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泉:“茶馬古道”老鎮麗江古城憶舊(上)

一、老城之韻

多年來,我的田野考察範圍除了那高山大嶺、莽原深峽,自然還包括那生我養我的古城小鎮──麗江大研鎮。但這種田野考察與浪跡山鄉的考察又有區別,是一種重新踏上石板路,尋找逝去的舊夢,審視和發現塵封歲月中遺落的故事,感受新的陽光月色的精神回歸之旅。 

我從多年的田野調研中得知,麗江古城最初是在日聚夕散的鄉村露天集市基礎上逐漸發展而來的。納西語稱麗江叫“衣古堆”,一般譯為“江灣之地”;最初稱麗江古城叫“衣古芝”,意為“衣古地的集市”;有些金沙江沿岸的納西人也稱古城為“衣古”;而麗江壩區農村的居民則多稱古城為“古奔”,意思是“用背來的貨物做生意之地”,或認為是“糧倉之村”。從小時到現在,鄉下農人都喊我們“鞏本若”,即“城裏(男)人”之意;而在城裏,我們“告肯”的男子則被稱為“告肯若”,女的稱“告肯美”,過去古城人都以這種居家所在地段來指稱人。家住大石橋附近的人就是“阿溢燦若”(男)或“阿溢燦美”(美)。

“衣古”過去也指現在位於古城北面象山之麓的“吉瓦村”,這是個很清幽的村子,我有親戚在這個村,多次去過此地。那裏有很多泉水從大樹和古巖下迸湧而出,形成一道道清流,因此漢語稱這村為“清溪村”,納西人又稱這兒的泉水為“神米吉”,意為石榴水,是因為過去村中多石榴樹,還是取其清溪流蕩如石榴狀,尚未知曉。此村附近形成了麗江古城最早的集市“衣古芝”,古城的漢語名稱在元代是“大葉場”,明代稱“大研廂”、清代稱“大研裏”,民國稱“大研鎮”。“大研”一詞,民間相傳是因古城所在的台地因形似大硯台,城西南又有神聖的文筆山,著名的明代納西土司木生白便取其巨筆大硯、文脈旺盛、地靈人傑之吉祥寓意而取古城之名曰“大硯”,古音“硯”“研”相通,因此後來就寫成了大研。

明代是納西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發展時期,深得明王朝信任和倚重,被視為“西南屏障”的木氏土司相當開明,不閉關自守,積極引進中原漢族地區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教育,廣交中原名士,從內地引進文、醫、教育、建築、開礦、藝術、工藝制作等方面的人才俊傑到麗江。明洪武十五年(公元一三八二年),在古城設“麗江軍民府”府署,麗江古城很快成為納西族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木氏土司建築了規模宏大的宮殿式建築群,如以石和木為材料建蓋的3座大型牌坊、木家院、皈依堂、玉皇閣、三清殿、光碧樓、經堂、家廟、萬卷書樓、玉音樓、議事廳等。

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宮殿式建築群和建構古城時,雖模仿中原風格,但又不忘將它植根於地方和民族傳統,未像大理城等效法中原“方形根基”的傳統建築模式,始終保持自然形態平面。木府的座向未按照以“座北朝南”為佳的中原風水理論,而是根據納西族喜歡朝向太陽和東方屬木,木原為納西東巴教中的神秘崇拜物,(明朝洪武皇帝將“木”賜為納西土司之姓,真有天作之巧)因此欲得“木”之氣而盛的想法,座西朝東。明末到麗江的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記曰:“麗江諸宅多東向,以受木氣也。”古城周圍也不築城墻,我小時就聽一些老人講,不築城墻的原因是木氏居於城中,一築城就將形成一“困”字,無異於把“木”困住。後來研究麗江歷史文化,知道木氏土司不築城墻的做法與他們那種不想坐井觀天困守邊隅,力圖容納百川之河,海闊天空地發展的思想和他們廣納天下俊傑,博采眾家之長的開放襟懷和明智策略是一脈相承的。清廷在麗江實施“改土歸流”後,曾一度在古城築城墻,但後來很快處處坍塌,百姓也不以為然,很快這短命的城墻就了無蹤影。看來歷來笑納四方俊傑、八面來風的麗江古城天生就討厭中原很多古城那種困守一隅,封閉萎縮的小家子氣。

