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庫's Blog (274)

許博淵:對中國飲食文化的思考(上)

有些文化現象非常有意思,比如吃這件事,中國就存在著兩種絕然相反的文化觀念,讓人搞不清究竟哪一種代表我們的民族。下層群眾認為貪吃是一種惡習,與嫖妓和賭博一起,當作墮落的標志,謂之“吃喝嫖賭”。六十多年前,當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目不識丁的母親就經常告誡我長大了千萬不能沾上這個毛病。她常說:“嘴是一個無底洞,金山銀山都吃得空的。”但在有錢人看來,特別是在一些有錢的文化人眼中,懂吃懂喝是一種修養,一種層次,一種高雅的情操。近二三十年來,挖掘和贊美飲食文化的文章汗牛充棟,將其上升為民族的財富和驕傲。在對飲食文化的一片贊美聲中,公款吃喝愈演愈烈。今年春天兩會期間,九三學社中央向全國政協遞交了一份提案,建議用法律的手段控制公款吃喝。據這份提案估計,目前我國公款吃喝一年吃掉納稅人三千億元人民幣。稍後,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發微博說:“幾百個文件管不住大吃大喝,真是治國之敗筆。”…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24, 2017 at 10:45pm — No Comments

許博淵:對中國飲食文化的思考(中)

魯迅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定很勇敢。我想,這一個人的勇氣一定來自饑餓,來自對死亡的恐懼。因為“經濟上的需要是我們發明新食品之母”,這種動力是不可估量的。世界上大多數民族至今不吃螃蟹,因為他們的老祖宗沒有像我們的老祖宗那樣經歷過如此頻繁的饑荒,也就沒有我們的老祖宗那樣勇敢。上世紀八十年代,我臨時出差去科威特,發現大使館食堂沒有做過螃蟹,說是當地人不吃,市場上沒有賣的。我說,海灘上一定有,夜里可以用手電筒去照。使館的同志將信將疑。過了幾年我再次到科威特,使館食堂就有螃蟹了,而且個頭極大,四分之一只螃蟹就是一份菜,可以下一碗飯。他們在黃昏時分把充電日光燈往沙灘上一放,人就到一邊抽煙去了,過了一會兒再去,螃蟹們就在地上沙沙地亂爬了,他們用事先準備好的鐵釬子叉,手到擒來。有人還把螃蟹冷凍了,請民航的人帶給北京的親友分享。…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24, 2017 at 10:45pm — No Comments

許博淵:對中國飲食文化的思考(下)

三…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24, 2017 at 10:44pm — No Comments

周有光:吃的文化和文化的吃

精神會餐

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食物極度缺乏。我參加的學習小組,由於營養不足,人人身體軟弱,學習一會兒就彼此輪流打哈欠,精神疲乏,暫時休息。這時候,有人回想起曾經品嘗過的佳肴,不由自主地談起美食來。一個人開了頭,其余的人都跟上來,越談越起勁,好像面前桌上的學習材料變成了一碟碟可口的美味飯菜,大家口舌留香,精神振作,不再感覺疲乏了。這叫做精神會餐。

精神會餐不一定發生在飲食缺乏的時候,就是酒足飯飽之余,人們也常常想起過去的美食滋味,娓娓談來,增添樂趣。…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24, 2017 at 10:41pm — No Comments

葛劍雄:中國飲食的另一面

記得季羨林先生曾寫過一篇短文,稱德國的廚師為“工程師”,只能按食譜制作,哪種材料放幾克,哪種調料放幾克,烤幾分鐘。而中國的廚師卻全憑感覺和手法,菜放在鍋里抖幾下,炒多少時間,放多少調料,口味多重得按不同的原料、不同的搭配和要求靈活掌握,名廚可達隨心所欲的地步,所以稱得上是“哲學家”。

我參觀過德國人家的廚房,可以證明先生所說完全是事實。他們的廚房中少不了三樣東西:一本食譜(當然也有經驗豐富者可以不用);一臺天平或電子秤,以便隨時按量配料;一只鬧鐘,以便精確控制時間。德國人即使不是專業廚師,當不了工程師,當個技術員也綽綽有余。盡管現在一些中國家庭裝修精致的廚房中也備了這三樣,但很少有人會像德國人這樣講究精確計量,所以連技術員也當不了。而有經驗的廚師是不需要這些東西的,在餐館酒店的大廚房中似乎也沒有配備的必要,中國的名廚的確像哲學家。…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24, 2017 at 10:22pm — No Comments

錢鍾書:吃飯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11, 2017 at 1:36pm — No Comments

周有光:吃的文化和文化的吃

精神會餐

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食物極度缺乏。我參加的學習小組,由於營養不足,人人身體軟弱,學習一會兒就彼此輪流打哈欠,精神疲乏,暫時休息。這時候,有人回想起曾經品嘗過的佳肴,不由自主地談起美食來。一個人開了頭,其余的人都跟上來,越談越起勁,好像面前桌上的學習材料變成了一碟碟可口的美味飯菜,大家口舌留香,精神振作,不再感覺疲乏了。這叫做精神會餐。

