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3,218)

蘇煒《走進耶魯》海國觀想 (11)

“美,可不可以是深刻的?”

——關於美與深度

陳衍寧的畫風相當甜美。對美的癡迷,醉心於描繪美人、美事、美物,是翻開陳衍寧任何一本畫冊都可以感受到的強烈印象。在廣義的中國藝術史上(包括繪畫、文學、音樂,等等),古來即有“北派”、“南派”之分,“豪放”、“婉約”之別。一般說來,源自於北方的大漠莽原、天候寒峻的地理環境與千年逐鹿、朝代興衰的歷史文化背景,北方藝術,總帶著一種沈雄高古、澀苦真直的慷慨悲涼之氣;杏花春雨、小橋流水的南方,自古以來即為水土豐腴、口岸開放之地,南方藝術便總帶著幾分甜美活潑、委曲靈動的特質。陳衍寧作為地道的“老廣”,其畫風堪稱“南派藝術”的代表,其甜其美,自不待言。——如果我們把目光僅僅停留於此,就很容易把陳衍寧“輕輕放過”了。…

Continue

Added by 心勢 紀 on October 1, 2016 at 11:41am — No Comments

蘇煒《走進耶魯》海國觀想 (10)

“樸素”如何能“驚人”?

“樸素”就是如此而“驚人”!



“形式的狂歡” 
——關於技巧與典範

堪稱代表20世紀小說藝術最高成就之一的阿根廷小說家博爾赫斯說過:“我知道我的文學產品中最不易朽的是敘述。”美國作家約翰?厄普代爾由此認為:博爾赫斯的敘述“回答了當代小說的一種深刻的需要——對技巧的事實加以承認的需要”(參見余華《內心之死?博爾赫斯的現實》)。…

Continue

Added by 心勢 紀 on October 1, 2016 at 11:36am — No Comments

蘇煒《走進耶魯》海國觀想 (9)

“樸素也能驚人”

——關於寫實與抽象

我以為,我並沒有把話題扯得太遠。今天,對於任何一位誠懇、嚴肅的作家、藝術家,這一切憂慮和疑問,是時時浮現在心頭,並且每每需要作出艱難的抉擇的。在我和陳衍寧的交談中,我發現,這些對於很多“畫佬”也許是“大而無當”的話題,卻是常常縈繞、困惑著他的日常思考,並且想得很深、很細。…

Continue

Added by 心勢 紀 on October 1, 2016 at 11:35am — No Comments

蘇煒《走進耶魯》海國觀想 (8)

“To be or not to be?——存在或者毀滅?”

——新世紀藝術的危機與挑戰

作為評論者和觀察者,僅僅為一位成功畫家寫出一篇溢美文字,其實並不能形成我此刻的寫作動力。在陳衍寧的努力背後,我讀出了畫家苦思苦求的許多“畫外之音”,這些聲音帶著某種沈甸甸的分量,觸動、也契合了自己近時以來對於藝術、文化問題的一些思考。我以為,這是值得把它略作開展,置放在新世紀文化藝術前景的大視野之上,細細加以觀照掂量的。…

Continue

Added by 心勢 紀 on October 1, 2016 at 11:34am — No Comments

蘇煒《走進耶魯》海國觀想 (7)

聆聽新世紀寫實藝術的足音

——讀陳衍寧油畫近作兼論美的形式與深度



他走出了自己

他走出了自己。當我在筆記本上記下這行字的時候,身後的畫幅和身邊的畫家,其實是置身在一個相當“身不由己”的畫事環境之中的——…

Continue

Added by 心勢 紀 on October 1, 2016 at 11:33am — No Comments

蘇煒《走進耶魯》海國觀想 (6)

平視“美國月亮”

——讀《美國浮世繪》有感…

Continue

Added by 心勢 紀 on October 1, 2016 at 11:32am — No Comments

蘇煒《走進耶魯》海國觀想 (5)

“琴簫合奏,共創笑傲江湖之曲”

這裏,我想稍稍停頓下來,花點筆墨討論一下《浮生三記》中呈現的兩岸關系中的“沈君山”角色。沈君山,可以說是海峽兩岸之袞袞諸公中,對兩岸問題的研究、操勞,用心最勤、著力最深的前台人物。借用沈為聶衛平自傳《圍棋人生》作序的文題《衛平與我》(此文講述了兩岸兩位“圍棋忘年交”一段相知相惜的感人故事),《浮生三記》一個最吃重的主題——甚至不妨擬為另一書題,則可稱之為“兩岸關系與我”。…

Continue

Added by 心勢 紀 on October 1, 2016 at 11:32am — No Comments

蘇煒《走進耶魯》海國觀想 (4)

