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庫's Blog (274)

古清生 《味蕾上的南方》の溫州 一個悠長又婉約的記憶

溫州有點冤,我拿它與蘇州比較一下,如果城區的信河大道和蟬河大道不是這樣被填起來,仍然是悠悠的信河與蟬河水街的話,東方水城或威尼斯的美譽,落在溫州比蘇州名副其實。現在的永昌堡,住家的門前仍然有河。兩年前,那次匆匆的溫州之旅,實為美食,去嘗甌菜,遊雁蕩山,然後帶回來許多溫州的記憶,也算初初結識了溫州。

現在京東讀一本《溫州的記憶》,勾想起的諸多鹿城的歷史與風情,仍然又起重遊溫州之念。紹國兄的隨和親切,瞿偉兄的坦蕩直率,紹毅兄的質樸真摯,完全在我腦海裏建構起新的溫州人概念。《溫州的記憶》是瞿偉的一部散文新著,成都時代出版社出版。曾讀過瞿偉的散文集《旅者與夢》,感覺那是詩散文,瞿偉本是詩人,長相也酷似俄羅斯詩人普希金,微彎的長發齊肩,大的略有些憂傷的眼睛總是清澈地看著人。但是,《溫州的記憶》筆風回轉,習習地拂過古甌余風,引人進入一個溫州詩人生命中的溫州。…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uly 12, 2016 at 11:19pm — No Comments

談正衡·鮎魚堪膾

三月的江南,又是一年菜花泛金時,立於層樓之上,眺望視野,醇濃的熏風習習吹來,彌眼是一片連天的金黃。我知道故鄉的友人竹君又會馳書邀約了。

果然,昨日上班,於桌上撿拆了一封筆跡熟稔的簡函,狼毫小楷,寥寥數語,乃是:“鮎魚堪膾,季鷹歸未?假道雙休,篷門自為君開。”

會意一笑,折起簡函。晉時的京官張季鷹我不敢當,但鮎魚的美味不遜鱸魚自是深知,何況明後兩日雙休,我豈有不赴摯友邀約之理。且是心裏等不及,下午稍稍睡了一下,即登上了一輛大巴。一個多小時車程,再加十來分鐘步行,趕在太陽落山前踏入了竹君的“篷門”。…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uly 9, 2016 at 8:23am — No Comments

談正衡·遊西湖的“糠糠屁”

一兩寸長的鳑鮍,小巧,略扁,像是鯽魚,更似縮微的鯿魚。鳑鮍是水中最草根階層小魚,經常群聚在悠緩流水處覓食,很容易被各種網具捕撈到。從來不被人看得起的鳑鮍又稱作“屎鳑鮍”,就是因為這種小魚肚子特別大,一旦擠盡那一大團肚腸,身子立馬就空癟了。炎夏天,捕來一堆小魚,總是鳑鮍肚子爛得快。大概鳑鮍最易用碎米糠誘捕,故它們又被訛喊成“糠糠屁”,“糠糠屁遊西湖”,這句俚語,是專門用來譏笑小人物見大世面的。

鳑鮍屬水皮上魚,很隨和敢於親近人,卻又與人若即若離。在那些綠隱隱的水草叢中,成群的鳑鮍不緊不慢地遊來遊去。它們嘴一張一合著,有時不經意間一翩身,鱗片在陽光下發出五彩迷幻的光亮,漂亮極了。…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uly 7, 2016 at 11:56am — No Comments

談正衡·專會打水花的餐鰷子

餐(正確寫法,“餐”字的“食”字底應改為“魚”字底,但電腦打不出來,姑且以“餐”代之)鰷子和鳑鮍一樣,都屬於上不得臺面的小雜魚。水跳邊總是它們最喜歡出沒的地方,夏天,赤腳站在水中淘米洗菜,很快就有大群小魚跑來,追食碎菜葉和碎米粒,並癢癢地啄你。若是把淘米籮或菜籃子沈到水下,看清有許多黑影子鉆進去,猛地一提,就能兜起一把比火柴棒長不了多少不諳世事的小細魚秧子。那些長過手指的餐鰷子則完全不同了,它們見過世面,經驗老到,總是在你夠不著的地方靈活地穿來遊去,你稍身影一動,它一扭尾巴,打一道水花就閃了。…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uly 2, 2016 at 6:00pm — No Comments

古清生 《味蕾上的南方》の聚萍閣

去到寶安的聚萍閣,發現是一個江西萍鄉菜館,老板是女攝影家,原來在寶安電視臺做記者,然後開廣告公司,開一個萍鄉菜館,取名叫聚萍閣,想把寶安周近的萍鄉人或贛人都聚了來。深圳是一個漂泊者的城市,這裏每一個人都是背井離鄉,他們都能講述一個闖蕩深圳的故事,跟北京的漂泊者比較,這邊少些許浪漫,多幾分真實,那份漂泊初時的疼痛在談笑間飛逝,一臉沒心沒肺的成功者快樂。…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uly 1, 2016 at 10:47pm — No Comments