精神會餐不一定發生在飲食缺乏的時候,就是酒足飯飽之余,人們也常常想起過去的美食滋味,娓娓談來,增添樂趣。

我不是一個美食家,更不是一個饕餮家。我是一個窮書生,很少有美食的機會,而且身體瘦弱,消化不強,不敢多吃山珍海饈。不過活了八十八歲,當然也有偶爾的美食機會。這裏拉雜談談我的點滴飲食記憶,聊當自我精神會餐吧。…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6, 2017 at 4:56pm — No Comments

許博淵:對中國飲食文化的思考

有些文化現象非常有意思,比如吃這件事,中國就存在著兩種絕然相反的文化觀念,讓人搞不清究竟哪一種代表我們的民族。下層群眾認為貪吃是一種惡習,與嫖妓和賭博一起,當作墮落的標志,謂之“吃喝嫖賭”。六十多年前,當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目不識丁的母親就經常告誡我長大了千萬不能沾上這個毛病。她常說:“嘴是一個無底洞,金山銀山都吃得空的。”但在有錢人看來,特別是在一些有錢的文化人眼中,懂吃懂喝是一種修養,一種層次,一種高雅的情操。近二三十年來,挖掘和讚美飲食文化的文章汗牛充棟,將其上升為民族的財富和驕傲。在對飲食文化的一片讚美聲中,公款吃喝愈演愈烈。今年春天兩會期間,九三學社中央向全國政協遞交了一份提案,建議用法律的手段控制公款吃喝。據這份提案估計,目前我國公款吃喝一年吃掉納稅人三千億元人民幣。稍後,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發微博說:“幾百個文件管不住大吃大喝,真是治國之敗筆。”…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6, 2017 at 4:54pm — No Comments

方也:當螃蟹遊到歐洲

和老外談吃是一件很費勁的事。最近的這則新聞就很好地解釋了什麽叫他人的地獄我們的天堂。

在德國易北河等水域裏,每逢盛夏到初秋,成熟大閘蟹開始了“地毯式”遷徙,不遠千裏地遠上北海,為翌年春天的傳宗接代做好準備。在德國,這些每天能爬行12公裏的“裝甲動物”善挖洞穴,破壞水壩。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稱,僅在德國,大閘蟹造成的損失高達8000萬歐元。

從2009年以來,被報道的受災國還有英國和荷蘭。作為外來物種,大閘蟹沒有自然天敵,歐洲的河流大多清澈且水草豐美。吸取了美國的教訓,當地人也不願意太過簡單粗暴,之前美國五大湖區鬧中國鯉魚災,惱羞成怒的工作人員往湖裏投毒,浮上來一大片美國魚,只摻雜了一條40厘米長的中國鯉。…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6, 2017 at 4:54pm — No Comments

薛湧:軟實力:“革命就是請客吃飯”

令人喜愛比讓人懼怕更重要

“軟實力”或曰“軟權力”(soft power)已成為國際政治的關鍵詞,被視為21世紀大國競爭的核心。一國的外交與其內政是緊密相連的。沒有內在的實力,在國際上也難當大任。

“軟實力”是前哈佛大學政府學院院長、克林頓政府的閣僚約瑟夫•奈(Joseph…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6, 2017 at 4:53pm — No Comments

莫礪鋒:飲食題材的詩意提升:從陶淵明到蘇軾(下)

然而,飲食畢竟只是人們用以果腹或解渴的日用品,它們的功用完全屬於實用性質,蘇軾究竟是如何為這種實用性質的題材註入詩意,使之成為審美對象的呢?

 首先,蘇軾熱愛生活,他以一種近於審美愉悅的心態擁抱生活,以充滿詩意的目光去觀察生活,於是生活中的任何內容都能實現詩意的升華,飲食也不例外。例如:



縱筆三首之三…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April 13, 2017 at 12:43pm — No Comments

丁文:關於陜西茶馬古道的推論 (上)

推論之一:陜西茶馬古道的存在毋庸置疑

“茶馬古道”已成當今旅遊業和茶學界的熱門話題。

“茶馬古道”一詞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大體說來,它的出現源於古代中原與邊疆的“茶馬互市”。什麽樣的道路才可稱得上是“茶馬古道”呢?其要素有四點:其一,是一條古代開鑿的交通要道;其二,這條古道上采用的運輸方式主要是騾馬牦牛馱隊或人背肩扛;其三,這條古道上主要流通的物資是茶葉和馬匹;其四,這條古道出現與存在的背景是內地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茶馬互市”。…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rch 30, 2017 at 5:43pm — No Comments

丁文:關於陜西茶馬古道的推論 (下)

