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連慶·我們為什麼愛看電影?上

 

韓連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1.電影與意識的同構

楊德昌的電影傑作《一一》中,有句很有名的台詞:自從電影發明以來,人類的「生命」延長了三倍。換句話說,電影讓我們閱盡人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秋日午後,如果你郁郁寡歡、倍感煩悶,那麼你不太可能通過讀一本書來打發時間,更有可能去看一部電影或者網劇。動態的圖像之所以勝過書本中的字句,是因為有時候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無需動腦,只需觀看,甚至可以盯著畫面想別的事情。這或許也就是大量的平庸電影之所以存在的一個理由。

假如一部電影的時長是一百分鐘,那麼在觀看的時候,你生命中的這一百分鐘也就在現實生活之外流逝了。如果萬一運氣好,你看的這部電影還不錯,對你有所啟發,那麼當看完電影的時候,你也許會對周圍的一切有了新的看法,又充滿了欲望和生命力,擺脫了看電影之前的那種無聊情緒。

法國哲學家斯蒂格勒在《技術與時間3:電影的時間與存在之痛的問題》的一開篇就描述了這麼一個看電影打發時間的場景。總而言之一句話,我們之所以愛看電影首先是因為無聊。但是這個結論卻並不「無聊」。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形而上學的基本問題》中曾經專門把「無聊」作為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來分析。這也是他好玩的地方,經常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無聊」的問題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想想也對,人類的很多文明和文化其實都是「無聊」的產物。

從斯蒂格勒所說的現象學的角度來說,我們愛看電影是因為我們的意識的結構和運作方式跟電影是一樣的。他把電影稱為典型的「時間客體」(object),是由「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個時間維度構成的。看電影就是在當下觀看的基礎上,由對過去的記憶和對未來的期待共同構成的,形成一個時間之「流」,與我們的意識之「流」重合。換句話說,意識的結構具有電影的特質。

電影作為「時間客體」,並不是簡單地存在於時間之中,而且在時間中不斷地構成。電影通過畫面之間的不同組合,形成不同的意義。當這些畫面投射到觀看者的意識中的時候,觀看者又借助自己的經歷、心情和期待,形成自己的觀影感受。因此,斯蒂格勒認為,意識也如同電影一樣進行了遴選和剪輯。

在印度電影《漫天誤殺記》(以及中國翻拍的《誤殺》)中,一位善良的父親為了拯救家人免受權貴的欺辱,利用電影的剪輯技術,操縱了周圍很多人的意識和記憶,為一家人制造了各種在場或不在現場的證據。這位父親是位資深影迷,深諳人的意識和電影的類似之處。正是由於意識和電影具有相同的結構和生成方式,所以意識也最容易受到電影的影響。

Views: 2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