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20)

莊士弘·Rhizome 塊莖(下)

l  對後殖民的啟發:

 

在後殖民研究中,廖炳惠指出:「利用這種觀念,許多文化研究者與殖民主義者發現,權力並非二元對立,有主奴之分,或從從核心垂降的,而是多點散播,吸收內化和拒抗,用新的形式來發展的交織糾纏的網狀結構 [. . .]。因此不斷流動卻又多點散開的狀況,可以產生來自於各地的發展,去挑戰一神論或某種殖民者、有錢有勢者想發展的神話。[. . .] 所謂的正典、標準,乃至於直線的權威,都被質疑。」(222-23)



l  對於教育學的啟發:…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rch 14, 2019 at 12:03pm — No Comments

欣賞德勒茲的“生成論”(1)

本文作者:霍森布魯斯老爺

珍藏自:豆瓣…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February 5, 2019 at 9:00pm — No Comments

欣賞德勒茲的“生成論”(2)

二、“生成動物”與卡夫卡 



德勒茲和加塔利曾合撰文學研究專著《卡夫卡:走向少數族文學》。他們認為,卡夫卡的作品是迥異於西方思想樹狀傳統模式的“塊莖或洞穴”,是非中心、迂回曲折的生長的蟹狀草,具有平原上鼠穴或獸徑式的複雜多變的逃逸線。卡夫卡作為“少數族文學”的喜劇性代表作家,表現出一種全新的文學與文化模式。 

在德勒茲和加塔利看來,生成觀念在文學領域集中表現在“少數族文學”和“生成動物”(becoming…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February 5, 2019 at 9:31pm — No Comments

黃月琴·像征資源“褶皺”與“遊牧”的新聞專業主義:一種德勒茲主義的進路(2)

一、德勒茲的思想、概念及分析路徑

德勒茲(Gilles Deleuze,1925-1995)是當代最著名的後結構主義哲學家之一, 其影響力與福柯、德里達並駕齊驅。德勒茲的著作《差異與重復》、《褶子——萊布尼茨與巴羅克風格》,以及與瓜塔里(Felix Guattari)合寫的《反俄狄浦斯》、《千高原》等是後結構主義哲學經典著作,在政治、經濟、管理、美學、建築、藝術、心理學等各個…

Continue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December 25, 2019 at 1:12pm — No Comments

[研究方法]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之啟示

教育是不斷的進入生活的新奇、新鮮和驚奇/超越的旅程,發現了生命的活力和存有的更多和超越。被給予的,被期待的,已知的不斷地超越,不斷的打開新方式、新知識、新關係和新覺醒的可能性,創造求知、生活和存有的新方式。

三種研究方法論



1. 科學: 著重技術、實用、 控制(愛墾註:實證主義)

2. 批判理論: 著重解放實踐

3. 詩性智慧: 著重美學、道德、形上學的課程論述…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January 28, 2023 at 12:00am — No Comments

感性 总目录

情动转折…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September 19, 2024 at 12:49pm — No Comments

德勒茲與褶子(5)

安靖教授:“褶子”的海德格爾起源與德勒茲的形而上學批判

關於德勒茲與海德格爾這兩位二十世紀重要哲學家的關係,Leonard Lawlor在他的Thinking through French Philosophy中做出了如下富有激發性的評論:“與人們的預期不同,德勒茲在《差異與重復》中提到的第一位哲學家並非柏格森、尼采或斯賓諾莎,而是海德格爾。德勒茲所說的‘海德格爾的存在論洞見’——亦即差異必須在不經過任何同一中介的條件下使不同之物相互發生關係——的確全面指引著德勒茲在《差異與重復》中的思考。



因此,我認為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差異與重復》就是德勒茲的《存在與時間》。我甚至認為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德勒茲的《差異與重復》在1968年的出版和《存在與時間》在1927年的出版同樣重要。”在《差異與重復》中,德勒茲是在“關於海德格爾的差異哲學的註釋(Note surla…

Continue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4, 2020 at 7:54pm — No Comments

德勒茲與褶子(1)

如何理解德勒茲?什麽是德勒茲?