■■■■陜西的茶馬古道

茶馬互市

歷時千余年陜

西一直是朝廷軍事

上的前沿陣地商貿交易

中心和物資集散地每年有數

百萬斤茶葉和萬余左右

的邊馬在陜川茶馬…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rch 25, 2017 at 9:37pm — No Comments

丁文:關於陜西茶馬古道的推論(中)

推論之三:陜西茶馬古道的發展歷史和起點變遷

陜西茶馬古道的發展有一段漫長的歷史,大體而言可劃分為三個歷史階段:

一、唐宋時期:陜西山南茶參與茶馬交易,陜西茶馬古道的起點和邊茶集散地在漢中、長安。

早在唐貞元末年,朝廷為了固邊,擴充軍隊,急需大批馬匹,用於裝備騎兵和運輸糧秣,而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又急需大批茶葉,鑒於雙方的需求互補,朝廷適時的設立邊貿市場,用茶葉與西北的少數民族換馬,開了茶馬交易之先河。《新唐書·隱逸列傳·陸羽傳》載 :(中唐)“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封氏聞見記》載:“(飲茶)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往年回紇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rch 25, 2017 at 9:37pm — No Comments

楊福泉:“茶馬古道”老鎮麗江古城憶舊(下)

三、老城民俗漫錄

麗江古城不僅是一個名山勝水環繞的靈域,巧奪天地造化之工的名邑,也是一個民風淳厚,民眾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詩意地棲居的樂土。…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rch 25, 2017 at 9:36pm — No Comments

楊福泉:“茶馬古道”老鎮麗江古城憶舊(中)

二、小記老城的人和事…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rch 25, 2017 at 9:36pm — No Comments

楊福泉:“茶馬古道”老鎮麗江古城憶舊(上)

一、老城之韻

多年來,我的田野考察範圍除了那高山大嶺、莽原深峽,自然還包括那生我養我的古城小鎮──麗江大研鎮。但這種田野考察與浪跡山鄉的考察又有區別,是一種重新踏上石板路,尋找逝去的舊夢,審視和發現塵封歲月中遺落的故事,感受新的陽光月色的精神回歸之旅。 …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rch 24, 2017 at 7:21pm — No Comments

丁文:吃了嗎?(下)

作為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國人往往將請客吃飯看成是重要的禮儀,認為觥籌交錯之間能增進友誼、化解矛盾。今天,請客吃飯已作為社會交往的潤滑劑,甚至還有地方官員認為“接待就是硬道理”、“接待就是生產力”、“接待就能出政績”,當然接待的重要性源於被接待對象的“話語權”。如有人形容的:“視察”成了進出飯店的“食查”,“評比”成了接待標準的“攀比”,“驗收”者“宴收”也。公款吃喝風屢禁不止,原因是“來的都是客,個個惹不得”,有無吃請也是衡量個人身價的標準之一。因此吃請花樣翻新,吃了不算,有的酒後還安排洗浴、足療、歌舞、打牌等“活動”。這類事行話曰“飯局”。

“飯局”這一詞匯起源於宋代,歷經千余年的演變,賦予了“局”以賭博、聚會、圈套的涵義。歷代著名飯局如…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rch 19, 2017 at 11:45am — No Comments

丁文:吃了嗎?(中)

“吃”的問題既然上升到了美學層次,自然要接受中國古典哲學光輝的照耀,僅僅研究“形而下”遠遠不夠,還必須琢磨“吃”的“形而上”。我們的老祖宗因為沒有做過實證研究,故不明白每種食材所含的物質成分,但卻能將每種食材與五行學說一一對照,提出五行相生、五味相濟、五臟相通的高深論點,每種食材走那經,補益某臟腑,適合某體質,說個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飲食之道與“醫道”掛鉤,分出“陰”“陽”,通過損有余、補不足達到動態平衡。中醫理論經典《黃帝內經·素問·玉版論要篇第十五》有一段話說得十分精辟:“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補”之大法是食補,食補的要義是“吃啥補啥”,所謂藥食同源,吃心補心、吃肝補肝、吃腎補腎、吃眼補眼。又說國人陰氣太重陽剛不足,於是乎,那些虎鞭、鹿鞭、牛鞭、馬鞭、海狗鞭、鯨魚鞭,便成了中國人壯陽的秘密武器。…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rch 14, 2017 at 10:17pm — No Comments

丁文:吃了嗎?(上)

“吃了嗎”是“您吃過飯了嗎”的縮語,一句國人使用頻率最高的口頭禪,堪稱“國問”。雖則三個字,卻意味無窮,千言萬語也難解讀得明白。

記得二十世紀60年代,我在學校教書,一位與我要好的同仁名李老師者,見面無論說什麽事,打招呼的那句話永遠是“吃了嗎”。不獨李老師,似乎人人如此,“吃了嗎”是國人那年頭的口頭禪,沒什麽好奇怪的。李老師的可笑之處在於習慣成自然,常掛在嘴邊,不分場合地亂用,以致鬧了許多笑話。…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rch 14, 2017 at 10:16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