妲姬 格格's Blog (295)

趙麗宏·揮手——懷念我的父親

趙麗宏(1951~),上海市崇明縣人,當代作家。著有《珊瑚》、《生命草》、《心畫》等。

深夜,似睡似醒,耳畔得得有聲,仿佛是一支手杖點地,由遠而近……父親,是你來了麼?驟然醒來,萬簌俱寂,什麼聲音也聽不見。打開臺燈,父親在溫暖的燈光中向我微笑。那是一張照片,是去年陪他去杭州時我為他拍的,他站在西湖邊上,花影和湖光襯托著他平和的微笑。照片上的父親,怎麼也看不出是一個八十多歲的人。沒有想到,這竟是我為他拍的最後一張照片!…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November 19, 2016 at 12:30pm — No Comments

梁曉聲·母親,我不識字的文學導師

梁曉聲(1949~),祖籍山東榮城,生於哈爾濱市,作家。著有《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間煙火》、《雪城》等短中篇小說集及長篇小說多部。

1949年9月22日,我出生在哈爾濱市安平街一個人家眾多的大院裏。我的家是一間半低矮的蘇聯房屋。鄰院是蘇聯僑民的教堂,經常舉行各種宗教儀式。我從小聽慣了教堂的鐘聲。

父親目不識丁。祖父也目不識丁。原籍山東省榮城縣溫泉寨村。上溯18代乃至28代38代,盡是文盲,盡是窮苦農民。

父親十幾歲時,被生活所逼迫,隨村人“闖關東”來到了哈爾濱。…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November 13, 2016 at 12:21pm — No Comments

趙麗宏·揮手——懷念我的父親

趙麗宏(1951~),上海市崇明縣人,當代作家。著有《珊瑚》、《生命草》、《心畫》等。

深夜,似睡似醒,耳畔得得有聲,仿佛是一支手杖點地,由遠而近……父親,是你來了麼?驟然醒來,萬簌俱寂,什麼聲音也聽不見。打開臺燈,父親在溫暖的燈光中向我微笑。那是一張照片,是去年陪他去杭州時我為他拍的,他站在西湖邊上,花影和湖光襯托著他平和的微笑。照片上的父親,怎麼也看不出是一個八十多歲的人。沒有想到,這竟是我為他拍的最後一張照片!…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November 7, 2016 at 6:19pm — No Comments

陸星兒·藏在相冊裏的命運

陸星兒(1951~),女,上海人,作家。著有《美的結構》、《啊!青鳥》、《灰樓裏的童話》等。…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November 1, 2016 at 8:24am — No Comments

吳泰昌·聽朱光潛先生閑談

吳泰昌(1937~),安徽人。著有《吳泰昌散文選》、《藝術軼話》、《文苑隨筆》、《文學情思》、《有星和無星的夜》等。

朱光潛先生八十四歲時曾說過:“我一直是寫通俗文章和讀者道家常談心來的。”讀過這位名教授數百萬言譯著的人,無不感到他的文章,即便是闡述艱深費解的美學問題和哲學問題,也都是以極其曉暢通俗的筆調在和讀者談心。接觸過他的人,也同樣感到,在生活中,他也十分喜愛和朋友、學生談心。他的這種親切隨和的談心,汩汩地流出了他露珠似的深邃的思想和為人為文的品格。可惜,他的這種閑談,其中許多並未形諸文字,真是一種稍縱即逝的閑談。…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October 29, 2016 at 2:10pm — No Comments

張賢亮·父子篇

張賢亮(1936~),生於南京,當代作家。著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習慣死亡》等。

家長會

兒子帶回通知來,學校要開家長會。兒子再三叮囑:每個家長都要去的!那神情一掃平時的幼稚,十分嚴肅而鄭重。在他那個世界,這個會無疑相當於聯合國大會,是一項大事。我說,好,我一定去。那麼你去不去呢?他說,老師光叫你們,我要在家做作業。看來,這還是一次“背靠背”的會呢。…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October 24, 2016 at 9:00pm — No Comments

舒乙·父子情

舒乙(1935~),北京人,滿族,作家、文學評論家。著有《老舍》、《散記老舍》、《文壇聚寶盆》、《我的風箏》等作品。

“慈母”這個詞講得通,對“慈父”這種詞我老覺著別扭,依我看,上一代中國男人不大能和這個詞掛上鉤,他們大都嚴厲有余而慈愛不足。我的父親,既不是典型意義上的慈父,也不是那種嚴厲得令孩子見而生畏的人,他是個新舊時代交替之際的人,所以他比較復雜,當然,也是個復雜的父親。…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October 21, 2016 at 9:13pm — No Comments

王蒙·華老師,你在哪兒?