 

德勒茲作為撰寫過文學、電影、音樂和繪畫等眾多藝術領域評論的後現代哲學家,其理論和概念的影響都遠遠超出了哲學領域。“褶子”作為德勒茲重點闡述的概念之一,與他的“根莖”、“差異”、“運動-生成”、“欲望”等詞匯一起構成了其激情的生命哲學。而由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主辦、汪民安教授主編的當代藝術評論期刊《褶子》正是受到了這個概念的啟發,將目光聚焦在當代優秀的國際藝術評論以及哲學家撰寫的思考藝術的經典文本,期望對國內藝術評論和藝術創作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

Continue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4, 2020 at 7:47pm — No Comments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9)

由此觀之,詩性智慧的課程典範為課程研究,提供了非常深遠而且有價值的視野和角度,尤其是開創了後現代課程研究的方法和理論。如 Webber 和 Reynolds(2004)借用 Deleuze游牧的想法說,靈性或詩性智慧的思考打開了有建設性的逃逸路線。

Deleuze 認為,理論建構要來自於非居住的空間,才能說沒有說過的話,游牧者發現知識和感情是非結構的,模糊的、共同地方的,游牧不佔主體的地方,只是暫時性的拜訪,以獲得豐富理解的洞見。



游牧研究強調重新定位(dis/position),尋找逃逸路線…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9, 2023 at 1:30am — No Comments

曾浩年·德勒兹: 困在別人的夢中,你就完了(2)

承諾時,我無法真心相信它,事實上是,僅僅的單純地去說服自己「我是相信的! 就已經是對信仰的最大出賣,因為就是這個嘗試的存在,就已經使人無法和信仰真正同一。用另一種方式說,這是一種對他者(我的一切都是假的,都是為他的终極信心,通過這個絕對的保証人保証意義的確定)。



用德勒兹的說法,可能就是「我們的的確確是在他人的夢中! 」但對信仰的真實同一,只有回到一種愚蠢的去理性化/去反思,存在才有可能,這表示,退回到一種低等動物式的存在。復活的擔保人只是“復活的”,即是說,他大可以再死一次。

 …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uly 8, 2020 at 9:30pm — No Comments

德勒茲與褶子(3)

音符動態簡約分割線

 

邁克爾·達頓教授 

德勒茲的“根莖”和“強度”與中國的關係 

從三個出自《千高原》的詞展開—— 



(1)莠草…

Continue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4, 2020 at 7:51pm — No Comments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10)

詩性智慧的課程研究也需找尋這樣的逃逸路線,如 Morris(2004)就從不同的「鍵」或不同的逃逸路線來探討課程,她認為,詩性智慧的課程和教學不是浮於雲端的,而是存在於沒有地方的地方,存在於自我消融的地方。因此她不斷的重新思考或探討參照架構,或不依據參照架構 ,覺醒自己沒有做什麼(undone),沒有自己的家(home),將自己重新定位(dis/position),重新找自己在課程研究上的位置,脫離自己是神學文本或自傳文本的課程理論者,這種自我的矛盾讓她感覺到回到神學的或自傳的思考的家,但不受神學的或自傳的思考的限制。「在徘徊流連中,將自己重新定位為神秘-自傳-神學的課程研究者」…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9, 2023 at 8:00pm — No Comments

曾浩年·德勒兹: 困在別人的夢中,你就完了(1)

難道德勒兹的宣稱不只是對某些個別的個人,而是對我們這個時代全部人說的嗎? 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不就正正是「別人的夢」? 數之不盡的廣告和教育言論教導我們應該慾望什麼,走什麼的路,什麼是有意義的事——我應該是什麼………………結果人心靈中的空虛,因為這些外來的填補反而被無限地放大——我們什麼都知道了 ( 我是些什麼 ),所以我們什麼都不知道 ( 但為什麼我就是這些?  )。



我們的慾望就是慾望別人所慾望 ( 他期望我做什麼………… ),慾望別人的慾望 (他想要這,所以這是值得慾望的…… ),但面對這個他者卻真正地一無所知? 「你叫我做的我都明白……但你真正地想我是什麼? 」難道問題不是我們聽得太少,而是「你說得越多,我越不知道你真正想要些什麼! 」?







這個充滿確定性的時代 (…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uly 8, 2020 at 3:00pm — No Comments

吳冠軍:思想研究的一種德勒茲主義進路(5)

哲人就是“遊牧者”,不斷越出舊的空間,從一個地方跑到另一個地方,創造新的空間。當時間——即,同線性的“歷史”完全相反的純粹的時間或者說哲學的時間——把空間疊置和螺旋化時,它實質上也正是一種“去領土化”。換言之,“地理—哲學”不僅關註地表間的橫向遊牧(譬如“西方”的概念),而且也關註地層間的縱向遊牧(譬如“古代”的概念)。各種概念,就在“去領土化”的遊牧中不斷地“形成”——形成差異、形成全新。而哲人,不單在空間裏遊牧,也在時間裏遊牧,展開沒有邊界的創造,不斷地開創出全新。

 

三、比“哈耶克”更真實的哈耶克

 …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5, 2020 at 9:43pm — No Comments

曾浩年·德勒兹: 困在別人的夢中,你就完了(4)