古清生 《味蕾上的南方》の清涼之波

在夏天,清涼是個美夢。去年夏天到懷柔的山裏,那真是一個清涼之境。只是無法住到山裏去,沒有什麽理由,不習慣而已,住久了都市,在山裏老怕夜裏敲門聲。關於吃食方面,人也想尋找清涼的,比如雪糕,冰凍綠豆湯和冰凍西瓜,很涼了。再裝上空調,造一個人工清涼境。

有一種清涼是生長的,那便是薄荷,它是唇形科植物,葉子有三種形狀,披針形、卵形和長橢圓形,葉面綠,泛紫棕色。其花萼鐘狀,輪傘花序腋生,花冠淡紫色。接近薄荷,可以聞到它的清涼氣息,如是揉搓莖葉,清涼的味道就十分濃郁,比之綠箭口香糖,要清涼。…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une 30, 2016 at 1:44pm — No Comments

古清生 《味蕾上的南方》の與深圳書友舉杯

我說的天涯是天涯網絡社區,時至今日,我不以為網絡是虛擬世界,它是在現代技術支持下人際交流的一種有趣形式,網絡令我結識了比網絡時代前廣泛得多的朋友。我在天涯的閑閑書話呆得久,認識了一幫好書友,此中有深圳書友幫,比如雪呆子、包子饅頭、OK先生等,尤其OK先生有趣,他寫過好多書話,極力將董橋的隨筆推向大陸。但不知聽誰人之言,說OK先生是一位女士,感覺這好有趣,知識女性,願稱自己先生者,不足怪,又聽說其名為胡紅霞,就認定了OK先生是女士無疑了。…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une 24, 2016 at 3:24pm — No Comments

古清生 《味蕾上的南方》の清涼之波·草魚

吃魚這事情,大約始於舊石器時期,約20至170萬年的漁獵時代,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開始用粗石器和木器從事漁獵。據說主要吃螺蚌,同時開始使用火,鉆木取火,有了火人類就不懼螺蚌的腥氣。新石器時代,人學會用網、釣、箔筌等漁具捕魚,諸多漁具流傳至今,這包括魚的做法。魚的做法在各大菜系中都有獨特創造,花繁錦復,每日出新。但是,最原始的清蒸與清燉,好像沒甚道理可以改變。(參見《中國養魚簡史》胡興華,臺灣漁業署長)…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une 16, 2016 at 8:42am — No Comments

古清生 《味蕾上的南方》の江畔何人初見月

杭州依然是如此曖昧,那情意纏綿的柔風,從西湖的水波上踏來,梳著依依垂柳,搖動歲月的光暈。接上鐘老先生,我們繞西湖兜了一段,遠遠的看見斷橋、蘇堤和花港,那湖光水色,那遊人如織,隱約地還有湖畔詩人應修人、汪靜之、潘漠華和馮雪峰筆下底意韻。英國著名湖畔詩人沃茲華斯曾說:“我不知道還有什麽別的地方能在如此狹窄的範圍內,在光影的幻化之中,展示出如此壯觀優美的景致。”沃茲華斯說的是英格蘭坎伯裏山脈的湖溫德米爾湖,此湖堪稱英格蘭的西湖罷,那裏有個小鎮叫做凱斯維克。…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une 7, 2016 at 12:45pm — No Comments

古清生 《味蕾上的南方》の車過大別山

那一年從湖北去南京,要翻大別山而過。車在浠水縣的白蓮河水庫邊壞了,看見巴河的那一絲興奮,忽然的就被焦慮逐去。是油路的問題,把化油器拆了,又把油管一節節拆下來吹,初冬的天罷,風有些冷。白蓮河水庫一片白茫茫,水邊的蘆葦,依稀掛著些殘余的花絮,如零落於冬天裏寂然的雪花。水庫上有一個島,從公路上看去,是靠左側。水面上還有一只漁舟,漁人在舟上使用一種罾網捕魚。…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31, 2016 at 10:50am — No Comments

古清生 《味蕾上的南方》の清亮的陽光

早晨的陽光清亮,穿過遼闊的京東平原,尚有些許鮮嫩,柔涼。窗外燕子叫了,像小燕子,聲音幾許稚嫩、纖細和滯澀,伴著早到的學童在樓下民工小學呀呀念書。無風,陽光靜靜地照耀。書房的北窗外,陽光照在北關樹林和永順小區樓房的山墻,灰水泥砂漿粉刷的山墻,陽光把它照得白。