王蒙(1934~),河北南皮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說集《王蒙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散文集《桔黃色的夢》、《訪蘇心潮》等。

在我快要滿七周歲的時候,升入當時的北平師範學校附屬小學二年級,那是1941年,日偽統治時期。

我至今還記得“北師附小”的校歌:

北師附小是樂園,

漢清百歲傳,

……

向前,向前,

攜手同登最高巔。…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October 21, 2016 at 9:00am — No Comments

史鐵生·合歡樹

史鐵生(1951~),河北涿縣人,作家。著有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散文集《自言自語》、《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等。

十歲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賽中得了第一。母親那時候還年輕,急著跟我說她自己,說她小時候的作文做得還要好,老師甚至不相信那麼好的文章會是她寫的。“老師找到家來問,是不是家裏的大人幫了忙。我那時可能還不到十歲呢。”我聽得掃興,故意笑:“可能?什麼叫可能還不到?”,她就解釋。我裝作根本不再註意她的話,對著墻打乒乓球,把她氣得夠嗆。不過我承認她聰明,承認她是世界上長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給自己做一條藍地白花的裙子。…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October 17, 2016 at 3:14pm — No Comments

葉廷芳·楊絳先生印象記

葉廷芳(1936~),浙江衢縣人。著有《現代藝術的探險者》、《卡夫卡——現代文學之父》、《現代審美意識的覺醒》等。

第一次見楊絳,是她的背影:上穿一件短袖衫,撐著一把小陽傘,剛剛走進哲學社會科學部(中國社科院前身)大院,往文學所的方向走去。只見她個兒中等,身材勻稱,皮膚白皙,步履輕盈、端莊,是個名副其實的“窈窕淑女”。那是1964年夏天,我剛進外國文學所,當時該所正與文學所“分家”,楊絳歸屬外文所,所以後來就有許多機會見到她的音容笑貌。她那時約摸五十開外,沒有一般知識女性常有的矜持,見人總是和顏悅色,說話慢條斯理,舉止溫文爾雅。這時楊先生給我的印象,是個才貌雙全的女子,又是個“文弱書生”。…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October 1, 2016 at 12:42pm — No Comments

從維熙·母親的鼾歌

從維熙(1933~),河北玉田人,作家。著有《大墻下的紅玉蘭》、《北國草》、《走向混沌》、《歐行書簡》等作品。

母親的鼾歌,對我這個年過五十的兒子來說,仍然是一支催眠曲。

在我的記憶裏,她的鼾聲是一支生活的晴雨表。那個年月,我從晉陽勞改隊回來,和母親、兒子躺在那張吱呀吱呀作響的舊床板上,她沒有打過鼾。她睡得很輕,面對著我側身躺著,仿佛一夜連身也不翻一下;惟恐把床弄出聲響,驚醒我這個遠方遊子的睡夢。夜間,我偶然醒來,常常看見母親在睜著眼睛望著我,她可能是凝視我眼角上又加深了的魚尾紋吧!

“媽媽,您怎麼還沒睡?”

“我都睡了一覺了。”她總是千篇一律地回答。…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September 18, 2016 at 10:44pm — No Comments

畢淑敏·回家去問媽媽

畢淑敏(1952~),女,山東文登人,作家。著有《昆侖殤》、《阿裏》、《補天石》等。

那一年遊敦煌回來,興奮地同媽媽談起戈壁的黃沙和祁連的雪峰。說到在絲綢之路上僻遠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

安西!多麼遙遠的地方!我在那裏體驗到莫名其妙的感動。除了我,咱們家誰也沒有到過那裏!我得意地大叫。

一直安靜聽我說話的媽媽,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歲的時候,我就懷抱著你,走過安西。

我大吃一驚,從未聽媽媽談過這段往事。…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September 17, 2016 at 9:33pm — No Comments

秦文君·旅伴

秦文君(1954~),生於上海。著有《男生賈裏》、《女生賈梅》、《小鬼魯智勝》等。

1976年是我生平最灰的一年,在黑龍江百事不順,度日如年,天天找傷感的音樂聽。無奈中,我向家裏發了封求援信。母親心領神會,一個加急電報打過來,讓我請到一個月事假。

南歸的列車上,坐在我邊上的也是一個上海女知青,呼瑪插隊的,衣著破舊,逢人就像做廣告似的說,她們那兒起早貪黑做一天苦力只掙五角錢。她跟我談了三句話,就開始盤問我的收入。我那時是個從不向外人訴苦的人,而且恨別人同我談錢,只覺得這個旅伴俗得不可藥救,所以便常常獨坐看景,彬彬有禮地拒絕與她聊天。然而她也不在乎,見我網兜裏有只蘋果爛了一角,就討去吃掉了。…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September 11, 2016 at 4:20pm — No Comments

張欣·寂寞女兒心

張欣(1954~),江蘇人,作家。著有長篇小說《浮華背後》、《沈星檔案》、《愛又如何》等。

女兒上學以後,正式從母親那裏搬進我們這邊的小家。感情上的疏離,使她對我和她爸爸從沒有親昵的舉動,有時她爸爸抱她,她的表情別扭極了。

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100分至少跟我沒有照過面,經常會讓我們在不及格的卷子上簽名,要不就是留堂,午餐守著飯和菜等著遲遲不歸的她。我這樣一個愛面子的人,常常被老師叫到學校去聽證,全是說她不好,待我青著一張臉回到家,當然要對她大發脾氣。