一代士人的出入之間

——讀沈君山《浮生三記》



想象得出沈君山機智諧趣的快人快語,但想象不出沈君山深摯動情的絮語綿綿。同樣,想象得出沈君山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卻想象不出沈君山家長裏短的人生況味;想象得出沈君山長袖善舞廣交天下的名士派頭與書生儒雅,卻想象不出沈君山“左傾”反叛、冒險犯難的金剛怒目與拍案而起;想象得出沈君山的睿智超群,在任涉獵的領域裏都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卻想象不出沈君山的舊學根底、文采斐然,能作一流的棋、橋國手,更能寫一等一的好文章。當然,最可想象的,是沈君山三頭六臂舉重若輕地在朝野、科文、棋橋之間進出的健步如飛與笑聲朗朗;最不可想象的,則是昨日還見“青絲玉顏”的沈君山竟然會一夜之間鬢發蒼蒼、支杖蹣行而為殘障者立言,卻依舊不改其衣冠瀟灑,笑聲朗朗………

Continue

Added by 心勢 紀 on October 1, 2016 at 11:30am — No Comments

蘇煒《走進耶魯》芳草天涯 (6)

一點秋心

其實是知道今天中秋節的。海外無節慶,忙了一個上午給學生上完課,腳步匆匆回到辦公室,秘書告訴我:有一位學生等候了你好久,今天是你的“辦公室談話時間”吧?我心裏打了個突:並沒有任何學生的事先約定呀。上得樓來,果然見一位個子高高的男學生笑瞇瞇守在我的門前,開口說:蘇老師,認得我吧?我是李逸斌。…

Continue

Added by 心勢 紀 on October 1, 2016 at 11:03am — No Comments

蘇煒《走進耶魯》芳草天涯 (5)

春日的好心情

大學春假的第一天,陽光和暖。開車穿越冰雪消融的原野,忽然就有了一種想去看望一位賢厚長者的好心情。

我按響了張充和先生的門鈴。

“不請自來。剛好路過,就是想進來看看你。”我說。

張先生笑吟吟把我迎進屋裏。“你上回寫的我講張大千和大雁的那個故事,有兩處小誤。”讓座下來,先生含笑舉起兩個指頭。九旬老人對文辭細節的清晰記憶每每讓訪客吃驚,在我卻是習以為常了。“問題不大。以後收集子的時候,改過來就是了。”我連連點頭。…

Continue

Added by 心勢 紀 on October 1, 2016 at 11:02am — No Comments

蘇煒《走進耶魯》芳草天涯 (4)

雁猶如此

一大早送完孩子上夏令營,想起張充和先生最近好像身體微恙,便順路折進去看看老人家。在中文世界裏,女性而被喚作“先生”——雖然有點“政治不正確”的味道——算是一種至高的尊稱。年過九旬的張充和先生正是我們耶魯華人社區裏倍受尊崇的一位老人。她是大作家沈從文的妻子張兆和的妹妹——抗戰時期重慶、昆明著名的“張家四姐妹”之一,因為在書法、昆曲、詩詞方面的極高造詣,與沈尹默、張大千、傅抱石、章士釗等一代宗師都有很深的交誼,被人們稱為“民國時代的最後一位才女”。每次拜訪張先生,總愛聽老人講點民國時代的人物故事。老人家身體健朗,每天依然堅持讀書、習字,在她習字的案桌邊上,擺著一幅美須飄髯的張大千俯身在水邊給一只大雁餵食的照片。已經不知是第幾次了,老人家又給我講起了張大千和這只大雁的故事——…

Continue

Added by 心勢 紀 on October 1, 2016 at 11:02am — No Comments

蘇煒《走進耶魯》芳草天涯 (3)

東坡書院三鞠躬

我是來尋根的——不,尋祖的。

踏入東坡書院,我想。…

Continue

Added by 心勢 紀 on October 1, 2016 at 11:01am — No Comments

小鵬《我們為什麼旅行》印度嘟嘟車

上帝為了阻止人類建造可以通天的巴別塔,讓他們說不同的語言,這樣人類就無法團結起來。正因如此,我們在旅行時會發現世界各地的人豈止語言不同,連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宗教信仰都不一樣。

印度的六億窮人

在印度究竟有多少窮人?官方說法是六億,其中有兩億生活在最低貧困線以下。所謂最低貧困線是指每日生活費十個盧比(人民幣不到兩元)。這樣的生活標準是什麽概念?我在詹西找到了答案。…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October 1, 2016 at 10:32am — No Comments

簡政珍·演出

在危難的日子裏

我們如何調整自己的角色?

先撕下一張臉皮

貼在廣告牌上?

或是在螢光幕上堆砌粉墨?

扮演一個有心的小民?

或是沒有心的偶像?

演一出對得起自己的喜劇?

或是對得起他人的悲劇?

