演到文化上,就是既不能把文化全球化看作是文化帝國主義,也不能把文化全球化看僅僅是平等的文化交流。
首先,文化的重要性是有限的,而且有關文化的討論必須根據世界經濟和政治關係來情境化。比如文化霸權的概念對多重現代性的討論是重要,“然而,甚至這種文化霸權也遠非完全的,不僅因為它受到替代性的文化價值、信息和觀點的挑戰,而且因為它受到來自內部的批評;現代性的矛盾特征、它的批評性自我意識和民主的公共討論的性質與最強大的國家的意識形態灌輸相反。全球化有利於全球控制,但與此同時助長了全球反抗,以及在西方國家自身內部的自我批評和抗議運動。”[69]…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20, 2022 at 8:30am — No Comments
這里有幾個有代表性的觀點,如伯曼(Marshall Berman)斷定“現代性是我們擁有的唯一現實”,它將我們拋進解體與更新、矛盾與模糊的旋渦之中,向現代性的過渡才剛剛開始;哈貝馬斯(Juergen Habermas)以為現代性計劃只是部分地完成了,我們可以通過理性的交往潛能的發展來實現啟蒙運動未能實現的事業。
圖海納(Alain Touraine)認定現代性的歷史是理性與主體的雙重確立,但工具理性主義與主體性之間的矛盾,爆炸性的現代性可以重建更為出色的理性和主體性的綜合體;瓦格納(Peter…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19, 2022 at 8:30am — No Comments
簡單地說,非西方的現代化不等於西化,現代化是一個更有彈性的過程。這一觀點可以繼續引申,其極化狀態便是這樣一種觀點:在現代化過程中不存在共同元素,也沒有普世性原則或狀況可應用到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個體中。
現代化理論的健將艾森斯塔特(Shmuel N. Eisenstadt)後來就提出了這樣一個新觀點:“現代性的歷史,最好看作是現代性的多元文化方案,獨特的現代制度模式以及現代社會的不同自我構想不斷發展、形成、構造和重構的一個故事——有關多元現代性的一個故事。”[64]…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18, 2022 at 8:54pm — No Comments
現代化涉及社會的所有方面並卷整個世界,它就是全球化。考慮到這雙重總體性,馬蒂內利對現代化進程的總結也有兩個層次。
第一,現代化是一系列大規模變遷過程的總和。這一過程體現在多樣化的歷史經驗中,使之與傳統的或前技術社會模式區分開來的要點是:
1.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成為經濟增長與社會變遷的主要源泉,增加了我們控制自然環境和人口增長的可變性的能力,並且也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想像、我們所生活的空間和我們對生物演化的觀念。學術和科學實踐及相關制度的特征的基本轉變促進了科學與技術的發展。
2.建立在機器技術和機械能量基礎上的工業化極大地增加了生產和交換數量和價值越來越大的商品和服務的能力。…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17, 2022 at 5:37am — No Comments
不同文化共存於文明社會中生活這一事實本身,既意味著一種基本的共同文化,也意味著對其他文化的承認,不同文化在共存和交流中發展。人類主體既有對所屬文化的認同,也有對共同人性的認同,不同文化之間不但可以相互理解的,而且可以一些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上獲得通約性。
對此,應當改變亨廷頓的觀點,把文化與文明與作適當區分。在近代德語意誌文化中,“文化”(kultur)強調的是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和族群特征,“文明”(zivilisation)指屬於全人類共同的價值或本質;前者包括特定的民族或族群所創造的精神和價值,後者包括物質、技術和制度,也包括宗教、藝術或哲學;如果說“文明”則是超越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是所有文明人類的普世價值,“文化”則是特殊的,只存在於某個特定民族、國家或地域。…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11, 2022 at 12:00pm — No Comments
以文化理論界極具影響的賽義德(Edward Said)的“東方主義”而論,此論以及隨之而來的後殖民主主理論在批判西方文化帝國主義方面貢獻很大,但以之來批判西方文化甚至拒絕西方文化,則又陷於理論上的偏執。中國學者張隆溪在研究意大利馬可·波羅(Marco Polo)的中國遊記後指出:“在今天,當我們重新探討東西方接觸的歷史時,馬可波羅在東方的經歷,可以說又有特別的意義。東西方接觸的歷史,尤其是在19世紀西方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向外擴張的時代,是西方列強侵略和壓迫東方民族的歷史,其影響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11, 2022 at 11:35am — No Comments
區分文化與國家,意在說明民族/國家不是文化多樣性的唯一單元,種族、地域、社群、階級、性別、代際乃至個體等等都是文化的不同單元,去邊界意義上的全球化,可能破壞民族國家意義上的文化自主性,也可能喚醒非民族—國家意義上的文化的自覺性。所以考恩(Tyler Cowen)認為;“認為全球化破壞了文化多樣性,這一說法其實預設了一個集體主義的多樣性概念。
