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is En mémoire's Blog (190)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宣傳用語(下)

為什麽要登王敬軒的來信, 然後再讓劉半農把他臭罵一頓?王敬軒那麽沒道理, 不登不理豈不更好?這問題的答案牽涉一項只有《新青年》同仁明白的秘密——王敬軒這個人根本不存在!王敬軒的投書, 其實是《新青年》另一位同仁錢玄同的傑作。王敬軒等於是《新青年》自己紮起來的一個稻草人, 然後大家再對著稻草人大打特打, 錢玄同也署名寫了一篇《駁王敬軒君信之反動》!

劉半農為什麽對王敬軒那麽刻薄惡毒、大打特打毫不留情?因為他知道王敬軒不是個真人, 只是反對新文學態度的抽象代表, 所以對他沒有一點對真人、正常人的尊重, 而且劉半農知道不管罵得再兇再狠, "王敬軒"都不會生氣, 也都不能拿劉半農怎麽樣。

這不只是二十歲左右青年們心血來潮的惡作劇, 更重要的動機, 是要借由這種手法, 挑激起人家對《新青年》和"文學革命"的注意。那個時代的革命青年清楚明白,…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anuary 26, 2020 at 2:34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宣傳用語(上)

《新青年》雜誌是"五四運動"的先驅, "五四運動"發生前兩年, 就有了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 開始提倡"新文學"。

《新靑年》第四卷第三號, 刊登了一篇署名王敬軒的讀者來信, 對"文學革命"不客氣地表示了不以為然的意見。同一期也刊出了《新青年》同仁劉半農的《答王敬軒書》。劉半農的答書, 一開始就說:"記者等自從提倡新文學以來, 頗以不能聽見反抗的言論為憾, 現在居然與你老先生'出馬', 這也是極應歡迎, 極應感謝的。"

不過這第一段"歡迎"、"感謝"之後, 劉半農接著對王敬軒發動了猛烈的攻擊, 道理上的討論少, 將人家視為舊勢力腐敗代表, 而施加冷嘲熱諷的人身批評多, 口氣刻薄、用詞毒辣。



隨後幾期雜誌中, 多人對劉半農"答書"的風格,…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anuary 18, 2020 at 5:16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記者(下)

熟知美國法學或新聞學的人, 都知道像韓德森這樣的記者, 像第多斯這樣的案子汗牛充棟。這不是電影、不是戲, 是記者的真實人生。

我們社會近乎瘋狂地沈迷於對犯罪新聞的報道與消費, 所謂"社會新聞"更被視為是收視率的保證、激動人心的秘訣, 可是那種"社會新聞"有一點點超越一般人視聽範圍之外的東西嗎?我們有從這些多到淹死人的"社會新聞"里得到可以引發"正義效應"的事實與真相嗎?

我們那些迷信"社會新聞"的"長官"們, 顯然不了解、顯然忽略了, 真正能激動人心的新聞, 不是血腥色情的新聞, 而是穿破了掩飾、透視了假面的真正"內幕"。我們的新聞習慣里, 長期濫用了"內幕"這兩個字。我們媒體上充斥許多號稱"內幕"的東西, 其實都是皮毛的"外幕", 真正的"內幕", 必須是真實的, 必須是和一般人以為、預期的不同,…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anuary 11, 2020 at 6:09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記者(中)

威權體制的崩潰, 新聞媒體與新聞記者, 卻陰錯陽差地沒有隨之喪失他們的力量。新聞記錄了威權被挑戰被拆解的過程, 並且進而調整了自己的位置, 站到了打倒威權呼聲的這一面來。

然而也正因為變化來得太快, 新聞媒體調整了位置, 卻顯然來不及改變性格。於是產生了這十年來, 新聞媒體與新聞記者權力角色上的高度曖昧性, 他們依然在社會上保持著相當高的權力地位, 依然是社會上能見度最高的一群人, 可是他們憑什麽據有如此權力地位的理由, 卻遲遲沒有厘清, 他們應該使用這份權力來做什麽的終極目的倫理, 更是遲遲沒有建立。

當面對壓力面對困難時, 記者們和一般人有一樣的弱點、一樣的恐懼, 其實就還原成為了一般人, 然而我們真的要問:如果記者就是一般人, 那憑什麽我們要給他們多於一般人的權力呢?在民主社會, 在大家應該平等的架構下, 記者得到的多出來的權力,…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anuary 11, 2020 at 6:09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記者(上)

有一個這樣的笑話, 不曉得你聽過沒有?