木氏土司府門迎東方朝陽,背枕獅子靈山,在獅子山上遍植柏樹,我聽不少老人講過,木府在獅子山上還養過納西人所崇拜,並被視為門神的老虎,至今木府院內還有一個被稱為“拴虎石”的鐘乳巨石和一棵古樹。小時聽老人講,木府的老虎曾走失,逃到南面的“拉趣瓦”村一帶,被村人抓住。後來木府責成該村賠償老虎而形成這個地名(“拉趣瓦”意為“賠償老虎之村”)。如今獅子山上還有一大片古老的柏樹林,是古人筆下著名的“麗江十二景”之一“黃山古柏”。這一片墨綠色的柏樹蒼勁挺拔,氣象蕭森,在煙霞明滅中無言地俯視著古城的滄桑巨變。除了這一片古柏林,當地民眾在二十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義務栽種的大批柏樹也日益茂盛,形成了密密匝匝,郁郁蔥蔥的柏樹林,獅子山可以說是一個吉祥的柏樹林之山。在晨曦霞光和薄暮煙靄中,從獅子山極目下望,古城一大片櫛次鱗比的民居瓦房呈一片與天地混融的黛青色,宛如細浪綿綿的一片蒼青色深湖,又如鋪開的一幅巨大水墨畫,蒼蒼茫茫,如夢如煙。我如今每次回家,都要到柏樹林中俯瞰古城,領會這在孩提時的匆匆步履中被忽略了的美。

木氏土司的府第雖巍峨壯觀,模仿中原王者氣度,但也沒有落入中原皇宮帝苑“居中為尊”,一切其它建築皆須圍繞王宮而建的俗套,它僻處城南一隅,而作為全城中心的則是商賈雲集的四方街,如蛛網般縱橫交錯的街道像星光般從四方街這一最明亮的商貿中心向四方八面輻射。從中可看出古城最初形成於鄉村集市,最終也因商業貿易而繁榮。這與古城千百年來作為“茶馬古道”重鎮的歷史密切相關。

走進大研鎮,便走進了一座獨立不羈的邊城,它有別於中國任何一個王城,未受“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的中原建城禮制影響。城中無規矩的道路網。而是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隨地勢水蕖建房布街,房屋層叠起伏,錯落有致;道路亦結合水系順勢而建,曲徑通幽,不求平直,形成空間疏朗和諧的街景;在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中又常常別開生面地辟出寬闊的街頭空地,可供居民茶余飯後的休憩,又延伸了古城的集市貿易空間,還使城中建築物和街道顯得舒展有度,整體和諧。整個古城結構自由活潑而充滿靈氣,既有山城風貌,又有水鄉韻味。古城結構空間變化無窮,形式活潑多樣,古拙與精巧相得益彰,充溢著自然的靈氣。它雖得中原建築神韻,但又不照搬古代中原王城的建制和模式。在總體結構上融進了納西人傳統的自然審美觀和生活的情調意趣,使其成為一個自然流暢,人情味濃郁的邊地古城。

