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伍、結語
詩性智慧的課程研究已成為對抗課程主流理性典範的最有力的論述,藉著其創生的、意像的、隱喻的、詩性的語言,探討課程中的靈性的、精神的層面。經十餘年的努力,課程已「重新劃定疆界」,或「跨越疆界」,自傳的、美學的、敘說的、詮釋學的課程研究也取代了實徵主義的研究方法,成為課程研究的顯學。
課程是靈性的、詩性的旅程,我們要創造靈性的空間,教師、學生伴隨著陌生人,走進生命的神祕之旅,走進持續的、不斷變化的、未完成的旅程,我們與兒童在一起,一直在旅程中。我們就像織夢者和譜曲者一樣,永恆的、即興的奏著活潑的曲調,說令人驚奇的故事,來型塑、形成或轉換課程,讓它在鑑賞人的靈感和動力(agency)中新生。課程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機會駕駛華麗的馬車,透…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30, 2023 at 10:15pm — No Comments
這就是前述的課程重新疆域化(deterritorialized),教學和學習往往是不可預測的、不確定的、不可量化的,較少依據既定的活動,是不可控制的複雜因素的交互作用的結果。但統一、確定、安全、普遍性仍深藏於教育人員的思考中,從未被質疑。因此要提供給教師空間,鬆弛思考的疆界,進行解神秘化的工作。Huebner(1999)將教師比喻為「陌生人」(stranger),這個隱喻讓教師「變臉」,也深化了課程是靈性的旅程的理念。(Wang,…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9,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詩性智慧的課程研究也需找尋這樣的逃逸路線,如 Morris(2004)就從不同的「鍵」或不同的逃逸路線來探討課程,她認為,詩性智慧的課程和教學不是浮於雲端的,而是存在於沒有地方的地方,存在於自我消融的地方。因此她不斷的重新思考或探討參照架構,或不依據參照架構 ,覺醒自己沒有做什麼(undone),沒有自己的家(home),將自己重新定位(dis/position),重新找自己在課程研究上的位置,脫離自己是神學文本或自傳文本的課程理論者,這種自我的矛盾讓她感覺到回到神學的或自傳的思考的家,但不受神學的或自傳的思考的限制。「在徘徊流連中,將自己重新定位為神秘-自傳-神學的課程研究者」…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9, 2023 at 8:00pm — No Comments
由此觀之,詩性智慧的課程典範為課程研究,提供了非常深遠而且有價值的視野和角度,尤其是開創了後現代課程研究的方法和理論。如 Webber 和 Reynolds(2004)借用 Deleuze游牧的想法說,靈性或詩性智慧的思考打開了有建設性的逃逸路線。
Deleuze 認為,理論建構要來自於非居住的空間,才能說沒有說過的話,游牧者發現知識和感情是非結構的,模糊的、共同地方的,游牧不佔主體的地方,只是暫時性的拜訪,以獲得豐富理解的洞見。
游牧研究強調重新定位(dis/position),尋找逃逸路線…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9, 2023 at 1:30am — No Comments
所以詩性智慧不僅不是反社會的,而是強調更積極的參與社會,揭露社會的不正義和不公道,並加以消除。前述對詩性智慧的偏見或誤解都是神話,教師要解構這些反功能的神話,代之以社會正義的、自由的、責任的故事或神話。詩性智慧的研究本身就是一個嚴謹的解神秘化(demythologize)的過程,追尋現象的根源、核心範疇、本質、原型、假定、信念和偏見等,利用詮釋學的想像,揭露神話的不適宜性,加以解構,以適合時代的神話代替失去功能的神話,或發展新的神話使它更豐富。這個過程不因發展了新的神話而終止,而是依變動的脈絡和視野對新的神話不斷的詮釋、再詮釋,這就是詮釋學的循環,在教育情境中做詮釋學是一種詮釋學的想像。所以 Haggerson(2000)說:「詩性智慧的研究者對教育、學校、課程和教師、學習者等有關的神話加以研究、詮釋、再詮釋,然後將這些詮釋用詩性的…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8,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所以課程理論化是「信心滿滿的行動,是人的生命願景的表示」(p.112),需有第三種方法論,即詩性智慧的想像,詩性智慧的想像特別著重洞見、視覺化和想像,詩性智慧質疑:「為何是存有(being)?」我在那裡?我是誰?我為何到這裡?為何這個就是世界?我為何來到世界?...這些都表示了意義中的詩性的實際的興趣,這是「為何這樣」(so what)的方法論,追尋意義、整全感和幸福感(wellbeing)。
