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推論之一:陜西茶馬古道的存在毋庸置疑
“茶馬古道”已成當今旅遊業和茶學界的熱門話題。
“茶馬古道”一詞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大體說來,它的出現源於古代中原與邊疆的“茶馬互市”。什麽樣的道路才可稱得上是“茶馬古道”呢?其要素有四點:其一,是一條古代開鑿的交通要道;其二,這條古道上采用的運輸方式主要是騾馬牦牛馱隊或人背肩扛;其三,這條古道上主要流通的物資是茶葉和馬匹;其四,這條古道出現與存在的背景是內地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茶馬互市”。
雲貴川茶馬古道一度成為熱點、焦點炒得紅紅火火,其實中國古代茶馬古道的主要分布地不在大西南的雲貴川,而在大西北的陜甘青新。
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1045——1105)所作《叔父給事挽詞十首(之八)》詩雲:“隴上千山漢節回,掃除民蜮不為災。蜀茶總入諸蕃市,胡馬常從萬裏來。”(《全宋詩》卷989)。“隴上”即隴山,在陜西境內,此處代指陜西。黃庭堅的叔父黃廉,元佑(1086——1094)初出使川陜,調查茶馬之政,他維護了“熙豐成法”,推進了宋朝與邊地少數民族的茶馬交易。這首悼亡詩一是憑吊,二是讚頌死者的豐功偉績,同時也說明了山南茶在唐宋茶馬互市中所起到的作用,作為戰略資源倍受朝廷重視。“蜀茶總入諸蕃市,胡馬常從萬裏來”,傳遞了一個歷史信息,“蜀茶”北運,“胡馬”西來,川陜間“茶馬古道”的存在應當是歷史的必然。
明戲劇作家、文學家湯顯祖(1550——1616)曾出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等職。其《茶馬》詩雲:“秦晉有茶賈,楚蜀多茶旗。金城洮河間,行引正參差。繡衣來漢中,烘作相追隨。以篦計分率,半分軍國資。番馬直三十,酬篦二十余。.......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羌馬與黃茶,胡馬求金珠。羌馬有權奇,胡馬皆駘駑。胡強掠我羌,不與兵驅除。羌馬亦不來,胡馬當何如!”(《湯顯祖詩文集》卷20)“秦晉”指陜西和山西,“楚蜀”指湖南與四川。明代茶馬互市,經營茶葉的多是秦商和晉商,用於茶馬交易的茶葉除陜西漢中茶外,大宗是來自湖南的“黑茶”和四川的“蜀茶”。當時茶馬司設在“金城(治所在蘭州)洮河”一帶。作者來到漢中,在茶馬交易的主要運作地了解到了交易的實際情形。例如,當時茶葉以“篦”作計量單位,獲得“引”的商人有在茶區收購茶葉的權利,但“半分軍國資”,有一半要交給茶馬司,用於茶馬交易。接著敘述茶馬交易的價格及實際存在的問題。這首詩對漢中地區茶馬互市情況的描寫有一定史料價值。
交通,無論古今中外,都關乎國計民生,在封建割據年代更是頭等重要的軍國大事。 陜西雖然地理條件對於修築道路有諸多不利,但畢竟是周秦漢唐幾個統一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修築道路是傾其全力而為之。
秦漢以來,穿越秦嶺、巴山的就有7條主要棧道,成為溝通秦蜀間經濟、文化之通途,在中外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白詩雲:“噫籲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通常學術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就是指由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儻駱道以及由漢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倉道等。蜀道是我國古代第二大交通運輸線,僅次於京杭大運河,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國家級道路,比歐洲著名的羅馬大道還早。史書說:“棧道千裏,通於蜀漢,使天下皆畏秦。”棧道又稱棧閣之道,是古代山區險要地段交通的主要道路形式。在河岸、巖壁鑿孔架木而成的道路建築,外形如一連串樓閣。《宋會要輯稿·道路》說,北宋時,“入川大路自鳳州到劍門關直入益州,路途遙遠,橋閣約九萬間。”每間以3米計,共約27萬米,折合約540裏。清代作家汪灝《棧道雜詩》雲:“煎茶初聳目,縹緲棧雲通。密樹爭峰竦,奔流觸石雄。人行鳥道外,天在水聲中。可惜春還淺,繁花未放叢。”(《漢中茶業》)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禎對棧道有深厚感情,過棧道作詩雲:“西指褒斜路,淒然送遠心。千峰盤雪棧,數騎出去林。蜀道連天起,秦關入望深。今宵圖畫裏,如聽冥猿吟。”(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兩詩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蜀道的高險,何其壯哉!何其偉哉!
