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瑩:無主體的主體性:當代法國哲學中的主體政治系譜學(6)

政治的可能性空間同時也就是馬基雅維利式的主體行動的空間。更為重要的是,這個在情境中行動的主體也只有在行動才有可能被「生產」出來。除去這種情境,它沒有任何實在性,它是一個「空」。這一點,或許馬基雅維利並沒有如阿爾都塞一般如此清晰的自覺,但不管怎樣,阿爾都塞卻依照其思考的邏輯將其直接闡發出來:

 

情境是一種相遇,「雖然馬基雅維利規定了幸運和能力這兩個項,規定了它們吻合和不吻合的相遇法則,但他卻給這一相遇中主角的名字留下了徹底的空白;他沒有明確他們的身份。發生這種相遇的地理空間,以及在那裏與幸運相遇的個人,都沒有名字;確切地說,它們是未知的。這種未知性還不像方程式中的未知量x,y,可以用來解出這個方程式。它們是絕對的未知,因為馬基雅維利對它們閉口不談。這種相遇將在意大利的那塊地盤發生呢?馬基雅維利沒說。是誰具有這種能力,知道怎樣抓住到來的幸運,並給質料提供它所渴望的形式呢?馬基雅維利沒說。他好像在一般理論中躲了起來,等待著歷史的回答。」[6]469-470

 

在這種表述中,不斷出現的空白與未知,都說明了在這一語境下的主體本身已經變成了一個空白的主體位置。這個位置如同一個空著的椅子,它期待著某個主體有一天,在某一情境下占據這把椅子的位置,但在這個情境中的主體沒有出現之前,這個椅子的位置總是空著的,但無論這個主體會何時到來,這個空著的位置卻總是在的。換言之,對於阿爾都塞來說,特定情境中一定存在著主體,但至於這一主體的實在性卻決不能被預先規定。就這一點而言,阿爾都塞進一步推進了葛蘭西,因為對於後者而言,鬥爭的領導權掌控者還是明確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黨,只是究竟誰會被整合入這一政黨的序列,似乎是非確定的,但卻仍然是可以列舉出來。然而對於阿爾都塞而言,主體卻完全是一個偶然的、不可求解的未知數。主體的確定性遭到了更為徹底的破壞。而其所構築的主體政治也不得不面臨著更多的變數。

葛蘭西與阿爾都塞,兩者誰更接近於馬基雅維利的主體政治理論的本意?這個問題完全不重要。對於今天的主體政治理論而言,他們所反映出的是不同歷史時期革命形勢的變化。經典的馬克思主義期待著無產階級,這是初期資本主義時代壓迫與被壓迫的形勢較為簡單的情境下必然產生的一個理論結果。無產階級作為被壓迫階級的地位是鮮明的,因而是確定的。但隨著資本主義在經濟危機中不斷實現的自我調整(在某種意義上,《資本論》成為了資本主義病癥的診斷書),階級的劃分失去了固定性,壓迫也似乎失去了殘酷性。當階級被階層所替代,當壓迫僅僅意味著不同收入等級的劃分,革命的意義與合法性,甚至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性都變得需要質疑了。革命的時機與革命主體都失去了顯而易見的狀態,我們面對著的是各種反抗的微觀形式,顛覆性的革命訴求變得多少有些不合時宜。這是今天主體政治復興的一個基本條件。馬基雅維利之所以得到當代思想家的青睞,就是因為他所處的16世紀的意大利同樣是一個混亂的階段,人們在經濟、政治與文化中的地位與關係都不甚明確,這一狀態正如今天所有力圖堅持革命,批判資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們所看到的當今時代。

 

主體政治源起於馬基雅維利,因此,正如我們反復指出的那樣,其內涵並不是由主體創製政治秩序,相反從其誕生之日起,它就意味著特定的政治情境對於主體的孕育。主體政治中的主體是被生產出來的,並且處於不斷生成中的,因此當葛蘭西用領導權理論打碎無產階級先定選民的地位,當阿爾都塞用空無填充主體位置,可以說,他們都把握到了馬基雅維利主體政治的要害所在。主體政治是微觀革命時代的政治理論。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