但,且慢,我們要為…

Continue

Added by 邊鄉 岸 on October 1, 2016 at 10:31am — No Comments

蔣勳·美的起源(6)

這是來源於小時候的記憶。我們小時候媽媽說,隔壁那個村子曇花要開了,所以她就開始鹵肉,開始腌香腸,準備哪一天要去看曇花,就好像野餐一樣。有一天吃完晚飯,她就帶上我們這堆小孩子,還拿了小板凳。結果到現場發現已經有好多人在那邊圍觀,等曇花開。曇花真的就是大概七八點鐘開始慢慢開,花苞開出一點點口,你可以用肉眼觀察它,它就一直這樣開開開,大概到十一二點就完全往外開,然後雄蕊全部突出來,完全往外翻。十二點以後它就開始合了,最後垂掛下來,就死掉了。很多人把它剪下來,去燉冰糖吃。…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October 1, 2016 at 10:31am — No Comments

莫言·會唱歌的強~第22節·望星空

去年,轟轟烈烈的"彗木相撞"過後,我頗有感觸,便摹仿著某些著名散文家的筆調,寫了一篇題為《望星空》的隨筆,塞給家鄉的一家內部發行的刊物。但是就感到言猶未盡,今日翻出來,將原文潤色後,再續上一條尾巴,吐盡我心中的隨感吧。原文如下:

不久前,一串彗星的碎片(每片都有數公裏之巨),撞擊了木星。在那顆神秘的星球上,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如果那裏有什麼生物,那它們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在彗木相撞的那些日子裏,全世界億萬雙眼睛盯著天上這顆與地球息息相關的星球。據說西方國家的電視臺一天二十四小時滾動著播出有關彗木相撞的消息,是絕對的新聞熱點。但在我國,媒體保持著足夠的冷靜,以近乎麻木的口吻向國人轉述著國外的科學工具獲得的資料。好像彗木相撞是在某個大洋深處的小島上發生的一次小小的自然災害一樣。…

Continue

Added by 柚子帶點酸 on September 30, 2016 at 11:17pm — No Comments

季羨林·成功

季羨林(1911~),山東清平人,學者、翻譯家、散文家。著有學術論著《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印度簡史》,譯作《沙恭達羅》,散文集《天竺心影》等。



什麽叫成功?順手拿過來一本《現代漢語詞典》,上面寫道:“成功,獲得預期的結果。”言簡意賅,明白之至。

但是,談到“預期”,則錯綜復雜,紛紜混亂。人人每時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預期,有的成功,有的失敗,總之是無法界定,也無法分類,我們不去談它。

我在這裏只談成功,特別是成功之道。這又是一個極大的題目,我卻只是小做。積七八十年之經驗,我得到了下面這個公式:…

Continue

Added by 開麥啦 馬來西亞 on September 30, 2016 at 11:16pm — No Comments

席慕蓉·獨之趣

人生有如四季,寥寂冬日當前時,我們就得自我振作。 

一月裏,雨落下來就凍成冰。我坐在書桌前,家裏靜得連一只鳥落在房頂上都到。沒有人從冷颼颼的外面進來吵著要吃晚飯了。沒有人叫我出去看樺樹上結的冰。沒有人打斷我的思路,焦急地問我:“你忙了一天也該休息了?”

寂靜始於七年前,一個風光明媚的春日。我丈夫急欲開始他的高爾夫球季,匆匆摟了我一下就沖出門外,回過頭來喊道:“你好好看家!我三點鐘回來。”然而早在三點鐘以前,他便因心臟病猝發,倒了下去,他再也沒有回家。 

我的經驗獨特?當然不是。世間寂寞的寡婦和鰥夫多得很。痛失所愛也不是進入寥寂天地的唯一途徑。人們由於種種緣故不再和他人一起生活,大部分人有生之年都會有一次或多次這樣的經驗。 …

Continue

Added by Wir sind ein volk on September 30, 2016 at 10:39pm — No Comments

吳恭瑞 ·藝術的創造力初探 (2)

二、 創造的定義

恩田彰在《創造性心理學》中提到:「創造就是把已知的材料重新組合,產生出新的事物或思想。……創造就是把已知的經驗重新結合,產生具有新價值的東西。也就是說新的思想觀點,是從已知的經驗中產的。……筆者認為,感性認識的資訊作為開放的資訊,具有廣延性,而理性認識的資訊作的閉合的資訊,受到一定文化的制約。」5



這就意味著創造行為的發生,是與創造者的旺盛生命力…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September 30, 2016 at 10:38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綠豆糊塗

中國大陸鄉村山區偏遠地域,謀生不易,很多父母都離鄉別井到城裡打工。

他們的子女,只好待在貧瘠故裏,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稱「留守兒童」。有些還可上學,有時也念不起書。

一回記者採訪留守兒童,她比較幸運,走幾裏路到一所熱心人士辦的小學上課。回家後,餓了,吃東西,一碗粘粘稠稠的物體,奶奶煮好了舀給她。

問:「吃的什麼呀?」

答:「糊塗。」

如果沒有字幕,聽得一塌糊塗,以為聽錯了?但她吃的真喚「糊塗」。…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September 30, 2016 at 10:37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