水是麗江古城的靈魂,古城的水來自城北黑龍潭公園象山腳下,泉水從無數山麓巖石隙縫的泉眼中迸湧而出,形成近四萬平方米的黑龍潭水面,納西人稱這水叫“古魯吉”,民間有的解釋為“如馬群般奔騰的水”,有的解為“九龍水”,如黃瑞璧老人就作這樣的解釋,說“古魯吉”有“九龍治水”的含義。這些解釋皆從“古魯吉”三字的諧音而來。“古魯吉”流出黑龍潭,匯成玉河,在雙石橋(又稱玉河橋)處一分為三,形成西、中、東三條河流,繼而又形成無數水流如經絡縱橫於古城,滋潤著古城的生命。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亦是傳統集市貿易中心。四條主要街道,由此向四面延伸,無數小街小巷又從這四條主街上岔出,流向四面八方,古城的大街小巷,全用紅色角礫巖石鋪成,經無數人年年月月步履走磨,光滑潔凈,大雨過後,石呈五采斑紋,民間稱其為“五花石”。條條街道臨水盤旋縈徊,構成“古道、小橋、流水、人家”的恬靜居住環境和情調,人在街上行,常與流水相伴,人在睡夢中,靜聆水聲清韻。古城安靜如水的歲月在這依山臨水,縱橫曲折的街道上流淌而過。

祖父、父親和我的鄰居黃瑞璧老人對我講過,古城的五花石街道,有不少是古城各地段的居民自己集資鋪砌的。如我家所在的“告肯”街(民國時期叫“興仁村”,現叫五一街)的五花石街面,是在一九四五年重新鋪的,當時這一地段的路因年深月久,已經坑窪不平。於是,由告肯街的一些年輕人發起集資修路的活動,我父親當時才十一歲,因跟我祖父學了一些滇戲唱腔,伴相又好,同學趙耀剛也是一個喜歡唱戲的小學生,二人在古城頗有點藝名,於是,由大人組織,我父親唱小生,趙耀剛扮花臉,一起登台演唱,竟博得滿堂彩,募集到不少錢。居民們以種種方式籌集到資金,便把從當地豪紳習家到大石橋的五花石板路全部鋪完。古城的一些富商也出資鋪過五花石街面。

四方街西側的西河上設有活動閘門,居民利用西河與東河的高差沖洗集市和街面,居民也喜歡用水桶汲水沖洗門前的五花石街道。抗日戰爭期間在麗江古城居住八年之久的俄裔作家顧彼德(P.Goullart)在《被遺忘的王國》一書中曾說,他周遊列國,而麗江古城是他所見過的唯一每天用溪水沖洗街市的城市。我小時候,在四方街收市時常常去看市管員關閘放水沖街,常常脫了鞋就在水流中踩水玩,有時魚兒也會隨著河水沖到街上來,看著人們把它捉住又放回河中,古城裏人人都知道這河裏的魚屬於黑龍潭的龍王,不能吃。

城中還有從不幹涸的白馬龍潭和很多水井,古城居民巧用井水和潭水,創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靠近出水口為頭塘,居民在此汲取飲用水;頭塘水從溢水口流至第二塘,居民在此洗菜;此塘之水又流至第三塘,為洗滌衣物之用水。這種用水方式在麗江古城有井泉的地方到處皆然,體現了古城人獨具匠心的用水愛水傳統。過去,古城人還利用水的沖力來碾米磨面,有些河段上設有水磨房。

古城有“家家流水,戶戶垂楊”之譽,清溪旁樹木蔥蘢,垂柳拂水,從玉龍山流下來的雪水清澈見底,它滋養著古城的花草樹木,也熏陶著古城千家萬戶納西人的心靈和氣質,托出一片雪域冰潔清純之態和高原的靜氣靈氣,縱貫古城大街小巷、古柳庭院人家的無數條小河日日歌吟著,伴著高原山城納西人清寂寧靜的夢。

麗江古城是個古樸而融多種風格於一體的建築藝術之苑,歷史上,納西人素來開放親和,樂於與其它民族進行文化交流,開門笑迎八面風,廣采博納他山玉,建築上吸收了漢、白、藏等族的技術精粹,形成融多族建築風格於一體,以中原古老的建築風格為主調的格局,並保留了很多唐宋中原建築風格的流風余韻。我國著名建築學家劉敦楨在《麗江古建築考察》一文中曾說:“我國將來之住宅建築,茍欲其式樣結構,猶保存其傳統之風格,並使之發皇恢廓,適應時代之新需求,則麗江民居,不失為重要參考數據之一也。”

Views: 1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