笑話里說一輛采訪車因為紅燈右轉, 一轉過來就被埋伏在路邊的警察攔下來了。車窗降下, 記者探出頭, 作好帶點客氣又帶點傲慢再加點著急的表情對警察說:"對不起, 我們急著去采訪新聞。"警察也用帶點客氣帶點傲慢再加點促狹的表情回答說說:"沒問題, 沒問題, 我罰單會寫快一點。"

這為什麽會是個笑話?因為故事里的記者本來以為只要亮出記者招牌, 只要祭出采訪的大帽子, 這張小小的罰單就可以免了。這是我們的記者長期以來習慣享受的特權。

讓我們承認一件重要的前提, 記者是特權分子, 就像笑話里的另一方——警察一樣的。而且不只是在臺灣記者擁有許多別人沒有的特權, 其實幾乎是所有的社會,…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anuary 11, 2020 at 6:09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獨家新聞(下)

說這段話的,是美國廣播網的政治組組長哈爾普林(Mark Halperin)。他很了解什麽是今天的獨家新聞,也更明白今天獨家新聞碰到的問題。哈爾普林是個“信息狂”,每天夜以繼日整理消化美國政治訊息,他負責編寫的“每日筆記”,是新聞同業及政治領袖每天必讀的材料,追讀“每日筆記”,才不至於在政治消息上落伍。可是就連哈爾普林都跑不出獨家新聞了,因為今天的新聞業者失去了“水門案”當年的那種職業原則與職業自尊。

那年頭看到伍華德和伯恩斯坦的獨家突破,同行們想的是如何加緊努力,搶在他們前面揭破“水門案”內幕,如果無法最早最深入報道這條關鍵新聞,那就是輸了,只能認輸。今天的新聞工作者不會認輸,他們有各種招數讓自己不輸。…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anuary 10, 2020 at 3:30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獨家新聞(上)

兩位《華盛頓郵報》地方版的年輕記者,加上一位神秘的消息來源“深喉嚨”,結果掀開了“水門案”,最終逼使那個時代全世界最有權力的人——美國總統尼克松不得不倉皇辭職下臺。這是政治史上的關鍵事件,更是新聞史上的經典。“水門事件”示範了新聞記者作為“無冕之王”的巨大力量,以及“第四權”可以對其他三權發揮監督作用的極致。還有,示範了新聞記者的勇氣、風骨與專業倫理。不只是最後將總統掀下臺的結果長期讓人津津樂道,在過程中記者的作為與選擇,也反復被拿出來討論。

雖然擁有“深喉嚨”這樣的超級網民,伍華德(Bob Woodward)跑新聞可一點都不輕鬆。“深喉嚨”從來不主動提供消息、數據給伍華德。而是當伍華德和他的夥伴卡爾·伯恩斯坦(Carl…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anuary 8, 2020 at 8:06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媒體(下)

根據里根身邊幕僚、官員的回憶記錄,我們了解:那表定的十五分鐘,正是操作重點。十五分鐘,一來讓人家覺得兩大巨頭本來就不會有太多話好降低人家的預期;二來為了制造後來實際會談長度的戲劇性倍數效果。里根早就打定主意、做好計劃,即運用其口才,想盡辦法拖長時間。看來戈爾巴喬夫也有心理準備,半推半就配合演出,兩個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真正的任務,就是在會談中言不及義,悠閑地耗掉別人以為意義重大的一個多小時。

一旦拖成了一個多小時,也就自然意義重大了。里根幕僚們早算到媒體會以平常里根的作息習慣為比對基礎,一定會對十五分鐘拉長為一個多小時,大做文章。媒體大做文章,媒體自己產生的多種猜測,就為原本空洞的會談填充內容了。…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anuary 3, 2020 at 9:45a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媒體(上)

1985年11月19日,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和當時的蘇聯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在日內瓦附近進行了一場歷史性的高峰會談。那是冷戰時期,戈爾巴喬夫才上臺不久,還沒有大張旗鼓進行黨內改革,而且離柏林圍墻倒塌還有四年的時間。兩強首領會議,何其難得、何其重要!

這種高峰會談一定要先經過許多幕僚作業準備。然後兩人有公開的交談,最後才進行閉門會議。原來排定讓兩人在沒有任何媒體,也沒有其他官員、助理在場,真正單獨談話的時間是十五分鐘。兩人進去了,會議室門關了,十五分鐘過去了,三十分鐘過去了,一個小時過去了,一直到一個多小時後,門才又再度打開。

里根和戈爾巴喬夫走出來,記者蜂擁而上,當然問他們花那麽久時間到底講了什麽,戈爾巴喬夫還來不及回答,里根搶先說了:"時差問題。"…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December 30, 2019 at 9:25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公共議題

當我分析、批評在臺灣的都市環境中,因為摩托車太多、太方便,以致捷運系統的利用率偏低時,有人就理所當然反應:“楊照一定是開車的,所以就打壓摩托車族。”當我反對以民意來決定要不要廢除死刑時,也就會有人到我的部落格留言說:“哪一天當你是受害人時,看你會怎樣說?”