穿越秦嶺的有4條——
褒斜道:號稱“中國第一棧道”,由褒河之谷(今陜西漢中附近)入斜水之谷(今陜西眉縣境內),全長500華裏左右。目前存有25處遺址。褒斜道是蜀漢與秦川的交通咽喉,大約有1/3的地方是棧道。
陳倉道:北端由陳倉縣(今陜西寶雞市)出口,全程約1200華裏,是穿越秦嶺諸道中最長的一條。楚漢戰爭中,“火燒棧道”、“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著名歷史故事就發生在這裏。
儻駱道:南口曰儻(在陜西洋縣境內)北口曰駱(在陜西周至縣境內),故名。又叫駱谷道。長約500華裏。清末漢中與西安的郵路基本上是沿此線。
子午道:古人以北方為子,南方為午,此路北段大致為正南正北方向,故名子午道。全長1000華裏以上。是安康到長安的要道,是西安通四川東部的捷徑。
以上四條棧道均位於漢中以北,歷史上稱為“北棧”。穿越巴山的有3條——
荔枝道:原稱間道,又叫洋巴道,因一個女人而改名。唐天寶年間,玄宗之貴妃楊玉環嗜食荔枝,遂在四川涪陵建優質荔枝園,並修整四川涪陵至長安的道路,取道達州(今四川達縣),從陜西西鄉快馬入子午谷,至長安不過三日,進呈貴妃的荔枝猶新鮮如初。
米倉道:是穿越米倉山連接陜西漢中與四川北部的道路。此道是漢中去四川的捷徑。
石牛道:又稱金牛道,是關中到成都的主要道路。它不僅溝通了褒斜棧道和連雲棧道,還溝通了太白路和文川道,形成四通八達的棧道網絡。今川陜公路南段基本沿此道修築。
其他道路有——
連雲道:北段沿用今陜西鳳縣雙石鋪以北的故道北段,南段是沿用漢晉時的褒斜道南段。元統一中國後,即以此路和石牛道為川陜間的驛道,歷明、清一直沿續至民國初年。本世紀30年代修川陜公路時也基本上沿此線修築。
文川道:唐時新修的一條驛道,以其南端谷道的出口文川河谷(今陜西城固縣境內)而得名,段使用褒斜道北段。
郡道:漢中府到興安府(今陜西安康)的大道,為古襄鄖(今湖北襄樊、十堰一帶)到漢中驛道的一部分。
秦直道:是鹹陽至內蒙古的重要官道,穿越14個縣,700多公裏。路面最寬處約60米,一般亦有20米。
以上這幾條主幹道,加上長長短短的諸多小道,與周邊省份連接,構成了古代陜西便捷的交通網絡,在歷時千余年的茶馬貿易中擔負著茶葉西運的歷史使命,特別是金牛道(石牛道)這條古棧道,是川陜茶馬古道的一部分,經過漢中茶區,在歷代茶馬交易中成為主幹道,數額巨大的蜀茶源源不絕地沿此道北運陜西,然後用騾馬馱、小車拉或腳夫背扛,運往朝廷設在陜西、甘肅和青海的茶馬交易市場,換回朝廷所需的馬匹。這是我們可以初步確認的連接川陜的一條北方的茶馬古道陜西茶馬古道的存在毋庸置疑。
推論之二:金牛道是川陜最重要的茶馬古道 自古以來,不得蜀中者不得天下。從成都到西安,走蜀道要翻越巴山和秦嶺。秦漢至南北朝,由陜西關中入蜀都循著“金牛道”。此道細而言之,是由陜西眉縣經斜峪關,褒谷棧道入漢中,覆自勉縣而出,出陽平關(古陽安關),由山道經廣坪抵白水關(今四川青縣白水鎮),然後沿白龍江河谷至廣元老昭化(今廣元西南),轉南入劍南閣道。另一條陳倉古道,即淮陰候出定三秦經此道,是由勉縣沿今略陽的黑河壩、大黃院、魚洞子、略陽,越清泥嶺,出甘肅兩當,進鳳縣越秦嶺到陜西關中。兩條道在南北朝以前漢中至廣元、昭化一段,大致是出勉縣西行至陽平關,再沿嘉陵江(西漢水)燕子砭,經安樂河、廣坪、青木川進入四川省青川縣姚渡鎮,沿白龍江下可達白水鎮,再抵昭化。沿線沒有大山大河,自然成為古代的重要通道。
這一通道,寧強具有必經之地的區位優勢,為茶馬古道的形成和茶葉的傳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沿茶店西行可達今略陽縣峽口驛和煎茶嶺。舊時由於過往行人多,在峽口驛設有驛站,上行10裏有煎茶鋪,至山頂即為茶嶺,是今峽口驛和何家巖兩鎮的分水嶺。煎茶嶺是來往歇息飲茶之地。位於寧強縣安樂河西南約10裏的石埡子。舊時,這裏是巴蜀進入長安和甘、青的重要通道。自四川青川縣白水、姚渡進入陜西寧強的金山寺、青木川,都要翻越鹽茶關才能到達安樂河。再由安東河北上可進入甘肅隴南,向東北可達燕子砭、陽平關(古陽安關)。鹽茶關何時設,無可考證,大概在明代,目前已無任何遺跡。但可以看出這裏是南來北往的必經關隘,官府在此設關卡查禁私販鹽、茶是很自然的。從後來發現的金牛茶馬古棧道蜀門遺址足以說明,此地確實是一處重要的關隘驛站。正如明朝嘉靖工部尚書甘為霖在《黃沙驛》詩中所雲:“關塞西來日未斜,綠楊紅杏映黃沙。野蔬鮮伴雞鬃菌,活水香烹雀舌茶。雲外山川殊近蜀,眼前泉石宛如家。翻思十載經塵上,何幸會逢境獨佳。”(《陜西茶文化》)
