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本研究也嘗試透過文字記載,探究明人對建文朝歷史記憶的「體驗」層面。唐宋以降的文人,便常藉宦遊、貶謫和旅行等方式,遊覽各地名勝古蹟,瞭解其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從而感受地方歷史記憶的召喚,並將此種體驗化作詩文記錄下來。中國傳統文學中的詠史詩、懷古詩、登臨詩,以及描述造訪古蹟經歷的遊記,都反映了文人對過去的歷史認知和想像。63
而由此又可延伸出另一個議題──地景。文化地理學認為,地景本身就是一套具有象徵意涵的表意系統,顯示社會據以組織的價值和意識形態,而後者又將透過地景的支持而延續。64地方官紳在他們所認知的「歷史現場」,修建墓祠、樹立碑誌,便構成了蘊含象徵意涵和歷史記憶的紀念地景。建文朝歷史記憶亦是如此,其於地方上的形塑與發展,實得益於地方官員、在地庶民耆舊和文人的參與:65建文殉臣祠墓的建立與維修, 往往必須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地方耆老或家族對那些載入史籍的「正規」知識或許所知有限,卻對地方上的忠臣賢士和名勝古蹟滿懷認同;文人造訪此類紀念地景進行憑弔,則是一種對忠臣表示崇敬與哀悼、對知識份子群體共有價值觀表達認同的方式。
本文的章節架構,除了緒論和結論外,共分四章。第一章「由暗化明」談的是建文朝歷史記憶從靖難之役一直到弘治年間的發展。首先將探討明成祖為建立其統治合法性所採取的手段,分析其實行情況、背後意義和可能達到的成效,為當時民間相關歷史記憶遭受壓抑的狀況提供背景。接著嘗試釐清民間相關歷史記憶如何在官方的壓抑下獲得延續,又有哪些機制能將之強化,進而取得能與官方論述分庭抗禮的力量。最後介紹永樂至弘治年間官方弛禁措施的發展和影響,並對當時調和成祖與建文殉臣的說法略作檢視,瞭解其產生背景與意義。
第二章「真相與想像」將以正德到嘉靖年間野史書寫的興起作為背景,探討建文朝歷史記憶在當時於史實與想像元素雙重影響下的發展。該段時期是建文朝歷史重建的首波高峰,因此將先探討此波風潮產生的原因與具體的成果。接著將以地方紀念活動與相關書寫為切入點,論述建文朝歷史記憶在地方上的延續,及其與人們現實需求的關聯。然後討論建文朝相關傳說中的想像元素,是如何進入人們的歷史記憶中,而影響後世甚深的建文出亡傳說,又是如何在當時建立起大致架構。隨著史料的挖掘,「建文忠臣」群體在相關著述中不斷擴大,種類也逐漸增加,在此過程中,史家與地方文人對其事蹟的敘述與形象的塑造,實深受當時褒忠思想的影響,並有調和其與成祖衝突的意味,這些問題將在最後一節進行檢視與分析。
第三章「積澱與再生」則以萬曆年間的討論為主。萬曆年間建文殉臣及親族獲得全面寬赦,但建文帝的地位卻遲遲無法恢復,本章一開始即從當時政治上的進展和限制著手, 探討當時朝中君臣立場的互動情況。其次討論朝廷下令為建文殉臣建祠立祀並對其後裔進行撫卹後,各地產生的一些現象,嘗試挖掘期背後蘊含的社會意涵。萬曆年間人們對成祖功業與「永樂盛世」的懷念,實與對建文朝的同情並存,因此本章接下來將透過當時調和靖難歷史衝突的論述,以及首部描寫靖難戰爭的小說《承運傳》,來分析此種懷念心態對相關記憶與認知的影響。最後則就當時日用類書、偽托作品和考證文章的出現,觀察與建文朝的歷史與傳說如何深入時人的認知,如何在當時成為有心人士抬高身價或攫取利益的工具,當時的史家又是如何應對建文朝歷史知識體系中「野史氾濫」的情況。
第四章「野火燎原」除了泰昌至崇禎年間,也將探討南明時期的相關發展。首先介紹該段時期官方崇祀建文殉臣,以及南明政權恢復建文帝地位的情況,分析這些政治進展產生的原因、影響與限制。其次透過明末至南明時期士人在建文朝歷史紀念和書寫上的幾個面向,探討知識份子擔憂現實的心理與建文朝歷史記憶的關聯,及其受萬曆以降偽託文本影響的程度。接下來檢視建文帝出亡傳說在《致身錄》等偽託文本問世後產生的變化,及其於地方上發展的情況。最後透過南明時士人群體視甲申之變為靖難報應的認知,和明遺民對靖難歷史之評論,略窺明帝國瓦解對知識份子心境和建文朝歷史記憶造成的影響。
62 Hok-lan Chan, “Legitimating Usurpation: Historical Revisions under the Ming Yongle Emperor (r.1402-1424),” in Philip Yuen-sang Leung ed. The Legitimation of New Orders: Case Studies in World History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121-129.
63 廖宜方,《唐代的歷史記憶》,頁 31、39-40。廖宜方亦以文化生產和紀念文化的取徑考察文化記憶,得出「歷史記憶與文化生產是一體兩面」的結論,認為名勝古蹟多與藝文創作結合,可謂傳統社會中歷史記憶的特性之一。范宜如對明代中葉吳中文人的地方意識與在地歷史記憶的探討,也多由此類作品著手。參見范宜如,〈明代中期吳中文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1.5),頁 80-147。
64 Mike Crang 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出版社,2003),頁 17-18、35-36。
65 廖宜方在考察唐代的在地歷史記憶時,也注意到類似的現象。換言之,這並不是建文朝歷史記憶於明代發展過程中的獨有現象。參見廖宜方,《唐代的歷史記憶》,頁 270。
(何幸真,31 Mar 2020,殤魂何歸: 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秀威出版, 原题: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