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676)

講座紀錄:一座城市,多重觀看(2)

思農的《其境/他方》就是另一個狀態,我剛剛說觀眾會拿著一個塑膠袋,但這個塑膠袋從頭到尾都沒有用到,那為什麼呢?我以為這可能是什麼,因為劇情是你是一個偵探,你接受到不同的任務,他會給你一張紙和地圖,你經由地圖到不同的點,我一直以為過程中我會用到那些物件,可是後來不是,我才知道那個塑膠袋是遊民會帶的東西,平常他們就會帶筆、打火機和三合一咖啡,三合一咖啡讓我有點覺得遊民真的是很高檔,就是還可以喝咖啡。我覺得我在《其境/他方》的觀賞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迷路,因為他給你一個地圖,然後這個地圖其實是一張照片,他告訴你在什麼位置,那個照片是某一處的轉角,你如果找不到那個照片,就找不到那個電話亭,那時候心裡就會覺得說,為什麼那麼難找。…

Continue

Added by La Via della Seta on June 19, 2018 at 11:13pm — No Comments

講座紀錄:一座城市,多重觀看(1)

TT不和諧開講2017.第六講:一座城市,多重觀看

與談:



温思妮(洄遊式創作集負責人、《遙感城市》台北版導演助理)


張吉米(梗劇場負責人)

郭亮廷(自由撰稿人及譯者、中正大學兼任講師)

主持:吳思鋒(表演藝術評論台駐站評論人)…

Continue

Added by La Via della Seta on June 19, 2018 at 11:11pm — No Comments

郭秋雯·韓國文創產業的政策與發展(4)

地方產業環境惡劣、競爭力低落:



所謂文創產業,除了產業外,文化特色亦是重要的一環,而各個地方的文化特色正是產業可以活用的題材。然,目前文創業者有84%集中在首都首爾,銷售額的90%以上也在首爾,從事文創的人員亦有86%集中在首爾,過度集中首爾,影響了地方的文創業發展,導致地…

Continue

Added by La Via della Seta on June 19, 2018 at 10:31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政治信念

1800年,剛成立不久的美利堅合眾國要改選總統。那時候的選舉辦法還很簡陋,也就是還有很多漏洞。例如,那時候還沒有總統、副總統搭檔競選的明確辦法,而是由得到最多選舉人團票的候選人當選總統,得次高票的就是副總統。

那年,原本執政的聯邦黨嚴重分裂,黨內跟國父華盛頓關系最密切的漢密爾頓,發表了一本五十四頁的小冊子,從頭到尾只講了一件事——攻擊當時的總統亞當斯有多糟。漢密爾頓的攻擊,再加上亞當斯自己的惰怠(擔任總統期間,他甚至很少去首都,一直留在家鄉麻州),讓亞當斯和聯邦黨在選舉中一敗塗地。亞當斯的得票甚至掉到第三名,最高票的前兩名,都是對手共和黨的。

共和黨原本規劃傑斐遜競選總統,希望另一個候選人布爾爭取副總統位子。沒想到,選舉人團票開出來,傑斐遜竟然跟布爾同票!…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une 19, 2018 at 9:56pm — No Comments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官僚機器

二次大戰期間,匈牙利全國各城市市長開了一個聯合會議,會議主題是"如何有效避免猶太人汙染?"會議開完,做出許多決議,其中一項是詳細規定猶太人只有在白天當中特定的幾個小時,才能使用公共浴池。

看到這樣的會議記錄,我們立刻能理解:這是德國納粹占領東歐,加強對於猶太人迫害的行動一環。匈牙利的巿長們,是在執行占領者的命令。

然而如果將這份紀錄放回納粹反猶過程背景裏,進一步對照另一份資料,我們會驚訝發現其不同的意義。…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une 19, 2018 at 9:55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聳立在莊稼地上的現代樓閣(6)

1955年,建築界對“梁思成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唯美主義的復古建築思想”開展了批判。(《中國建築史·後記》)

吳晗是一位“與時俱進”的領導兼歷史學家。

10年後,我們還會看到,另一位不懂歷史但懂得觀察政治風雲的“文學評論家”姚文元,瞄準吳晗的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一箭中的。吳晗副市長還是被急駛的“時代列車”拋了下來,而且這一摔,就再也沒有起來。

東西長安街上的兩座牌樓似乎是幸運的,1954年被拆除後,周恩來指示遷建於陶然亭公園。“文革”中有人報告江青,聽說是周恩來指示重建,便下令以“破四舊”名義又一次徹底拆毀,這次可是片石無存。…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une 19, 2018 at 6:02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聳立在莊稼地上的現代樓閣(5)

