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吃了嗎”是“您吃過飯了嗎”的縮語,一句國人使用頻率最高的口頭禪,堪稱“國問”。雖則三個字,卻意味無窮,千言萬語也難解讀得明白。
記得二十世紀60年代,我在學校教書,一位與我要好的同仁名李老師者,見面無論說什麽事,打招呼的那句話永遠是“吃了嗎”。不獨李老師,似乎人人如此,“吃了嗎”是國人那年頭的口頭禪,沒什麽好奇怪的。李老師的可笑之處在於習慣成自然,常掛在嘴邊,不分場合地亂用,以致鬧了許多笑話。
大約是1961年夏季,酷暑難當,夜半時分大家不約而同地在院子裏納涼。校座姍姍來遲,李老兄迎上前來寒暄以套近乎,見面就問“吃了嗎”。其間正值1958年大躍進後的短缺經濟時代,兩飯尚且難保,誰還敢夜半加餐?這不是太奢侈了麽!校座愕然良久,不知如何回他的話。眾人暗自竊笑。單位傳言,老兄如廁同教研組長王某相遇,老兄蹲在茅坑裏同王某寒暄,開場白還是那句現成話“吃了嗎”,王某哭笑不得,回敬道:“新鮮的黃金飯留給你吃吧!”“黃金飯”者臭屎也。老兄木納,一瞬間誤以為“黃金飯”是黃涔涔的苞米幹飯,哪年代單位食堂的保留節目,連說“豈能獨食之,不妥不妥”。此一傳聞不排除有虛構的成分,但老兄是個吃貨卻是眾所公認,他是學生物的,那年頭凡是四條腿的能抓來的盡量抓來,然後在溪邊解剖洗凈,留下有用的部分烹而食之,一個明顯的好處是他老兄在災害年代仍然膘肥肉滿,紅光滿面,一直保持重量級的水準,讓眾多的“高粱桿”、“肋巴條”之級別的人羨慕不已。
李老兄視吃飯為人生頭等大事並不為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將衣食列為生存第一需要,飯飽生余事,肚兒圓了才會關註安全、友誼、愛情、成功等,何況我巍巍大中華本來就是以好吃而舉世聞名的國度,連神聖的國學也每每提及。例如:老子說“五味令人口爽”。孔子在《論語》中有40多次講到食(吃),他老人家還提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孟子說“口之於味有同嗜也”,還在自己的著述中引用過告子的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最經典的論述是“食色性也”。性命攸關,“性也”其實是“命也”,食物存命,生命無虞後才有雅興表演床上遊戲。
“吃”的問題關乎性命,所以國人格外用心思,如孫中山先生所言:“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建國方略》)林語堂先生在《中國人》一書中這樣說到中國人的飲食:“如果世間果有其事對吾們中國人而言是至關重要的,那其既非宗教,亦非學術,而是食物。……中國人領受食物像領受性、女人和生活一樣。”東南亞地區流行這樣一句話:“住英國房子,坐德國車子,穿法國衣服,娶日本太太,吃中國飯菜。”舊時代的官吏說出心裏話:“千裏來做官,為的是吃和穿。”吃飯有多重要?民以食為天。三百六十行,億兆同胞,“悠悠萬事,惟此為大”。所以溫飽問題乃歷朝歷代政權第一要務,所以歷代的革命皆因百姓們“食不果腹”而舉事於壟畝,肚子充實誰會幹那掉腦袋的事情呢!統治中國人的第一要義就是讓他們吃飽飯。歷史上稱譽的太平盛世,例如“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等,其實很簡單,就是百姓們能混個肚兒圓。老外摸透了國人的本性,他們知道與中國人溝通必須在飯桌上。美國波音飛機公司有一條規定,一律不設宴接待客戶,但對中國客戶惟一例外,由此可見中國人“愛吃”的名聲已飄洋過海了。誠然如此,飲食確實構成中國老百姓生活中的最大樂趣,對於中國人而言,口福就是幸福的主體,所以媒體說“舌尖上的中國”,原來中國在舌尖上,而不是在地球上,真是醍醐灌頂、匪夷所思!
西方人通過工業革命、科學發明進入世界文明核心,領導世界新潮流;國人則會舌尖上跳舞,通過興奮肚子讓世界矚目。西方人不得不服,他們在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面前自慚形穢。雖然西方也有廚藝,但對“吃”的熱衷那能與我國人相比況!
