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530)

鴻鴻·花蓮贊美詩

   感謝上帝賜予我們不配享有的事物: 

   花蓮的山。夏天傍晚七點的藍。 
   深沈的睡眠。時速100公裏急轉 
   所見傾斜的海面。愛 
   與罪。 的不義。 
   你的美。

Added by 風華正茂 on October 10, 2016 at 7:35am — No Comments

流瀲紫·林憶蓮:白蓮花,紅玫瑰

初聽她的歌,是《傷痕》。MV裏短發白裙的女子,小眼彎彎,幹凈臉龐,低聲吟唱女人心事。很是清爽溫婉的樣子,像是初夏盛開的白蓮花,不叫人驚艷,卻別有一番動人心處。

 

再聽的是《夜太黑》,SANDY一身黑色長裙,提著涼鞋,舉杯高歌。隨性於彌漫著薩克斯聲音的都市高樓之間。男人久不見蓮花,開始覺得牡丹美。林憶蓮看著利落幹凈,卻是說不出的嫵媚與妖嬈,像朵暗夜裏怒放的紅玫瑰。她唱的,多是都市女性的情感心聲。獨立、寂寞、堅強、脆弱,一番女兒家心事,由她唱來,說不盡的婉轉與大氣。

 …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October 10, 2016 at 7:34am — No Comments

《沈石溪動物傳奇故事》の 瞎眼狐清窩

紅狐有清窩的習慣,所謂清窩,就是成年狐將滿一歲的小狐用暴力從窩巢驅趕出去,強迫它們離開家。這是為了減輕同一塊領地的食物壓力,騰出生存空間,好繁殖下一茬幼狐。一歲時的小狐獨立生活的能力還不高,一夜之間由父母疼愛的寵兒變成無依無靠漂泊天涯的流浪兒,有的沒本事獵到足夠維持生計的食物,饑寒交迫,很快就夭折了。據動物學家的統計,小狐死亡率最高的就是被清出窩後的這十天內,大約有百分之三十的小狐在這段時間裏死於非命。在我的印象裏,紅狐清窩,又自私又殘忍,是一種很不人道的陋習。

時令已近仲春,又到了紅狐清窩的時間,老林子裏不時傳來成年狐的低嚎和小狐的慘叫。但我想,住在寨後水磨房下的母狐蝴蝶斑是不會清窩的。…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October 10, 2016 at 7:33am — No Comments

嚴歌苓·古染坊

卡諾是尼日利亞的第二大城市,排位僅在拉格斯之下,並且很古老,有一段千年城墻。從中國回到阿布賈,我一下飛機聽說一幫朋友要去卡諾,也不顧三十幾小時旅途的折磨,拿了幾件衣服就跟著上了路。一部中型商務車裏坐了七八個人,看來是想以人多壯膽。卡諾在幾個月前發生了一場血戰,出動了上萬基督教徒和穆斯林教徒,犧牲者有幾百。而且公路上有土匪出沒,有時歹徒裝扮成警察,提著卡賓槍,借口搜查逃犯,停不停車都在劫難逃。同路有一位剛從美國來的實習生,說她昨天早晨四點從機場出來,不久就碰上了土匪,幸好有武裝警衛押車,闖了過來。我問:那又怎麼區別土匪和警察呢?有人回答:沒有區別。大家常常在阿布賈的馬路上碰到一群警察,荷槍實彈,截下車就把個巴掌伸到你鼻子下,說行行好吧,這年頭當警察太苦了,午飯錢都掙不來。他們倒不完全是胡扯,政府常常欠發工資,他們的制服費用﹑摩托車油費﹑飯錢都得靠他們在馬路上劫持車輛,挑到毛病的罰款,找不出碴子的就軟硬兼施地伸手,逼人為善。…