她漸漸變得落落寡歡,從不主動與我們交流,能在自己的房間裏呆很久,自言自語,自己跟自己玩,上學、放學都是悶悶的。…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September 2, 2016 at 1:20pm — No Comments

韓少華·老師窗內的燈光

韓少華(1933~),生於北京,祖籍浙江杭州。著有《寒冬,我記憶的搖籃》、《孩子的淺見》、《繼母》、《韓少華散文選》等。

我曾在深山間和陋巷裏夜行。夜色中,有時候連星光也不見。無論是山懷深處,還是小巷子的盡頭,只要能瞥見一豆燈光,哪怕它是昏黃的,微弱的,也都會立時給我以光明、溫暖、振奮。

如果說,人生也如遠行,那麼,在我蒙昧的和困惑的時日裏,讓我最難忘的就是我的一位師長的窗內的燈光。…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August 23, 2016 at 2:16pm — No Comments

閻綱·我吻女兒的前額

閻綱(1932~),陜西禮泉人,作家。著有《小說論集》、《文壇徜徉錄》、《神·鬼·人》、《余在古園》等。

女兒閻荷,取“延河”的諧音,爸媽都是陜西人。菡萏初成,韻致淡雅,越長越像一枝月下的清荷。大家和她告別時,她的胸前置放著一枝枝荷花,總共三十八朵。

女兒1998年前查出腫瘤,從此一病不起。兩次大手術,接二連三地檢查、化療、輸血、打吊針,禍從天降,急切的寬慰顯得蒼白無力,氣氛悲涼。可是,枕邊一簇簇鮮花不時地對她綻出笑容,她睜開雙眼,反而用沈靜的神態和溫煦的目光寬慰我們。我不忍心看著女兒被痛苦百般折磨的樣子,便俯下身去,梳理她的頭發,輕吻她的前額。…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August 12, 2016 at 1:14pm — No Comments

陳思和·朱東潤先生

陳思和(1954~),廣東番禺人,生於上海,作家、文學評論家。著有《巴金論稿》(合著)、《中國新文學整體觀》等。

我進大學那一年,朱東潤先生已經八十二歲,還擔任著中文系的系主任。時間過得可真快,記得第一次走到學校大門前,眼睛望著“復旦大學”四個毛體字,心裏不由地“格登”跳了一下。像是為了壯膽,我很記住自己邁入學校大門的那一刻心境,從這以後,我的生命旅程就一直走在復旦校園裏,平靜如水地上課、下課……一晃竟十八年過去,朱東潤先生今年是百歲誕辰了。…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August 7, 2016 at 11:16pm — No Comments

葉兆言·民主鬥士聞一多

葉兆言(1957~),生於南京,作家。著有《死水》、《別人的愛情》、《沒有玻璃的花房》等。

郭沫若對聞一多先生有個很新奇的比喻,說他雖然在古代文獻裏遊泳,但不是作為一條魚,而是作為一枚魚雷,目的是為了批判古代,是為了鉆進古代的肚子,將古代炸個稀巴爛。這番話是在聞一多死後才說的,他地下有知,大約會很喜歡。聞一多生前曾對臧克家說過:“你誣枉了我,當我是一個蠹魚,不曉得我是殺毒的蕓香。雖然兩者都藏在書裏,他們的作用並不一樣。”…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August 4, 2016 at 12:57pm — No Comments

姜德明·笑聲淚痕

姜德明(1929~),生於天津,祖籍山東高唐縣。著有散文集《南亞風情》、《清泉集》、《雨聲集》、《尋找櫻花》、《綠窗集》、《情思一片》等。

侯寶林先生走了。

報上說他是帶著笑跟觀眾告別的;一生都是為了笑。我想是的。但是,我在電視裏看到他講這些話時,已然老淚縱橫矣!

少年時代,我在天津就是他相聲的熱情觀眾。當然,那時還有一位小蘑菇(常寶堃),他的相聲我也喜歡。…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July 31, 2016 at 4:37am — No Comments

余光中·與前額並高

余光中(1928~),福建永春人,生於臺灣。著有散文集《逍遙遊》、《聽聽那冷雨》,詩集《五陵少年》、《白玉苦瓜》等。

自從十三年前遷居香港以來,和梁實秋先生就很少見面了。屈指可數的幾次,都是在頒獎的場合,最近的一次,卻是從梁先生溫厚的掌中接受時報文學的推薦獎。這一幕頗有象征的意義,因為我這一生的努力,無論是在文壇或學府,要是當初沒有這只手的提掖,只怕難有今天。…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July 27, 2016 at 5:11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