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2)

貳、Vico 詩性智慧的研究


Vico, G. (1668-1774)早在三百多年前,在其「新科學」(New Science, 1744)一書中就強調詩性智慧(poetic wisdom)的研究。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經過三個年代,第一個年代是詩性智慧(poetic wisdom)的年代,他說:「作為異教徒世界中的第一種智慧,詩性智慧與形上學是同時開始的,但與當時理性的、抽象的學術界的形上學不同,它是從原始人類應該有的感覺和想像發展出來的,他們沒有推論的能力,但充滿著敏銳的感覺和豐富的想像力。」(引自 Fleener, 2005, p.4)


Vico 認為人類社會的起源是「詩性的」,「在人們還沒有能力從事物中抽取其形式和特質時,一種本性的需求產生了詩性性格」,因為這時候人的理性還沒有發展出來,所以表現出來的人類特質是「魯莽無知」、「全然肉體上的想像力」、「不可思議的崇高氣魄」。(引自吳靖國,2004)也就是說,詩性之所以產生乃是人們的能力和知識無法解釋面對的事物,人們生來就不知道各種事物的原因,但這卻是創造事物的基礎。人類原始本性是無知的、感性的、熱情的,而且人類本性與孩童的自然本質是結合在一起的,都具有想像力、模仿力、記憶力、察覺力,和好奇、畏懼、揣測、誇大、迷信等特質,這種本性是以「慾望」為核心的表現,並不是理性的,蘊含強大無比的動能,具有建設性,也同時具有破壞性。(Doll, 2005; Fleener, 2005;吳靖國,2004、2006)這正是Vico 所描寫的人類原始本性,也就是「詩性」本來的意義。

但這種詩性智慧在經過第二個年代的權威和英雄的年代,尤其是第三個理性的年代以後,卻被掩沒而喪失了。他批評,理性的權力越擴張,想像力就越弱,在理性的社會,抽象的表達滲透到我們的語言中,將我們的思考和感覺分開來,書寫大大地限制了我們的思考,數字的使用也被知性化了,結果我們失去了先民的偉大的想像力。科學的語言剝奪了我們的詩性的靈感,它用圖表、數字或運動來解釋自然世界,而非用嗅覺、味覺或聲音來解釋,科學的語言將我們從靈感的詩性智慧中分離,將思考從我們的身體分離,意義全被科學限制了。因此 Vico 主張,社會要回到原始的、有關聯性的、相關的和精神的年代,強調利用哲學來再創造詩性智慧,以創意、神話和靈感來調節理性。也就是從原始的熱情到理性的思考需回復到原始的熱情,但這種熱情已經朝向更高、更有意識、更複雜的層次。


Vico 從人類歷史的研究,發現這種詩性的基本的求知方式。然而對 Vico 而言,創造的來源不僅需要詩性,更需要「智慧」,因為在創造的行動中,包含一些原始的毅力和活力,甚至還要有一些野性和野蠻性,必須以天神意旨(providence)的「善性」來進行調節,也就是透過良善目的(智慧)來對想像(詩性)進行導引,才能創造出社會的文明和發展。最後這些原始性被馴服或控制,但不能讓熱情消失:「人最初只有感覺而沒有知覺,然後因困擾或干擾而有知覺,最後用心去反省。」所以詩性智慧」是「宗教」(智慧)對「無知」(人性)的導引過程,主要是讓人類產生對「神話」(myths)的「虔敬」態度,也就是對於「未知」、「不確定」的尊敬和敬畏,讓「未知」、「不確定」、「奧秘世界」成為開展兒童可能性的基礎,以培養「虔敬感」,從虔敬感出發來面對不確定,讓人的思維得以神聖。(Fleener, 2005;吳靖國,2006)Vico 的詩性智慧的研究利用語言、意義、創意、道德和情緒間的關係,探討文化和社會的演進。他反對偏重範疇、測量和預測的自然的研究,強調文化和人類社會的研究。他認為,為轉換人的思維、方法和文化脈絡的條件,我們要聚焦於人類的作為和社會演進的途徑的研究。Vico 批評 Bacon 和 Descartes,拒絕他們對理性思考和控制自然的想法,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文化脈絡,才將人和自然分開來。他認為,祖先留下來的詩性智慧是在發展理解自然世界的方式,但這種理解不是經由分析,而是經由想像、故事、神話和隱喻的詮釋。詩性智慧不重視量化的測量,而鼓勵從關係性的、社會的和人性的途徑來詮釋意義,探討人的論述中顯現的不斷發生的、動態的意義。(Fleener, 2005)



(原載:台灣課程與教學季刊 2007, 10(3), 頁 1~16;作者現職:大同大學講座教授暨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研究方法]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之啟示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

唐亞華 翟婷婷《道家詩性精神——兼與海德格爾比較》評介

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

劉曉春·維柯的「詩性智慧」── 民俗學史的視野

趙曉彬《詩性功能》

伽達默爾:「體驗」一詞的歷史

萬建中·構建以「講述」為中心的故事學範式

張多·抖音里的神話:移動短視頻對中國神話傳統的重構

劉士林:生態美學與詩性智慧的現代復活

劉陽 ·文學「詩性」的語義學考察——以新時期中國文學研究為背景

朱 竑,高 權〈西方地理學「情感轉向」與情感地理學研究述評〉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