坐在北窗前,陽光從右面來,窗外的平房群落給視野騰出大片開闊地。天空淺藍泛白,浮幾朵淡雲,被窗欞分割成若幹四方形,綠的楊樹,成行的枝丫獨立向上伸展,隱約有驚喜般的張揚。平房頂是舊的紅瓦,做豆腐的人家,瓦上煙囪飄縷縷淡藍柴煙。坐著,泡一杯綠茶,洗一只蘋果吃,清淡的早晨也有一點酸甜。…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28, 2016 at 8:18am — No Comments

劉枋《吃的藝術》豇豆、扁豆、毛豆

作為蔬菜用的豆類,除了四季豆之外還有豇豆、扁豆、毛豆等。豇豆又名菜豆,長長的一條條的,其色碧綠。扁豆是扁扁的大薄片,色潤青紫。毛豆莢上毛茸茸的,不過吃的僅是其豆粒。

豇豆的吃法和四季豆差不多,可以燜肉,可以幹煸,可以煮過剁碎作餡。只是在涼拌一項之下,四季豆可以拌粉絲,而豇豆則清拌為宜。

用較嫩的豇豆,以滾水煮過,切成寸來長的小段,趁熱先撒上鹽花使其入味,等涼透,再澆上醬油、麻油、醋和成的三合油,如另加蒜泥可以特別提味,加辣椒油亦無不可,但絕對不宜配蔥花,能加芝麻醬更好。夏天以之配水飯或稀飯,清鮮爽口。…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20, 2016 at 10:04am — No Comments

古清生 《味蕾上的南方》の曖的雪

下雪了,風將雪花吹落在我北向的窗玻璃上,像柳絮一樣的事物,粘在玻璃上,漸漸窗外的燈光就模糊起來。這是在冬的深夜,我面對運河的窗外,風也愈漸地大,嗚嗚的聲音,把雪花狠狠地拍在玻璃上,那不止的呼嘯聲裏,隱約有馬頭琴的琴音。我知道這是一場大雪,它好像飛過了草原,會把北國的蒼涼蓋起來,大地白茫茫一片,很冷很冷的大地可以入睡了。

雪在窗臺上堆厚之際,我便去睡覺了。醒來時,有一束正午的陽光從窗外射入,我有些納悶,依稀記得昨夜是一場大雪,白天怎麽會有太陽?哦,這是北國的冬天,我起床,簡易地刷牙,啃一只蘋果,走到外面去,果然是大雪,大地上的雪有五六寸厚,已經有小孩子在院裏堆雪人了,街道後面,是一律的平房,房頂上有厚厚的雪,白胖胖的,房頂上的煙囪冒著煙,那是做豆腐的孝感人在煮豆漿。屋檐上,被陽光照化的雪開始滴水,從滴水處垂下一根晶亮的冰淩,冰淩被陽光照耀,閃著金燦燦的光芒。…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18, 2016 at 10:02am — No Comments

劉枋《吃的藝術》豆中雙鮮

豆中雙鮮者,指的是嫩豌豆和嫩蠶豆。

嫩豌豆粒粒碧珠,鮮美可口,絕不是徒托空言。不過,它還需要有好搭配,雞蓉豌豆,做法和雞蓉黍米相同,要好雞湯,否則不夠鮮甜。雞丁炒豌豆,或雞絲燴豌豆,最好用雞油炒,豬油亦可,若用素油,就比較差勁。雞改為豬裏脊肉亦可,但丁要切得小,絲要切得細,否則在觀瞻上會帶累那顆顆的翡翠小珠珠“花容失色”。總之,這是個細致菜,若是素炒上大碗大碗的豌豆,倒不必用嫩豆,大顆粒的豆更實惠些。

普通的青豌豆,則是和毛豆一樣的十八配,炒什麽都可以加上幾粒,青豌豆和嫩玉蜀黍豆粒同炒,加火腿丁兒,等於翡翠、白玉炒珊瑚,色調極美,下酒下飯兩宜。

火腿蛋炒飯加上幾粒豌豆,是廣式辦法,西餐中什錦炒飯亦復如此。…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11, 2016 at 8:28am — No Comments

古清生 《味蕾上的南方》の 段

少時在鄉村,知道做木器的叫木匠,織篾器的叫篾匠,打鐵的叫鐵匠,鑿石磨的叫石匠,做房子的叫泥水匠,染衣服的叫染匠,縫衣服的叫裁縫匠,總之有手藝的人,才稱得上匠,匠完全是一個褒義詞,只到了更高雅的藝術圈,匠才含有一定的貶義,比如稱一個作家為寫字匠,他一輩子就無出頭之日了。當然,匠還可以躍高一級,前頭加一個巨字,比如科學巨匠,那又了不得了,千萬不能在前面加小工二字,小工匠就全完了。鄉村的匠人,且多半好吃,如鐵匠喜歡燉湯,木匠喜歡爆炒,泥水匠喜歡燜紅燒肉,好像還各有方便。…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7, 2016 at 3:49pm — No Comments