長安街拓寬工程中,連同雙塔一同需要拆除的,還有東西長安街上的牌樓,以及前門大街和正陽門橋牌樓等等古建築。

牌樓即牌坊,始源於中國古代城市的里坊制度。據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中考證,“牌坊為明清兩代特有之裝飾建築,蓋自漢代之闕、六朝之標、唐宋之烏頭門欞星門演變形成者也。”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牌樓成了建在大街轉角、交叉口、丁字街口的標誌,也增添了城市街道的美感。其中有些規模宏制的牌樓,實際上是中國古代的“凱旋門”。——現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均建有牌樓,成了華人聚居地的標誌性建築。…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une 19, 2018 at 6:02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聳立在莊稼地上的現代樓閣(4)

2006年早春,乍暖還寒。這次倒是外國人直接評選中國的“十大建築”了。

美國的《商業周刊》評出了“中國十大建築奇跡”。奇跡,首先在於奇,千奇百怪,已不是建築形式的初衷。這個“奇跡”,把法國人安德魯設計的國家大劇院(巨蛋)、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設計的北京奧運會主會場(鳥巢)、荷蘭建築師庫哈斯設計的新中央電視臺新大樓(褲子)、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12位亞洲建築師設計建造的長城下的公社、上海金融中心大廈、北京當代MOMA等,統統入選。對此,有的人相當興奮,有的人不以為然。

21世紀的北京乃至中國,正在成為某些外國設計師標新立異,甚至是“標新立怪”的試驗場,是喜還是憂?…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une 19, 2018 at 6:01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聳立在莊稼地上的現代樓閣(3)

中國戲劇文化有哪些組成,其千年不絕流動著的是什麼?

作為一種文化,中國戲劇、或者說戲曲有著完整概念和豐富的內涵。其萌芽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歌舞與宗教祭祀活動。表演歌舞的場地從來就是戲劇文化的組成部分。《詩經·陳風·宛丘》中有“坎擊其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有專家考證,“宛丘”即“碗丘”,中間低四周高的碗狀小山,當時人們已利用地形修建了歌舞表演的場地,演員手執羽毛在露天舞臺上進行長年不間斷的演出。——中國古代劇場與古希臘的劇場很相似。

考古發現,中國古代劇場也有多種形式,如高臺式的祭壇,從良渚文化、瑤山到內蒙古赤峰都有發現。…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une 19, 2018 at 6:00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聳立在莊稼地上的現代樓閣(2)

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前身,是建於清代的京師圖書館。20世紀初,在變法圖強和西學東漸的背景下,有識之士力奏清政府興辦圖書館和學堂,以承揚民族文化,吸收先進科學。1909年(清宣統元年)9月9日宣統皇帝禦批興建京師圖書館,四品翰林院編修繆荃孫為首任監督,館舍設在北京廣化寺。辛亥革命後,京師圖書館由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1916年京師圖書館按規定正式接受國內出版物呈繳本,標誌著她開始履行國家圖書館的部分職能。1928年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館舍遷至中南海居仁堂。1929年8月與北平北海圖書館合並,仍名國立北平圖書館。1931年文津街館舍落成(現為國家圖書館分館),成為當時國內規模最大、最先進的圖書館。

這幢被列為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文津閣北京建築,出自德國建築師之手。其實外國建築師也並非只能搞西式建築,他們的作品也可以“很中國”,圖書館內部的設施非常先進,完全達到了當時世界的一流水平。…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une 19, 2018 at 5:59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聳立在莊稼地上的現代樓閣(1)

幾十年過去了,事實表明了“黃委會”當年圈出的許多“淹沒區”始終無水,是不能舍棄的良田。於是,部分移民開始回流,近年來為了發展經濟,又有了不少新的舉措。

重建古代名樓,盛行各地。湖北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等等,規模宏大,都是鋼筋混凝土架構。歷代兵燹之患,古建築多毀於戰火,現代建築倒不怕火災。

蒲津渡是黃河古渡,維系著秦晉交通要道。渡口位於古蒲州城西門外。這里水勢較緩,地方除了船渡,還曾建有黃河上最古老的浮橋。…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une 19, 2018 at 5:59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4)

出潼關北城門便是風陵渡,黃河浩浩蕩蕩。

兩只破船斜斜地擱在空曠的河灘上。

再往西走不多遠,是黃河急轉彎處,滾滾黃水,在這里兼納渭河與洛河,形成了黃河上獨有的三河交匯的奇景,令人嘆為觀止。這位副書記稱這里是萬里黃河遊覽的最佳地點是有道理的。不到潼關,確實感受不到黃河的雄偉與壯麗。



落日如輪,腳下是火焰一般躍動的草灘。…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une 19, 2018 at 5:33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3)