金牛道的開鑿在古代經濟貿易方面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川、陜、甘、青歷時千余年的茶馬互市,金牛道是大西北最重要的茶馬古道。就以明代為例,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嘗謂戶部尚書郁新‘用漢中茶三百萬斤,可得馬三萬匹’。”而且當時“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也就是說,漢中茶全部西運甘肅、青海、西藏還不夠,必須要將四川保寧的茶葉北運陜西。為此,洪武三十年(1397)朝廷在成都、重慶、保寧、播州(明時屬四川)建立四大官茶專倉保管,當時漢中還設有加工毛茶的基地專門加工統購的官茶。英宗朱祁鎮“正統九年題準,將減半茶四十二萬一千五百三十斤,陸續運赴陜西接界褒城縣茶廠。”(《明會典·茶課》)為了確保運輸路線的暢通,還修築道路,增設驛站,以官運為主,商運為輔,組織軍民專業運輸。史載:“成化十九年,令四川保寧等府茶課,每歲運十萬斤至陜西交收,轉運各茶司支用。”(《明會典·茶課》)。弘治十八年(1505)楊一清(1454——1530)《茶馬疏》的“為修覆茶馬舊制第二疏”記載:當時買馬之茶主要來自四川,兩省“合用運茶軍夫。四川、陜西都、布二司各委堂上官管運。四川軍民遠赴陜西接界去處,交與陜西軍夫,轉運各茶馬司交收。”按“洪武永樂年間舊例,三年一次,番人該納差發馬一萬四千五十一匹。”要長途跋涉轉運多少茶葉呢?僅四川保寧府就要運送10萬斤到100萬斤。那每年換回來的萬余左右的馬匹,沿陜西茶馬古道運回內地,馬蹄得得,鈴聲回蕩,揚起一路煙塵,又是何等地浩浩蕩蕩!
讓我們閉目遐想,歷史上的金牛古道是何等地繁忙!與進藏的那條名聞遐邇的茶馬古道風情雖異,但肩負著更為重要的職責,規模也更為壯觀,也更具官辦色彩。
陜西寧強縣古金牛道,是因秦王伐蜀、石牛糞金、五丁開道的故事得名,自古為中原通往西南的孔道。據古地名遺址和史志記載,今人之實際查勘,金牛道的具體線路是:從南鄭起,經勉縣西南烈金壩(古之金牛驛),入寧強五丁峽(金牛峽)至五丁關、牢固關、黃壩驛、七盤關、轉鬥鋪、中子鋪、五裏鋪、神宣驛、龍門閣、明月峽、五裏峽、石櫃閣、漢壽驛,入葭萌關、劍門關,經柳池驛、武連驛、梓潼送險亭、五婦嶺、石牛鋪、羅江驛、白馬關、鹿頭關、旌陽驛、金雁,兩女驛(彌牟)、天回驛,進入成都。金牛道全長約1200多裏。元朝以來,又稱蜀棧、南棧。《雍大記》記述五丁峽(或稱金扣峽、寬川峽)雲:“連雲叠嶂,壁立數百仞,幽邃逼窄,僅容一人一騎;亂石嵯峨,澗水湍激,為蜀道之最險。”
因寧強地理生態環境的優勢,加之又是漢水的發源地,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唐朝陸羽《茶經》載:“茶樹,金州(今安康)生西城、安康二縣山谷,梁州(今漢中)生褒城、金牛(今寧強)二縣山谷。”由此可知,該縣在唐時已有茶的種植。
甲申年春茶飄香時節(2004年4月18日),陜西茶人聯誼會的負責人與聯誼會會員、寧強縣農業局局長丁振華以及殷開鮮等人,爬山涉水來到了寧強縣與四川廣元交界的2425公裏處的黃壩驛鄉(寧強段)關溝村草皮山南崖,海拔約為900米以上的山腰之間,他們仔細踏勘,發現此處山石曾經人工鑿開,猶如深谷,高數十米,約展臂之寬,設有石門掩擋,可起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作用。石道上還留有碎壞的石塊,馬踏的蹄窩,腳夫“打杵”留下的印記。“打杵”是巴山“背二哥”不可缺少的行路工具,丁字形,由於途中歇息時支撐背負的重物用。構造十分簡單,卻是十分管用的。還有南崖面上的柱痕和風雨的侵蝕得難以辨清的文圖,時隱時現。這就是金牛茶馬古棧道蜀門遺址保留較好的一段。 “茶馬古棧道蜀門遺址”的發現,從而印證出了秦蜀走廊運銷佳茗和番馬的輝煌歷史。(韓星海《金牛茶馬古棧道蜀門遺址發現記》)
歲月流逝,數百年過去了,如今秦蜀天塹變通途。雖然駝鈴消逝了,馬幫改行了,但茶香仍在,這一切始終難從歷史的長河裏消失,而且愈來愈清晰地顯現在當代人的視野裏。(收藏自愛思想網站)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6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