唉,臺灣這個社會一個根本的“理盲”,就反映在這樣的意見里。他們不相信、不接受有而且應該有不受個人自我利益影響的公共意見,堅持假設:一個人的主張,一定是對應於自我利益的。思考、討論公共議題時,如果只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反對所有會傷害自我利益的意見,而且把別人的意見都看做是自私自利的反映,老實說,公共議題就失去了公共性,理性討論、厘清是非的公共領域也就消失了。…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December 19, 2019 at 7:27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法的行為

“我首先研究人:我相信,在無限參差駁雜的法律和風俗中,人不是單純地跟著幻想走的。”

“我建立了一些原則。我看見了:個別的情況是服從這些原則的,仿佛是由原則引申而出的,所有各國歷史都不過是由這些原則而來的結果;每一個個別的法律都和另一個法律聯系著,或是依賴於一個更具有一般性的法律。……有許多真理是只有在看到它們和其他真理之間的聯系才能被覺察出來的。我們愈思考到細節,便會愈感覺到這些原則的確實性。”

這是孟德斯鳩名著《論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Laws,嚴復譯為《法意》)序言中一段關於著作旨意的陳述。…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November 24, 2019 at 11:12a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開發

前任教宗約翰·保羅二世,外表看起來如此莊嚴,其實內在是個富幽默感的人。主持戶外大型彌撒時,群眾熱烈鼓掌叫好,打斷了他的話,等鬧聲終於歇止,教宗說:“我還蠻喜歡你們的掌聲,讓我可以休息喘口氣。”要離開現場時,天空下起雨來,教宗說:“我幾乎忍不住要說,這真是個好地方,看到教宗要走了,天空都會流淚難過。但,不對,這種解釋是爛神學。好的神學解釋應該是,雨是上帝仁慈與關切的象征。”

這兩項幽默言語,都是保羅二世訪問古巴時說的。說這兩句幽默言詞時,古巴革命領袖卡斯特羅都在教宗身邊。

那是1998年1月的事。經過長久努力,卡斯特羅終於邀到教宗訪問古巴。蘇聯解體、中國改革開放後,古巴是極少數極少數仍然堅持共產黨革命專政與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國家,還因為這樣,遭到美國長期禁運經濟抵制。…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November 15, 2019 at 10:26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懷疑

以色列作家奧茲(Amos Oz)小時候曾經是一個堅定的國家主義者。他的家從東歐搬到巴勒斯坦,在那里親歷了以色列建國的過程。

英國對於中東地區的控制,在兩次世界大戰間,就已大幅削弱。奧茲和當時其他以色列少年一樣,瘋狂崇拜激進的猶太復國主義,他們訴諸暗殺行為來傳遞最強烈的訊息。

在1944年耶路撒冷大衛王飯店,由後來當過以色列總理的貝京(Menahem Begin)領導的組織,一口氣炸死了超過八十個人,其中有他們痛恨的美國人,此外卻也有無辜的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另外在開羅,英國戰爭部部長被暗殺身亡。英國判以色列復國運動的恐怖分子絞刑,貝京他們就抓了英國軍官把他們吊死,以為報復。…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November 9, 2019 at 7:11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因勢利導

2004年,英國政府宣布將要采購至少三億劑的新霍亂疫苗,這些疫苗將以低價轉售或捐贈給仍然飽受霍亂流行之苦的第三世界國家。三億劑疫苗,這顯然是很大一筆生意,英國政府打算向哪一家藥廠采購?這家藥廠的股價一定馬上就在市場上飆漲了。

答案是:不知道。英國政府根本不知道要買哪一家藥廠的疫苗,他們只是將新疫苗的規格、功能列舉出來,等待哪一家藥廠可以研發生產出符合條件的疫苗,再編列預算購買。

換句話說,這是一樁特殊、少見的政府承諾采購案。要采購的對象尚未在市場出現,而且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會出現,英國政府就大手筆地事先約定要下三億劑的訂單。英國政府真正的用意,就是要借這張金額龐大的訂單作為誘餌,催促新型霍亂疫苗趕快出現,來幫助亞洲、非洲部分發展中國家。…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November 4, 2019 at 11:10a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大片

李安拍過的電影裏,有一部到目前仍然擁有特殊的票房紀錄。猜猜看,是哪一部?又是什麽樣的紀錄?

