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清生 《味蕾上的南方》の 段

少時在鄉村,知道做木器的叫木匠,織篾器的叫篾匠,打鐵的叫鐵匠,鑿石磨的叫石匠,做房子的叫泥水匠,染衣服的叫染匠,縫衣服的叫裁縫匠,總之有手藝的人,才稱得上匠,匠完全是一個褒義詞,只到了更高雅的藝術圈,匠才含有一定的貶義,比如稱一個作家為寫字匠,他一輩子就無出頭之日了。當然,匠還可以躍高一級,前頭加一個巨字,比如科學巨匠,那又了不得了,千萬不能在前面加小工二字,小工匠就全完了。鄉村的匠人,且多半好吃,如鐵匠喜歡燉湯,木匠喜歡爆炒,泥水匠喜歡燜紅燒肉,好像還各有方便。

長大後,到了真正有小工的工廠裏,卻發現匠字都沒有了,木匠改稱了木工,泥水匠叫泥工,特別是那個鐵匠,居然叫做鍛工。我有好長一段時間,對鍛工不能理解,為什麽不叫鐵工呢?既然木能木工,泥能泥工,鐵就不能鐵工而叫成鍛工,鍛工不是分明也在打鐵麽?我剛到地質隊的時候,有一鍛工學徒,不許我們叫他鐵匠,好像鐵匠是十分蔑視人的,我們就偏要叫他鐵匠,弄得頗不愉快。」

改了寫作為生以後,研究字,發現鍛真的就是打鐵:鍛,小冶也。——《說文》。按,熔鑄金為冶,以金入火焠而椎之為小冶。原來鍛工,是沒有錯的,鐵匠的稱呼,乃鄉間民語,進入不了工業文明。鍛,就是鍛打,就是叮叮當當地舉錘擊打,打得火星四濺。以後,碰到了段,段也通鍛,有“段脩”一詞,讀到段脩很納悶,段脩是個什麽東西呀?段脩是一個好東西,於常人來說,段脩是恐怕難以吃到了。段脩說的是古時候,人們在石板上面,擱了肉,再放上姜、桂皮等香料,用木棒敲打,打成肉餅,再曬幹了,這就叫做段脩,段的本義就是在崖上的石頭上敲打,甲骨文裏面,殳是指兵器,手執兵器在石頭上敲打就是段,這下明白了,那以前的兵器,也不過如此吧,是斧頭或流星錘什麽的。

不過,要講段脩還是沒有消失的,在溫州保留有一種敲魚,它可能是從遠古流傳下來的,不過名為敲魚罷了。敲魚,就是將鯇魚去骨,敲肉成餅。敲魚的流程大致是這樣,將新鮮鯇魚去骨,再放澱粉,然後敲起來,一邊敲一邊放澱粉,敲呵敲呵敲!魚肉與澱粉敲得越來越薄,餅越敲越大,再切了片。把魚片和青菜心放入沸水鍋中汆一下,撈起瀝去水,倒入清湯炒鍋中,放進魚片、青菜心、精鹽、料酒,用中火燒沸,撇去浮沫,再放入香菇絲、熟雞脯絲、熟火腿絲、淋上熟雞油,起鍋盛入湯碗,名字叫三絲敲魚,我到溫州吃的敲魚,是用黃魚肉敲的,溫州海裏的黃魚味道鮮美,選那鮮黃魚,即鱗上泛起一層淺金黃色的黃魚,初撈起來的黃魚鱗上是銀白的,過些時間,黃魚就會由白泛黃,然後,又由黃泛白,再泛白的黃魚就不好吃,早期白的黃魚也不好吃,就要黃魚泛黃那一段時間的做了好吃。敲魚吃起來有韌性,而且鮮,這才能稱之為傳統美味佳肴。

除溫州以外,福建有一種扁肉,也可稱之為段肉。福建叫打為扁,就是用木棒將豬肉打成肉餡,包成餛飩,稱之為扁肉,扁肉就是福建餛飩。扁肉的肉餡吃起來有脆,也是十分神奇。只有那個幹的段脩,至今也沒有吃到,是不是已經失傳了呢?這不好說,以中國地面之大,人口之多,或在一些山裏仍有制作段脩的傳統也不好說,只有去真切地考察了,才能夠判定有還是沒有吧。段,跟美食有關,以前我也沒有想到,且知道後,我忽然想做一個“段匠”,不為文時,去敲魚為生也未嘗不可麽。

Views: 6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