Continue

Added by desafinado on October 10, 2016 at 7:33am — No Comments

三毛·鄉愁

二十年前出國的時候,一個女友交在我手中三只紮成一團的牛鈴。在那個時代裏,沒有什麽人看重鄉土的東西。還記得,當年的臺北也沒有成衣賣。要衣服穿,就得去洋裁店。拿著剪好的料子,坐在小板凳上翻那一本本美國雜誌,看中了的款式,就請裁縫給做,而鈕扣,也得自己去城裏配。那是一個相當崇洋的時代,也因為,那時臺灣有的東西不多。當我接過照片左方的那一串牛鈴時,問女友哪裏弄來的,她說是鄉下拿來的東西,要我帶著它走。搖搖那串鈴,它們響得並不清脆,好似有什麽東西卡在喉嚨裏似的,一碰它們,就咯咯的響上那麽一會兒。

將這串東西當成了一把故鄉的泥土,它也許不夠芳香也不夠肥沃,可是有,總比沒有好。就把它帶了許多年,擱在箱子裏,沒怎麽特別理會它。…

Continue

Added by 抱抱,看新聞 on October 10, 2016 at 7:31am — No Comments

文化外交服務一帶一路

在中國前駐法國大使吳建民吳建民(編註:已故)眼裏,外交不僅僅是化解危機的重要手段,更是尋找機遇、尋求合作的橋樑,其中文化外交對於建立國與國之間從上至下緊密的聯繫有着巨大的作用。這位前駐法大使、外交部外交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在前不久舉行的首屆中法文化論壇上,與法國前總理拉法蘭、法國政府議會關係部長讓─瑪麗.勒甘等共同探討中法兩國文化交流時提出,文明的對話促進世界進步,而在“一帶一路”的時代大背景下,文化的交流將會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相互融合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大公報記者 譚 笑

吳建民在論壇上表示,在世界處於割裂狀態時,人類進步很慢,但將割裂狀態打開後,世界便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道路,“這就是文明對話的結果”。…

Continue

Added by Qyzylorda on October 10, 2016 at 7:30am — No Comments

吳念真·琵琶鼠

不知道有意還是湊巧,那對父子總讓人覺得是寧願遠離人群,而活在他們自己的世界裡。 

我們的村子坐落在山谷裡,絕大多數的房子都蓋在向陽的山坡這邊,而他們卻挑了對面那個要到中午過後才曬得到太陽的山坳裡。 

孩子的年紀好像跟我差不多,但我已經三年級了,他卻還沒上學,老是看到他帶著一群五顏六色的狗在對面的山上遊蕩著。他長得跟他父親很不像,父親黑,他白,父親的臉孔看起來嚴厲冷酷,他卻細緻柔和。

 …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October 10, 2016 at 7:30am — No Comments

海森堡·科學真理和宗教真理

海森堡(1901——1976),德國物理學家。1924年獲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後任教授兼麥克斯·普朗克物理和天體物理研究所所長。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1925年提出微觀粒子的不可觀察的力學量,並同玻恩、約爾丹合作,建立了矩陣力學。1927年提出測不准關係作為量子力學的解釋。由於對物理學的重要貢獻,於1932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著有《物理學和哲學》、《現代物理學中的大自然圖景》等。

這是海森堡於1973年3月在慕尼黑接受巴伐利亞天主教科學院瓜爾迪尼獎的演說。…

Continue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October 10, 2016 at 7:27am — No Comments

羅曼諾·瓜爾迪尼·科學真理和宗教真理

羅曼諾·瓜爾迪尼(1888——1968),是德國著名天主教宗教哲學家和作家。…

Continue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October 10, 2016 at 7:27am — No Comments

弗洛伊德·致榮格的信

親愛的朋友: 

……在同一個晚上我既正式收你為我最年長的兒子,又任命你為我的繼承人和王儲,這確不是一般的事。此外非同一般的是,當時你本可以拒受我這份父輩尊嚴,拒受本身看上去像會給你帶來愉快,正如你將你的所好硬塞給我一樣。現在我恐怕還得在你面前扮演一下父輩角色,跟你談談我對鬼聲現象的看法。之所以非談不可,其原因在於這些事情同你所願意認為的那樣不盡相同。 …

