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783)

郝建:遊戲精神、對話性敘事與現實質感——讀解《瘋狂的石頭》(2)

在中國電影家協會7月13日的研討會上,有學者對影片主人公當中有賊的形象這一點表示很感興趣,並坦誠希望看到大陸電影中寫出賊的形象。《瘋狂的石頭》中主要的喜劇效果都是來自三個本土賊和一個從香港禮聘來的“國際大盜”。從這看來,我們大陸電影也能描繪些許不太美麗、身份灰暗的人物形象。我在電影《危情雪夜》中寫過一個小偷的形象,我已經註意把他寫得十分真善美了,但是主管部門在論證時對這個人物還是很不喜歡,還是提醒我要註意同情心的傾向問題。我們看到,馮小剛在《天下無賊》中把一對雌雄大盜的亡命天涯旅程寫成了雷鋒叔叔向我們走過來的故事,而《瘋狂的石頭》似乎是在帶著微笑寫賊。《瘋狂的石頭》裏的賊,有的模仿《碟中碟》的動作變形成為喜劇效果,也有動輒就要拿榔頭敲人敲櫃台,簡單奪取、低水平高暴力犯罪的小偷三人幫。這裏頭的主要效果是藝術地表現惡來營造喜劇情景,也有間接而誇張變形地對當代社會犯罪狀況、犯罪心理做一種漫畫式的呈現。…

Continue

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September 7, 2017 at 5:37pm — No Comments

郝建:遊戲精神、對話性敘事與現實質感——讀解《瘋狂的石頭》(1)

一、遊戲精神與社會質感

 

《瘋狂的石頭》這部電影好看,它讓很多人笑,它是用真幽默讓人笑。

其實我們的周圍並不缺笑聲,我們很善於硬作狂歡。那個一年一度,一國一個的大晚會和每日的電視、電台很能擠出些笑聲,我自己也時常跟著咧嘴笑。但我們的社會缺少真正的遊戲精神,所以真正的幽默很少,電影院裏幽默就更少。最近《瘋狂的石頭》引來許多笑聲,我看它裏頭有幽默感,具備一種真正的遊戲精神。這種幽默感覺是流露出來的,不是硬擠出來的,也不是演播室裏錄制好、罐裝封好、經過仔細設計後填塞在節目裏的。那種笑聲是用來暗示或者命令我們的:你該笑。…

Continue

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September 7, 2017 at 5:37pm — No Comments

郝建:荊軻護秦王——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分裂與美學暴力(上)

一、三個版本求個性

 

《荊軻刺秦王》可能創造了一個吉尼斯世界記錄:一個大投資的商業電影弄出了三個版本。一個是1998年10月8日人民大會堂版,這個版本只公開放映了一場(這也是記錄)。這個版本只有幾千人看過,國內的惡評如潮大多是基於這個版本。據我估計,到現在為止大陸說已經看過的人大多數看的是日本版,帶日文字幕的,是用VCD機看的盜版光碟。這個版本圖象質量還可以,中間有些馬賽克,第二碟3、4分鐘處糾錯能力不強的機器走不過去。從1999年8月6日開始,大陸的觀眾才開始在電影院裏看到供大陸放映的電影版本。這就是用字幕分為五個章節的《荊軻刺秦王》。…

Continue

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September 7, 2017 at 5:30pm — No Comments

郝建:紅髮美少女羅拉的奔跑與選擇的主動性——德國影片《羅拉快跑》新解(3)

這種自我相關是有趣的、迷人的,也是充滿了哲學啟示的。羅拉跑出屋子,攝影機卻沒有追隨羅拉,卻直奔母親的電視機而去,而電視裏就是羅拉下樓的動畫鏡頭。從那個父親向跑出畫面的羅拉搖頭的鏡頭,我們看到人物居然能對自己身處其中的故事和其它人物的行動發出評說。…

Continue

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September 7, 2017 at 5:26pm — No Comments

郝建:紅髮美少女羅拉的奔跑與選擇的主動性——德國影片《羅拉快跑》新解(1)

一、她不跑就會有人死掉

 

《羅拉快跑》的故事非常簡單:20歲的女孩羅拉必須在20分鐘內籌集10萬馬克並準時送到,否則他的男友就會被黑道老大殺掉。狂奔的路線即由羅拉家到父親工作的銀行,最後到達男友曼尼等待的電話亭。然而不簡單的是,故事翻來覆去地被講了三遍,每次都有故事時間上的細小差別,而主人公在每次故事的重覆講述中的動機、動作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對羅拉和其他許多人來說是關鍵的、性命攸關的。…