科學重視預測和控制,沒有處理終極的意義;批判理論重視實踐,但忽略了無限(infinity)、永恆…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7,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課程是靈性的旅程,是將兒童帶進整全和一體的世界,身和心,自己和他人,人和自然世界,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整合起來,成為一體。這也是 Greene(2001)所謂的美學時刻(aesthetic moment)或 Pinar、Grumet(1976)所謂的綜合時刻(synthetical moment),在綜合時刻或美學時刻,自我重新建構,知性、身體、精神與宇宙結合成統整的經驗,時間、地方和意義產生內在的聯接。
這是一個寧靜的時刻,將自己放空的時刻,放空自我、文化、憂愁和他者等,宛如進入平靜的祕境,令人驚奇的神秘的世界。…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6,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目標和學習的科學的語言封鎖了未知、不確定和神祕性,也枯竭了生命的精神。因此他們都強調以新的語言,新的求知、思考和存有的方式,來克服這種現代性的危機。追求確定和和可預測性,和世界的除魅化,正是現代性課程思維的核心。Kesson, Oliver (2002)詩意的說,要將這種控制的、可預測的現代性課程,丟到詩性智慧之河的彼岸 , 邀 回 Dewey 、 Whitehead 的生成(becoming)、轉型等動態概念的幽靈,參與後現代課程的對話。Huebner(1985)也強調,我們需要一種詩性智慧的語言,以便將靈性和詩性智慧放進生活的結構內,將生命的活力和宇宙的創造力放入課程內。詩性智慧是「最深…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5,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現代社會偏重數學和科學作為真理的量尺,忽視了直覺、靈感、類比、隱喻,和其它的求知方式。後現代拒絕控制、測量和方法等現代性的觀念,批判基礎、普遍性、決定性、控制、統一性和客觀性和確定性,質疑整體的論述和後設敘説,強調異質性、差異、片段和不確定性。這些特質使混沌和複雜理論等新科學成為詩性智慧的一環。後現代從意義、價值、目的和理解來探討「為什麼」的問題,希望從我們自己和自己的觀看方式找到答案。看到動態的整體,生命的開展和系統的相互關聯性,我們感覺到混沌和複雜理論等新科學的敬畏和靈感,當我們在生命的舞蹈中鑑賞永恆的複雜性和關係,才能消融現代性的靈感的麻木。(Doll, 2005)作為 Vico 的詩性智慧,混沌和複雜理論等新科學是理解自然世界的方…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4,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由此可知,Vico 的詩性智慧重視創造力、想像力、感覺和可敬畏的事物,強調以創意、神話和靈感來調節理性。理性不是人的第一種功能,相反的想像才是第一種功能。想像不是源於理性的思考,而是源於體驗性的實作,由此產生存有的感覺。這是由熱情的參與、而不是非熱情的觀察而來的,這種參與是詩性的,因為詩人是行動者,也是創造者,「會想像的人就會創造,他就是詩人,就是創造者。」這種求知是個人的、經驗的、歷史的,不是追求事實的知識( know-that )或技術的知識(know-how),不是歸納或演繹的,而是參與到活動或經驗中,重視過程而不只是觀察,重視口語表達和對話。對話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活生生的、精神奕奕的生活方式,這種神祕的、以口語為主的世界,比文字還早,比再現的世界觀還早,是人類、自然和精神存有之間相互補充的、相互滲透的、繼續性的世界。…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3,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貳、Vico 詩性智慧的研究
Vico, G. (1668-1774)早在三百多年前,在其「新科學」(New Science, 1744)一書中就強調詩性智慧(poetic wisdom)的研究。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經過三個年代,第一個年代是詩性智慧(poetic…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2,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詩性智慧是人類生而具有的想像力、創造力、記憶力、察覺力和好奇心等特質,自古以來一直是兒童學習的主要課程。但過度強調理性主義,卻阻礙了詩性智慧的發展,Vico 早在三百年前就主張利用哲學再創造詩性智慧,以創意、想像、神話和靈性等來調節理性,可惜詩性智慧的論述一直未被重視。今天在後現代課程思潮下,詩性智慧成為對抗課程主流的理性典範的有力的論述。本文主要在探討詩性智慧的課程論述,並申述它對課程研究的啟示。
壹、前言…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1, 2023 at 9: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6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