Continue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October 10, 2016 at 7:22am — No Comments

波普爾·童年憶舊

童年的回憶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出生的日子和地點——我是1902年6月28日出生在維也納上聖伐伊特區的一個名叫希梅爾霍夫的地方,——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們智力生涯是什麼時候又是怎樣開始的。就我的哲學思想發展經過來說,我記得它的一些早期階段。但它確實比我的感情和道德發展要開始得晚。 

我覺得,當我是一個兒童的時候,我有些清教徒的味道,甚至是古板的,雖然這種態度的養成也許是由於我感到我無權參與評價除我以外的任何一個人。在我最早的記憶裡是羨慕我的長者和強者的感情,例如,我羨慕我的表兄艾裡克·施夫,我非常羨慕他比我大一歲,羨慕他的整潔,特別是羨慕他的漂亮的相貌;我總是把漂亮的相貌看成是重要而又難以得到的天賦。 …

Continue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October 10, 2016 at 7:16am — No Comments

福井謙一·接觸大自然

我出生在奈良市押熊町的外祖母家。本來我應該隨母親的姓,叫杉澤謙一,可是身為上門女婿的父親非常討厭住在閉塞的地方,在我出生後不久,便搬到大阪府另立門戶了。我就是在大阪西城區岸裡的新居長大的。 

和母親一樣,父親的老家也在奈良,父親毅然切斷了和這塊土地的幾百年聯繫,而在奈良土生土長的母親也只能默默相隨。但父母親的這個決心並不能切斷我對故鄉的嚮往,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熱愛它。學校一放假,我就急不可待地趕回外祖母家,一住就是一個暑期。 …

Continue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October 10, 2016 at 7:13am — No Comments

福井謙一·選擇人生道路

在法國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在一座叫曼頓的小鎮,我曾先後七次到過那裡,因為「國際量子分子科學學會」每年都在此地舉行年會。作為會員之一,雖然每次出席都不是主動去的,但那裡理想的自然風光卻時時在我頭腦中浮現。那鮮花盛開的草原、地中海沿岸的強烈陽光,以及沙沙作響的風聲常常令人想再去看一看。 

不過,它吸引我的真正原因卻是法布爾和他的《昆蟲記》。法布爾用引人入勝的文筆,詳細描繪了小鎮的自然風光。讀起來令人親切、神往,同時也很合我的口味。 

《昆蟲記》中,各式昆蟲均有亮相,其中不少是我在中學生物愛好會期間親眼所見。實際上,《昆蟲記》中描述的生活就是我身邊的生活,如果沒有這樣的經驗積累,也不可能使我如此敬仰法布爾。 …

Continue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October 10, 2016 at 7:13am — No Comments

笛卡爾·關於行星運動的幾種假說

一個水手在汪洋大海裡天氣晴朗的時節從自己的船上放眼四望,觀看其他距離很遠而且彼此變換位置的航船時,常常會陷入懷疑,不敢說那個造成這種位置變換的運動應該歸給這只或那隻船,甚至歸給他自己這隻船。同樣情形,各個行星的路線,從地球看時,是屬於那樣一類的,它使我們單純根據所觀察到的運動無法知道該把本來的運動歸給哪個特定的形體。既然它們的路線很不一律,非常複雜,那就很不容易解釋它們,只有在那些可以說明它們各種運動的學說中選出一個范型,假定這些運動都是准照著它發生的。為了這個目的,天文學家們提出了三種不同的假說,亦即三種假定,並不是把這些假設看成真的,只是把它們看成適於解釋現象的。 

這些假說的第一個是托勒密的。由於它與許多新近的觀察衝突(特別是在金星上觀察到如同月亮上一樣的盈和虧),現在被所有的哲學家一致否棄,所以我在此處不提了。 …

Continue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October 10, 2016 at 7:10am — No Comments