Continue

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September 7, 2017 at 5:10pm — No Comments

郝建:紅髮美少女羅拉的奔跑與選擇的主動性——德國影片《羅拉快跑》新解(4)

對於這部電影在所講述故事的常規性,作者是清楚認識的甚至是明確追求的:“我認為這是一部與眾不同的電影,但也僅僅是指外表而言。也就是說我們還是講述了一個故事,而且是按照傳統戲劇沖突原則來結構的。”(湯姆•提克威:《<羅拉快跑>導演闡述》,載《當代電影》2000年第6期)

但是,我們也看到,本片中的常規故事、時間與現實高度合一的敘事形態又與三段重覆、在現實敘事時空中嵌入非常規敘事做了絢麗結合,當羅拉還在奔跑時,另一些人(路上遇到的偷小孩的婦女、男孩、銀行女職員)已經命運翻覆或者走到盡頭。

 

三、與他人思緒的機智對話

 …

Continue

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September 7, 2017 at 5:00pm — No Comments

郝建:紅髮美少女羅拉的奔跑與選擇的主動性——德國影片《羅拉快跑》新解(5)

就故事設計上有一個死限危機的時間點來說,我們至少會想到1970年代日本導演佐藤純彌那部在電影史上具有原創地位的《新幹線大爆炸》和法、德、英合拍的《卡桑德拉大橋》。…

Continue

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September 7, 2017 at 5:00pm — No Comments

郝建:紅髮美少女羅拉的奔跑與選擇的主動性——德國影片《羅拉快跑》新解(2)

我們看到,後現代主義作品往往不再把追尋的主題放在人道主義、理性這類啟蒙運動傳統下的普遍信念上。就這部影片和《低俗小說》、《偷搶拐騙》等電影來看,作者首先追尋一場徹頭徹尾的遊戲,性感、刺激、好玩,讓觀眾為之癲狂,提供消費與享受似乎是它的首要功能,也許是它的創作者的首要目的。互聯網上的國際電影資料庫(IMDB)有這樣的描述:電影院仿佛成了一個Disco廣場,新一代的孩子,他們不是坐在座位上,而是站在座位前,在紛繁快速的影像和劇烈激蕩的音樂中與《羅拉快跑》共振。…

Continue

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September 7, 2017 at 5:00pm — No Comments

郝建:紅髮美少女羅拉的奔跑與選擇的主動性——德國影片《羅拉快跑》新解(6)

四、用主動選擇搏擊荒誕、偶然的命運

 

雖然這些花哨華麗的視聽語言、新穎的敘事結構使本片具有比較強的後現代文化註重形而下愉悅的審美特征。但是影片的文本豐富、覆雜而形式趣味濃厚,這使它具有了某種巴讚所說的“過負荷”性質。就是說由於種種形式翻新和敘事上的新元素、新結構註入,使一個老舊的形式系統成為又重新具有意義、需要重新闡釋的對象。據導演自己闡釋:“《羅拉快跑》實際上闡述了命中註定和偶然機遇這兩個主題,以及它們是如何相互交叉著支配人生的。”(湯姆•提克威:《我總是從某個畫面構思一部影片》,載《當代電影》2002年第2期)…

Continue

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September 7, 2017 at 5:00pm — No Comments

陳潭:網絡時代的政治營銷(下)

網絡選民的需求顯示與偏好選擇

 …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September 3, 2017 at 1:02pm — No Comments

陳潭:網絡時代的政治營銷(上)

網絡構成的世界是一個可能的世界。在這個虛擬空間裏,人們盡情享用商務、體育、娛樂、健康、天氣、旅行、新聞等各式各樣的信息套餐。《數字化生存》表明,尼葛洛龐帝定義的信息“比特”正在不斷地制造著“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網絡不僅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且也深刻地影響國家和國際的政治生活。同時,網絡的政治營銷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政治精英抑或普通公眾所仰賴的技術武器,奧巴馬的成功便是典範。

 

“網絡總統”:技術成就夢想

 …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September 3, 2017 at 1:02pm — No Comments

李興濂:山村的記憶 中

銅盆

俗語說:“家裏再窮,也有二斤銅”。閨女出嫁,只要不是太窮,都要陪送一個黃銅的洗臉盆。新媳婦嫁來後,銅盆放在新房自己用,等媳婦也成了婆婆,銅盆才拿出來大家用。銅盆洗臉,據說能消病祛災。至於什麽時候興起沒人考證,恐怕從商殷青銅器時代算起,別的器物沒有流傳下來,可這銅盆,一直洗了幾千年。