真正的恐怖,是「我根本不知道這到底是誰的夢! 」或是說——「我根本不知道這是不是個夢! 」假如,那個難以忍受的生活就是你最真實的全部,又如何? 事實上世界的荒謬就是世界的已有全部,沒有深遠的背後真相,也沒有更大的善……你的痛苦不是為你是否夠格進入天國的考驗,也不是歷史必然的邪惡,甚至不是社會為住所謂整體的和諧和更大的公共福祉而有的必然錯誤,例如那些說為著社會的整體和諧,必然有不公平的現象產生之類……總而言之,就是說如果你的痛苦根本毫無意義,那會如何? 如果真正的出路如果不是要去找出意義 ( 一種齊澤克稱之為“詮釋學誘惑”的行動,總是想找出事件或災難背後的深層意義,把之統合為一個完整的圖像 ),而是要真正地玩完,是要堅持世界的荒謬,世界的不完整,自己根本沒有位置,那會如何? …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uly 8, 2020 at 9:30pm — No Comments

欣賞德勒茲的“生成論”(3)

三、生成女性 (becoming-woman)



德勒茲的思想對女性主義理論一直具有強勁的影響。德勒茲和加塔利把生成女性置於一個特殊的位置,甚至認為一切生成皆始於生成女性。之所以不提出“生成男性” (becoming-man)的問題,是因為男性本質上是多數族的,是歷史文化的主體,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德勒茲從抨擊男性——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多元論出發,認為這種多元文化主義是限定性的,因為雖然表面上這種觀念常常設想我們應當允許不同文化的差異,但是在深層次上,卻預設了某種標準:大家都是男性大家庭的成員,遵循的是西方文化的基準。其他文化惟一需要的是認同於“我們”(註: Claire Colebrook,Gilles…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February 5, 2019 at 9:33pm — No Comments

德勒茲與褶子(7)

慕唯仁教授·對抗黑格爾:章太炎與德勒茲



晚清與黑格爾

 …

Continue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4, 2020 at 7:59pm — No Comments

黃月琴·像征資源“褶皺”與“遊牧”的新聞專業主義:一種德勒茲主義的進路(9)

遊牧空間是開放的、創造性的空間。普利策獎作為新聞專業主義的遊牧空間,

所呈現的功能是復雜的,既是新聞專業主義的想像空間、一個業務技能的學習空間、一個共同體整合空間和身份政治的反思空間,又是一個鏈接社會議題、表達社會抗爭的話語空間。它體現了德勒茲的塊莖思想:異質性、開放性、裂變性以及反譜系性,通過植入其它維度,以模擬、合成、續寫、改寫、拼貼、連綴、戲仿等方式完成新聞專業主義的地方性編碼。正是通過這樣的逃逸、共融和地方性編碼,新聞專業主義成為一個“跨文化旅行”的概念。

 

五、結論與討論…

Continue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September 4, 2020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刘永谋·斯蒂格勒的“技-艺”反思:技术如何解决“艺术危机”?4

进一步而言,“艺术危机”是整个西方社会迷失方向的集中体现。在斯蒂格勒看来,技术是不确定的。新技术发展速度太快,社会抵制增加,历史主义盛行,此即斯蒂格勒所谓的“迷失方向”,有时又被称为“中断”。在迷失方向的社会中,审美体验被调节而齐一化,消费主义剥夺了审美能力,因为审美被简化为计算,行动被还原为消费,欲望倒退为驱动力——其最终的结果是人们行动困难。

二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进入加尔布雷斯所谓的“富裕社会”。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陷入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满足的消费主义中,成为丧失批判精神和创造性的“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语)。从艺术异化的角度来看,斯蒂格勒承自法国技术哲学家前辈的诸多相关思想,如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和德勒兹的欲望机器理论等,都在控诉消费主义社会对人的奴役,他将这些理论融会贯通,自成一派。…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March 22, 2024 at 5:30am — No Comments

徐明瀚·斯蒂格勒:朝向感知学的共工与会通 中

就在原本是理工背景的许煜在伦敦大学金匠学院(Goldsmiths)修读哲学博士时,斯蒂格勒也在该校客座,《论数码物的存在》便是许煜经过斯蒂格勒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2017年,许煜的第二本英文专着《论中国的技术问题:宇宙技术初论》出版,强调技术的多样性并非仅显示于欧美中心,在亚马逊、印度、中国都有,所以他写的中国技术问题也只是「其中一种」。许煜对于技术问题的思想方式,在他于台湾此行多次的演讲中皆提出一种「退一步」的态度,例如海德格对于现代技术的追问便是回到古希腊对于技术的定义(这也是第一天北艺大科艺所王俊杰所分享的阅读经验),但许煜说:「回去(going back),不意味着成为希腊人。」如同他回到中国古典思想中,思考道与器的关系,是为了对当代的技术现实与技术倾向作出批评的准备。斯蒂格勒在11月5日周二北艺大的演讲问答也说:「去寻求希腊的思想资源,是希望去指出存有…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rch 31,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