國人這麽重視吃,與我們的對人生要義的思考有關。學者普遍認為中國人缺少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懷,缺少對永恒與絕對的思索,缺少對人生終極價值的追問,缺少對神、對天地萬物的敬畏之情。儒教、道教、佛教、天主教之類,我們樣樣都信奉,也樣樣難篤定。剛剛拜罷釋迦牟尼,折身又進道觀給玉皇大帝燒香磕頭,這類的模糊事司空見慣。並非國人全無信仰,只是我們的信仰很現實,只修今生不問來世,要抓住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我們覺著人生苦短,命運無常,能吃就吃點,能喝就喝點,吃好喝好才是硬道理,及時行樂乃上上之策!所以國人罵兒女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你個記吃不記打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的下一代是有信仰的,他們的信仰就是一個“吃”字,信奉的是“吃教”——“吃的宗教”。所以我們的孩子們嘴很饞,只要能搞來吃的,對皮肉之苦滿不在乎。雖然道學家們鼓吹“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但一般人還是相信“饑餓乃王法之首”,孩子不聽話便恐嚇“餓你三天”,沒有不折服的,此法屢試不爽。
國人雖然不大關心探索大自然的研究課題,但善於安排名目繁多的吃的主題:正月十五吃元宵,二月二吃豆子,清明節吃雞蛋,端午節吃粽子,夏至吃面,八月十五吃月餅,冬至吃餃子,臘八日吃臘八粥,春節更是吃的博覽會,除夕的年夜飯堪稱饕餮盛宴;
國人雖然拙於機械制造,但吃的理論和實踐方面可以拿諾貝爾獎。我們發明了炒、爆、溜、燒、燜、煨、燴、鹵、煎、溻、貼、炸、烹、煮、氽、燉、煲、蒸、烤、腌、熏、風幹、涼拌、淋、扒、涮等五花八門的烹飪方式,創造了魯、川、粵、閩、蘇、浙、湘、徽等八大菜系,形成了幾十個風味系列,菜系名目數以萬計;
國人雖然不善於合成科技新材料,但發現食材的能力為西方人望塵莫及。除了兩個翅膀的飛機、四條腿的板凳,中國人什麽東西都吃也敢吃。諸如雞鴨魚肉、生猛海鮮、猴頭燕窩、海參鮑魚、熊掌魚翅、象巴鹿鞭、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狼蟲虎豹、魚鱉蝦蟹……統統逃不出我們的胃口;
國人雖然弄不清楚每種食材、每道菜肴具體的營養成分,以及含有何種有益於人體的微量元素,但在飲食的技術、藝術層面方面弄得十分精透。中國人的飲食有“美食”、“美味”、“美酒佳肴”之謂也!“色、香、味、型”俱佳方才達標。什麽是一道好菜?必須是色澤鮮艷、聞起來香、吃起來可口、看上去漂亮,視覺、味覺、嗅覺統統愉悅,大快朵頤。追求完美,還要配以精美的器皿、古樸典雅的桌椅、考究的陳設、優美的環境,還要有好日子、好朋友、好心情。國人還喜歡琢磨菜名,盡量藝術化,如:宮爆肉丁、魚香肉絲、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古老肉、梅菜扣肉、素什錦、糖醋裏脊、豆瓣魚、白斬雞、地三鮮、拔絲菠蘿、螞蟻上樹、獅子頭、地三鮮、燈影牛肉……就像在玩味雋永生動的詞牌,或雅致,或俗俚,或溫柔,或氣派。令人叫絕的是“用菜做詩”:有位廚師精通詩詞,用詩做了四道菜:第一道是兩個純蛋黃,幾根青菜絲;第二道菜是把熟雞蛋切成小塊,排成一字形,下面鋪了一張青菜葉子;第三道菜式清炒蛋白一撮;第四道菜是一碗清湯,上面漂著四只蛋殼。這四道菜對應的是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瞧瞧,唐詩進入廚房,你看牛不牛!
總之,在中國人看來,“吃”非小事,必須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絕對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審美活動”。什麽是美?“羊大”就是美,多麽實在、多麽實惠啊!所以,美在廚房,美在餐桌。美是藝術,所以做飯曰“廚藝”,好廚工曰“烹飪大師”。《莊子》裏記載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文曰:“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庖丁的技藝“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庖丁的解牛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大自由、大自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進入了“藝道”的高層次,說庖丁是個“宰牛的”簡直是對“道”的褻瀆,在老莊看來,庖丁應當等同於西人的“美學大師”。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