它是在對一個社會與另一個社會,或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進行比較,而不是比較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它還預設了多樣性一定是以不同地理空間的文化差異形式出現的,而且肉眼應該能觀察到這種差異。”[49]因而維護文化多樣性就必須深刻反思在一個民族內部、一個文化共同體內部及其相應的政治結構之制度性安排是否妨礙著本土文化多樣性的發育成長,這不僅是指多種文化的共處繁榮,也包括共同體內部不同群體的文化能夠獲得各群體彼此之間的相互認可及國家法律的切實保障。…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7, 2022 at 2:50pm — No Comments
在保障思想通過文字和圖像的自由交流的同時,務必使所有的文化都能表現自己和宣傳自己。言論自由,傳媒的多元化,語言多元化,平等享有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和科學技術知識包括計算機知識,以及所有文化都有利用表達和傳播手段的機會等,均是文化多樣性的可靠保證。
其實,早在1945年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章程草案”第一款第一條的內容就是:發展和維持世界各國人民對彼此的生活和文化、藝術、美德及科學的相互了解和鑒賞,以用為有效的國際組織和世界和平的基礎。”這一條已經包括“多樣性”的觀點。…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7, 2022 at 2:39pm — No Comments
歐美文化產業競爭並不始於全球化。1969年,美國學者居巴克(Thomas…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7, 2022 at 2:17pm — No Comments
“文化多樣性”之所以優於“文化例外”,在於它不再糾纏於服務性商品的貿易問題,而是轉向民族歷史、可持續發展、社會創造力等問題,真正突出了文化的特殊性。
不過雖然提法改變了,但實質沒有變,不但一些法國官員依然使用“文化例外”,而且法國政府依然堅持文化產品與服務不適用於自由貿易原則。美國離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年後,於2003年重返該組織。因此在這一年10月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法美之間繼續展開1993年的爭論。在法國看來,這是保護文化的民族特征;而在美國看來,這是文化保護主義。2013年11月,在布魯塞爾舉行的第二輪《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的談判中,因美國讓步而減少了法美之間摩擦,此舉被認為是“文化例外論”的勝利。
最近的跡像表明,歐盟內部在此問題上還有一定分歧。現任法國文化部長菲莉佩蒂(Aurélie…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6, 2022 at 12:25pm — No Comments
2、“多樣論”能否取代“例外論”?
“全球化”確實比“文化帝國主義”更好的敘述了當代文化的全球流動和競爭,但這並不意味著全球文化在平等地、自由地流通和競爭。文化全球化的主要內容是文化資本、商品、服務和理念的全球貿易,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同樣的輸出能力或跨國文化能力,政治、經濟上的弱國、小國,很可能也是文化上的弱國、小國。
壓力之下當然不都是消極接受,相反,它激發了抗拒文化全球化的沖動和運動。美國批評家詹姆遜(Frederic Jameson)概括地說:“許多人認為,全球化的真正核心問題是世界文化的標準化,地區流行的傳統或傳統的文化形式被逐出或沈默無語,從而使美國的電視、音樂、食品、服裝和電影取而代之。…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5, 2022 at 10:52am — No Comments
另一方面,沒有任何文化產品是僵化的、固定的,沒有任何認同是沒有經過解釋的,沒有一個成熟的社會不是對外來文化進行重新解釋、重新使用的。瓦尼耶發現:“從沒有哪個被殖民的社會消極地把自己視為殖民者暴力的玩物。盡管有些衝突,被殖民者並未棄守他們的積極性及面對歷史記述。
他們懂得如何重新創造傳統,本土化那些西方所輸入的事物,將之轉化為自己的資產,進而拿他來對抗殖民者。因此,這些被殖民的人們全都投入一種自我認同的生產活動,並讓那些試圖透過文化流達成統一化的做法難以得逞。”[28]…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4, 2022 at 9:11am — No Comments
這些觀察表明,商品化的文化生產體系有規律地采取與地點密切相聯系的集聚形式,大量美國之外的文化產品集聚區正處於發展階段,並對美國文化產品提出有力挑戰。如英國的流行音樂、意大利時裝、法國化妝品和香水、斯堪的納維亞設計、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的電影、日本美食等,它們的國際網絡正在擴散。
伴隨著文化經濟的高速發展,地點與地點之間的文化差異也將釋放出巨大潛能,如果說資本主義消解了某些文化表達的地點,它也將積極地再創造其他地點。美國電影、電視節目和流行音樂之所以能主導全球市場,不是因為它擁有某種不可抵抗的、非美國公司不可復制的內部秘密。
相反,這一主導地位的獲得,是美國跨國公司商業化實踐和積極的全球營銷策略的結果,而不是什麽特別的自然或社會的原因,因為“在全球化的當代,文化商品流通的壁壘與其說純粹是地理和社會的不可測知之事,不如說是金融資源匱乏或商業敏銳力不足的結果。”[25]…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3, 2022 at 8:00am — No Comments