古清生 《味蕾上的南方》の膾

膾炙人口,指一種切細的烤肉,肉細易熟而嫩,可能是古人的哲學,現在的烤牛排,通常都切了小巴掌般的大,也不算薄,把牛肉用刀面拍一拍,擱在酒、黑胡椒、醬油、鹽、糖、蔥末等調料裏腌1小時或30分鐘,放到烤架上入烤箱裏烤15分鐘,再翻轉烤10分鐘,牛排就烤好了。也有裹嫩肉粉的,前天在通州臺湖鎮星湖園度假村吃的烤牛排,便裹了嫩肉粉,色澤紫醬,肉質香嫩,甜鹹微辣。可是,現代人為何不承襲古人之膾炙人口的精細呢?大約可以推論,古代養牛,根本是自然放養,亞野生,肉質比較粗糙,今人養的食用肉牛,都一起生,一起長,一起屠宰,歐洲人的標準,食用肉牛的屠宰期是一歲半,牛肉的韌度與鮮嫩度,都由這個時間保證了。既然牛肉都很嫩,大塊的嚼嫩肉,豈不更美乎?何必招惹細切的麻煩呢?…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4, 2016 at 4:15pm — No Comments

古清生 《味蕾上的南方》の鼎

鼎這個炊具已經失傳了,走遍大江南北,作為禮器的鼎也不復見,官府改用獅子鎮守威嚴,雄獅踩個繡球,雌踩個小獅,禮器之鼎只在寺廟可以見到,作香爐用。從炊具到香爐,可謂從俗世到宗教,這段歷程走得比較遠,歷史的煙塵也已經消散千年。…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April 28, 2016 at 3:59pm — No Comments

古清生《味蕾上的南方》の 東陽雞

有時候我想,出文化人的地方,必然出名吃,或者說很多名吃,就跟文化人有著關聯,像北京人喜歡吃的肘子,菜名就叫東坡肘子。據我所知,在東坡先生寫作“大江東去,浪淘盡”的黃州赤壁,還有一種油炸的食品取名為東坡餅,至於這些食品是不是東坡先生當年所喜歡吃的那樣,那就無法考證了。湖北房縣的百姓所釀的米酒,也非常有意思,居然叫皇酒。乍去的時候,我一直以為他們是說的黃酒,因為黃酒大抵可以算米酒的通稱,江浙一帶的人,都喝黃酒。及至搞清了他們稱自己的酒為皇酒,我就大大驚訝了:皇酒是隨便就可以隨便叫的麽?待打聽清楚,方知道叫皇酒並非是沒有根據,原先此酒本不是百姓所釀之酒,而是武則天的嫡子李陵王發配到房縣時從皇宮攜至,還有一套繁文縟節的酒規,凡三百六十條。…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April 26, 2016 at 8:02pm — No Comments

古清生《味蕾上的南方》の 米香五常

五常的大米燜出的幹飯,與秋天有同感,明澈而柔軟,漫溢成熟的芬芳。吃大米飯的歷史已經十分久長了,然而吃罷大米飯,想去看一看長大米的地方,只在吃罷五常大米才生發過。

人生漫長,又覺短暫,尤其是青春時光,仿佛是乘高速列車,一覺醒來,出發的地方已在千裏之外。想到那月臺上,曾與說笑的人們,悉數已散,沒有什麽能夠挽回,人生就是一條單行線,那軌跡上亦不復有一些印痕,愛過或者恨過,都似季節的呈現或消隱。…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April 25, 2016 at 10:09am — No Comments

劉枋《吃的藝術》冬瓜、絲瓜、老窩瓜

記得有這麽一句俗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既然一連氣兒談了好幾次豆,理所當然的,現在該輪到了瓜。

冬瓜在菜蔬中是極有地位的,一提到它,大家首先就會想到粵菜品名冬瓜盅來,整個的冬瓜去瓤而實以各種珍貴的葷腥海味,蒸透上桌,看起來夠意思,吃起來也鮮甜可口,只是,那實在是吃的乾貝、火腿、雞丁、冬菇、鮮筍的大薈萃,而並不是冬瓜本身了。

北方人常吃的釀冬瓜,是小嫩冬瓜裏裝肉餡兒,意思和冬瓜盅類似,也是肉餡喧賓奪主。火腿冬瓜夾,火腿片如果能切得極薄,冬瓜片也切得極勻,排在盤中加點豬油蒸透,半湯半菜,倒是十分清鮮。如果不用蒸而熗湯,則冬瓜夾一定用牙簽穿成串後再煮,直到盛入碗中時,把牙簽抽去,使瓜夾漂在湯上,否則一定會煮成火腿片燉冬瓜片。…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April 23, 2016 at 10:3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