不是《臥虎藏龍》,不是《理性與感性》,是《綠巨人浩克》,這部電影上映第二周周末票房比第一周周末慘跌了70%,創下了紀錄。

不必也不能因為電影是李安拍的,就不講清楚這項紀錄的意義——意味著電影口碑很糟很糟,剛上映時被強力宣傳打到買票進場的觀眾,看過之後都大失所望,大家惡評不斷,所以下個周末就沒什麽人再要去買票看的《綠巨人浩克》了。

這紀錄還真尷尬。不過讓李安可以稍微得到點安慰的是,一般所謂的“票房大片”,首映周末票房到第二個周末,也會平均滑落五成左右,換句話說,《綠巨人浩克》雖然是最糟的,但其實沒有糟到那麽糟。…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October 31, 2019 at 1:07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名嘴

兩年前,我帶著女兒去參加一項鋼琴比賽,比賽完了在等成績公布時,突然有一個參賽者的家長,沖著我說:“啊,你是那個名嘴對不對?名嘴你好!”我不自覺地低沈了臉,很不高興地搖頭回應:“我不是,我不是什麽‘名嘴’。”

就在那里,就在那一刻,我心里有一個再強烈不過的感覺:無論如何,我絕對不要被人家視為、稱為“名嘴”。被用“名嘴”稱呼,讓我極度地不舒服,更重要的是,我看看身邊的女兒,她慢慢長大了,等她更懂事,她一定也不會要自己的爸爸是個“名嘴”。

“名嘴”不是個尊稱,甚至不是個正式的工作職業。倒不是說別人講起“名嘴”往往語帶嘲諷意味,也不是一些會被叫成“名嘴”的人有多壞,我真正最在意的是“名嘴”這個稱呼的來源,那背後有著徹底違背我的信念的東西。…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October 31, 2019 at 12:58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逃避

龍應臺寫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明白定位那是一本"向失敗者致敬"的書。一百多萬1949年從中國大陸撤退到臺灣來的人,當然是不折不扣的"失敗者",如果不是在內戰中失敗,被中共打得潰不成軍,他們是壓根不會想要到臺灣來的。

不只他們是"失敗者",那一年原本就住在臺灣的六百萬人,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意義的"失敗者"?這些人別無選擇地接受了日本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別無選擇地隨日本加入戰爭,在1945年又隨日本成為"戰敗國"的一部分。雖然後來從"戰敗國"中脫離出來,可是他們依然別無選擇地被牽連進國共內戰,再度成為"戰敗者",成為和戰敗的國民黨政權站在一起的集體失敗者。…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October 31, 2019 at 12:50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先知

什麽是先知?

從字面意思看,先知是"先知道的人",也就是先知道了未來將會發生什麽事的人。先知一定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光是宣稱自己能夠預知未來,不能讓一個人就變成先知。

要成為先知,還有至少兩項必要條件。第一是別人得相信你所預示的未來是真的;第二是你所預示的未來必須與常識認識的不同,最好是相反。這樣說吧,路上看到一個乞丐,旁邊帶著衣衫襤褸、鼻涕滿面的小孩,如果你鐵口直斷說:"這小孩,將來命運坎坷,無法擺脫貧困。"聽到你這樣說的人,大多點頭表示同意,但他們絕對不會佩服你,稱許你做"先知"。…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October 31, 2019 at 12:48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影響

1965年,當哈羅德·布魯姆還不是名滿天下的學者,更不是重要暢銷書如《西方正典》、《莎士比亞》的作者,只是一個在大學里教書的年輕教授時,他經歷過嚴重的憂郁低潮。

他所受的訓練,文學與文學批評,指示了他一條自我治療的途徑,他每天從早到晚埋首在愛默生和弗洛伊德的作品里。他甚至在研究所開了一門關於弗洛伊德的討論課。

經過了兩年和憂郁低潮的奮鬥,在1967年的一個夏日,布魯姆在恐怖的惡夢里,看見了一隻張開巨翼的怪物。那怪物絕不屬於這個世界,像是從《聖經》里或布萊克的詩里飛出來的般。惡夢中驚醒,布魯姆發現自我重新拾回了寫作的衝動與能力,他看見在西方詩學詩史上,盤踞著夢中的那隻巨翼怪獸,他要將那怪獸捕捉、記錄下來。…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May 20, 2019 at 7:49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責罵

想象一下:今天有一個小孩在學校里考試,考得了極為優異的成績,老師和家長都忍不住稱贊他,受到了這些稱贊之後,他下次考試的成績會如何?

相對地,有一個小孩考試考得奇爛無比,爛到家長老師看到那分數就忍不住抓狂,把他臭罵一頓,甚至施以處罰。那麽,他下次考試成績又會如何?

在日常經驗中,前一個小孩下次考試退步的可能性,超過再進步。而且就算再進步,也不太可能到達讓家長、老師那麽高興的程度。相對地,後一個小孩下次考試八成會進步,就算退步,也不會再退到讓老師、家長跳腳了。

從這兩個小孩第二次考試成績變化來看,我們會得到什麽結論?喔,原來稱贊獎勵的效果,沒有指責處罰來得好。有罵有打就會進步,又疼又捧反而讓小孩停滯不前。…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May 16, 2019 at 8:39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