《文化帝國主義》出版於1991年。實際上,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就有許多學者反對“文化帝國主義”的提法,其中一些人轉而用“全球化”(globlization)一詞。英國學者大衛·赫斯蒙德夫(David Hesmondhalgh)介紹了這一過程:“全球化一詞是由國際政策論壇和行動主義圈子中具有某種十分特殊傳統的學者發展起來的,之前,文化帝國主義主題已經在這兩個領域獲得了廣泛傳播。全球化旨在捕捉世界不同地區間日益增加的互聯趨勢。也許是因為全球化涉及廣泛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實踐,因此這一術語迅速傳播,成為90年代引起最為廣泛的討論的社會科學概念。”[20]社會科學中的“全球化”通常有三種用法:作為社會現實的一種描述(一種狀態),作為社會變化的一種解釋(一個過程),作為社會進步的一種觀念(一種理想)。前兩種用法是對一些客觀事態和過程的研究,後一種用法涉及到對這些事態和過程的評價,不同的用法與涉及到對全球化動力的不同理解。…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23, 2022 at 11:36am — No Comments
前者在以馬克思的名言“一切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了”為名的書中,闡明現代性既是解放的又是宿命的:人類自求發展的過程漫無限制且不可逆轉,它把所有的文化體都推入變動不居的不穩定狀態,所以現代性具有宿命性質。後者認為,現代性的成長或發展的故事不能提供一套文化定向的敘述,但這不是宿命而是文化想像力的失敗。
卡思陀瑞狄思則認為,在文化驅動席上,人性精神仍然存在。我們所創造的制度並非由外在於人性的東西所決定,而是經由社會想像力所創造的。文化永遠不是宿命的,它歸根究底於我們的決定。湯林森認為,破除伯曼式的“宿命論”需要批判:在什麽樣的文化敘事中現代性變成等同於“發展”?卡思陀瑞狄思認為,前進、擴張與成長等觀念,並不是內在於所有人類社會的特征和潛能,而只是西方所特有的質性與價值觀。在《社會的想像制度》中,卡思陀瑞狄思提出,無限發展這個概念,是現代西方的“想像的社會表意”(imaginary social…
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8, 2022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湯林森發揮道:“安德森議論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它將民族國家的認同連結於社會現代性的過程之中。民族國家的認同是一種想像之歸屬感,高度地受到中介,它在某種意義上,取代了先前的文化歸屬形式。……依此想法衡量民族國家的認同,那麽,單是以為文化帝國主義乃是某個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在另一個更強大的民族國家之壓力下逐漸腐蝕,也就顯得很有問題了。
這是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清楚地看出,民族國家認同甘共苦的根源並不在於自然地依附於母國之文化歸屬感,而是涉及了繁復的文化建構過程,起源於特定的歷史事件。是有一個民族國家認同這樣的‘實體存在著’,但這樣的實體卻是存在於表意之中,而不是一種直接而共同的團結情感。……所有這些論述,都指向了一個重點,亦即我們了解文化帝國主義的途徑,‘最最主要’的應該是采取歷史的而不是‘空間且共時的’詞匯。”[14]必須將文化帝國主義問題做一個概念化的位移,即將之由“空間”論述轉為“時間”論述,也就是從地理范疇(外來與本土)轉入歷史范疇(傳統與現代)。…
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4, 2022 at 1:00am — No Comments
“文化帝國主義”論述與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批判理論密切相關。如果文化工業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控制的新形式、體現了資本主義體系的整編能力,那麽這種控制和整編也包括西方與非西方的文化關係,此即“文化帝國主義”。這里的“文化”首先、也主要是指西方的文化工業產品。所以美國學者佩查斯(James Petras)就認為:“美國文化帝國主義有兩個主要的目標:一個是經濟的,另一個是政治的。經濟上是要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場,政治上則是要通過改造大眾意識來建立霸權。娛樂商品的出口是資本積累最重要的來源之一,也是替代制造業出口在世界范圍內獲利的手段。在政治上,文化帝國主義在於將人們從其文化之根和團結傳統中離間出來,並代之以新聞媒介制造出來的,隨著一場場宣傳攻勢變幻的‘需求’。在政治上的效果則是把人們從其傳統的階級和社會的圈子中分化出來,並使得人和人之間產生隔閡。”[11]因此,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左翼學者有關文化帝國主義分析和批判,都有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的影跡。…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1, 2022 at 8:00am — No Comments
至於1980年代,一些激進的社會學家注意到全球文化產業的三個趨勢:非西方國家被迫接受西方文化產品;西方文化的傳播可能導致文化的同質化;國際文化流動破壞了本土傳統。作為學術回應,文化理論界形成了一種“文化帝國主義”(cultural imperialism)論述,並特別為遭遇西方文化商品和服務的非西方國家所歡迎。…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3, 2022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