姚雪垠自述寫作長篇歷史小說《李自城》時,曾經過周密的考證。他的小說開篇就是“潼關大戰”。他說,“小而險要的潼關城”,“沒有北門,只有東門、西門、南門和上南門”。我去潼關前,又翻了翻這部書。如果沒有北門,從風陵渡上岸後如何進城?到實地一看,出入太大——這不能不使我他“周密考證”真實性產生懷疑。

古潼關其實有九大關樓。形狀和朝向奇特的甕城、城門、箭樓,成了潼關古城的一大特色。

東門朝東北,東門外的大路從黃河邊和高崖下通過。西門向南,南門向東南,都是依據地勢獨特別設計的。潼關是有北門的,只是潼關的北門向西北,在北水關附近。我出了北門,便是看到了黃河最古老的渡口風陵渡。那里有一間小店,我和小店老板聊了一會。生意很清淡,渡口空曠無人。…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une 19, 2018 at 5:31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2)

圍繞古潼關的爭奪,大大小小發生過數百次戰爭,像安祿山與哥舒翰之戰、黃巢起義軍攻占潼關等。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也在潼關風陵渡隔黃河與日本侵略軍相持。

危墻聳青山,塞垣限大河,菇蒲零亂秋聲咽,人間興亡有幾度。

潼關內外,文物古跡遍地。…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une 19, 2018 at 5:00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1)

在很長一段時間時里,三門峽大壩是現代水利乃至新中國的標誌性工程。

這個工程的得失成敗不僅引起了長達幾十年的爭議,事關著千萬人的命運——至今,它仍然是個敏感而沈重的話題。有的說它保證了黃河中下遊平原的歲歲平安,有的說它造成了渭河與關中平原的災難。這是一個時代復雜而多解的命題。

能不能換一個視角?找出一個沒有異議的題目?…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une 19, 2018 at 5:00pm — No Comments

解振華·《後望書》為了前瞻的回顧

朱幼棣同志約我為他的新作寫序,我沒有多思索就答應了。因為我們認識已經多年,對他也是比較了解的。當年他是新華社采訪中央新聞和環境保護的記者。他勤於思考,工作認真負責,具有很強的新聞敏感性和社會責任感,曾經寫出不少有影響的報道。我們常常就一些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問題交換意見。後來他調到國務院研究室工作後,關心的領域擴大,研究問題深入,視野也更加廣闊。 

這本書中,相當的篇幅談到了水,水作為環境要求與生命之源,以其天然的聯系,與人類生活乃至文化形成了不解之緣。人類的繁衍、國家的興衰,都與水息息相關。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明史,就是認識自然不斷深化的過程,也是人與水和諧不斷探索的過程。 …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une 19, 2018 at 4:47pm — No Comments

鄭和在北京留下三處“遺跡

鄭和祖上是北京的“市長”

《明史·鄭和列傳》記述明成祖發動下西洋的動機說:“成祖疑惠帝(即生死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很多人奇怪,如此重要的使命,怎麽交由一個太監去實施?其實,鄭和是阿拉伯貴族出身,他是元朝咸陽王賽典赤的6世孫。史書說鄭和生得高大威猛、相貌威嚴,又有軍事經驗,是自幼在明成祖身邊長大的親信,所以鄭和堪稱是擔當出使重任的不可替代的人選。…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ne 19, 2018 at 1:01pm — 1 Comment

日本德川時代詩人良寬大愚(Ryokan1758-1831): 短歌5首

1

美好的輕風

明晰的月光,這樣

讓我們跳舞

跳個通宵達旦,

來給老年追憶

2

世上的生活…

Continue

Added by 摘星 on June 19, 2018 at 3:00am — No Comments

黃碧雲《後殖民誌》理智之年(序)

也沒有甚麼事情發生。我們只是不再見面。也想不起,最後一次甚麼時候見面,汽車的門關上,回頭看一看,我有沒有想:這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大概沒有的。

從憤怒的年紀開始。然後我們為了不同的原因,不再憤怒。

憤怒和甚麼主義,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後來的,女性主義,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一樣,不過一時一刻,主義是一種了解世界的方法,憤怒是一種嘗試理解世界而生的態度,都不是信仰。

「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他們一個一個的消失。在我的生活中消失,在他們既往的生活中消失。…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une 19, 2018 at 12:16am — No Comments

沈從文《心與物遊》鴨窠圍的夢

十七日上六點十分

五點半我又醒了,為噩夢嚇醒的。醒來聽聽各處,世界那麽靜。回味夢中一切,又想到許多別的問題。山雞叫了,真所謂百感交集。我已經不想再睡了。你這時說不定也快醒了!你若照你個人獨居的習慣,這時應當已經起了床的。…

Continue

Added by ART FOCUSED 藝術聚焦 on June 18, 2018 at 11:36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