媽媽那個銅盆是出嫁時舅舅陪送的,用二鬥高粱換的。四周有細細的花紋,盆底光亮,能照人。那時,家裏買不起鏡子,銅盆除了用來洗臉外就成了媽媽梳洗打扮的鏡子。…




Continue

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September 2, 2017 at 10:10pm — No Comments

李興濂:山村的記憶 上

石磨

在張三奶家的院落,發現一盤早已遺棄的石磨。磨掉牙的石磨,長滿青苔,靜靜地躲在院落一角。只有磨眼上插著一根高高的燈籠竿子,還能顯出它的一點作用。…

Continue

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September 2, 2017 at 10:10pm — No Comments

魏敦友:歷史轉進、人性生成與知識類型(提綱)下

(十五)中國歷史的展開同時也是中國人人性歷史的展開或生成,當中國歷史從兒童時代轉進到少年時代之後,人性的心智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即從原先的對世界萬物的好奇轉進到對聖人的崇拜,人們認為是聖人創制了生活秩序,這種認知自然要求人們服從聖人,按照聖人的語話去生活。



(十六)當中國歷史轉進到青年時代時,人性的心智結構發性了一次根本的轉變,標志性的思想事件發生在朱熹的“格物補傳”之中,可以說,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替聖人補足經典的行為,而是一次殺死聖人的思想暴力事件!可以說,聖人終結在朱熹的“格物補傳”之中,在聖人終結之後,代之而起的人性結構則是全新的心智結構,這種心智結構不再相信聖人,它相信事理,因此事理崇拜是青年人性心智結構的根本。…



Continue

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September 2, 2017 at 10:09pm — No Comments

魏敦友:歷史轉進、人性生成與知識類型(提綱) 上

——為南京師範大學“法律·政治·哲學—法治中國的歷史與現實對話”學術研討會而作



我相信,只要現代化對我們來說仍是一個有待實現的理想,文化研究是永遠不會冷卻的,真正的文化研究只能說剛剛開始。


—— 張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頁380。



一、引言:在一段法學學術公案的背後…



Continue

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September 2, 2017 at 10:09pm — No Comments

柯小剛:畫道、易象與古今關系 4

3.2 易象作為不易之象和簡易之象…



Continue

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September 2, 2017 at 10:08pm — No Comments

柯小剛:畫道、易象與古今關系 2

二、原本地考察:什麼是畫?

 

西方繪畫思想的最初淵源根植於柏拉圖哲學。柏拉圖把畫定義為“摹仿”(μιμεσις)。畫只能通過摹仿而得到影像(εικων, φαντασμα),猶如洞穴中的囚徒所看到的洞壁幻影,徒增意見(δοξα)。至於事物的真實形相(μορφη)或實相(ειδος,理念、理型)——只有它們是真正的知識(επιστημη)——,則是只有通過理性才能認識的。因此,幾何學而非畫學才是邏各斯(λογος,…

Continue

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September 2, 2017 at 10:07pm — No Comments

柯小剛:畫道、易象與古今關係3

四、結語:畫道和易象的考察與現代藝術的歷史哲學反思



上面關於畫道和易象思想的解讀嘗試,或許可以在如下五個方面有助於現代藝術反思其現代性的歷史哲學前提:

一、也許有助於摧破現代性的虛假歷史自覺——這種自覺以為只有現代人才是有“歷史眼界”的——,從而幫助我們從現代性的歷史優越感幻覺中醒來。…

Continue

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September 2, 2017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惠勒·物理學的陰影

惠勒(1911——),美國物理學家。早年在巴爾的摩學院和霍普金斯大學學習,1933年獲博士學位。曾在哥本哈根大學從事核物理研究,在核裂變研究領域取得創造性成果,確定鈾為製造原子彈的原料。他是第一位從事原子彈理論研究的美國科學家。曾任美國物理學會主席。著有《幾何動力學》、《引力理論和引力坍縮》、《黑洞、引力波和宇宙學》等。

我們能否希望終有一天抓住宇宙構造的中心原理呢?不錯,愛因斯坦曾用一句名言向我們說過:「這個世界上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世界是可以理解的。」 …

Continue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September 2, 2017 at 4:32pm — No Comments

袁騰飛·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 (55)

第70節:闖王現身疑似非典型朱元璋…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September 2, 2017 at 4:1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