休謨·宇宙起源問題是無法解決的

Continue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October 10, 2016 at 7:09am — No Comments

烏拉姆:關於數學和科學的隨想

烏拉姆(1909——),美國數學家。1945年,他同被譽為「計算機之父」的馮·諾依曼合作,首次引進隨機遍歷定理。1950年參加美國第一顆氫彈的計算工作。1967年任美國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顧問,並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和藝術研究院院士。他是美國導彈計劃的發起人之一。

究竟什麼是數學?許多人給它下了定義,但沒有人能真正成功,定義和它本身總是不盡相符。粗略地說,人們知道數學是用模型、關係和運算來處理數和圖型的,在形式上它包括公理、證明、引理、定理這些步驟,從阿基米德時代起就沒變過;還知道數學是用來構成一切理性思維的基礎的。 …

Continue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October 10, 2016 at 7:07am — No Comments

馮·布勞恩:空間科學為人類服務

馮·布勞恩(1912——1977),美國航天科學家。生於德國。早年就讀於瑞士蘇黎世技術學校。1932年畢業於柏林工學院。1934年獲柏林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32年起在德國陸軍軍械部從事火箭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到美國陸軍裝備設計研究局工作。1950年到紅石兵工廠研製彈道導彈。1958年任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領導成員。1969年領導研製土星5號火箭,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著有《火星計劃》、《高層大氣物理學和醫學》等。

我們現在有證據說明:我們有能力把空間技術用來為地球上的直接的永久的利益服務——空間科學為地球、生態學和能源服務,如果你希望的話。 …

Continue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October 10, 2016 at 7:05am — No Comments

馮·布勞恩:空間科學為人類服務

馮·布勞恩(1912——1977),美國航天科學家。生於德國。早年就讀於瑞士蘇黎世技術學校。1932年畢業於柏林工學院。1934年獲柏林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32年起在德國陸軍軍械部從事火箭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到美國陸軍裝備設計研究局工作。1950年到紅石兵工廠研製彈道導彈。1958年任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領導成員。1969年領導研製土星5號火箭,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著有《火星計劃》、《高層大氣物理學和醫學》等。

我們現在有證據說明:我們有能力把空間技術用來為地球上的直接的永久的利益服務——空間科學為地球、生態學和能源服務,如果你希望的話。 …

Continue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October 10, 2016 at 7:05am — No Comments

馮·布勞恩:空間科學為人類服務

馮·布勞恩(1912——1977),美國航天科學家。生於德國。早年就讀於瑞士蘇黎世技術學校。1932年畢業於柏林工學院。1934年獲柏林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32年起在德國陸軍軍械部從事火箭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到美國陸軍裝備設計研究局工作。1950年到紅石兵工廠研製彈道導彈。1958年任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領導成員。1969年領導研製土星5號火箭,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著有《火星計劃》、《高層大氣物理學和醫學》等。

我們現在有證據說明:我們有能力把空間技術用來為地球上的直接的永久的利益服務——空間科學為地球、生態學和能源服務,如果你希望的話。 …

Continue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October 10, 2016 at 7:05am — No Comments

馮·布勞恩:空間科學為人類服務

馮·布勞恩(1912——1977),美國航天科學家。生於德國。早年就讀於瑞士蘇黎世技術學校。1932年畢業於柏林工學院。1934年獲柏林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32年起在德國陸軍軍械部從事火箭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到美國陸軍裝備設計研究局工作。1950年到紅石兵工廠研製彈道導彈。1958年任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領導成員。1969年領導研製土星5號火箭,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著有《火星計劃》、《高層大氣物理學和醫學》等。

我們現在有證據說明:我們有能力把空間技術用來為地球上的直接的永久的利益服務——空間科學為地球、生態學和能源服務,如果你希望的話。 …

Continue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October 10, 2016 at 7:05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