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那不是老年人的國度。青年人
在互相擁抱;那垂死的世代,
樹上的鳥,正從事他們的歌唱;
魚的瀑布,青花魚充塞的大海,
魚、獸或鳥,一整個夏天在贊揚
凡是誕生和死亡的一切存在。
沈溺於那感官的音樂,個個都疏忽
萬古長青的理性的紀念物。…
ContinueAdded by Spílaio skiá on January 24, 2019 at 10:25pm — No Comments
提到繡球就一定要聯想到獅子,
提到獅子也一定要聯想到繡球。
今天的人民中國是醒了的獅子,
我們繡球也就一定要鼓足勁頭。
花色能有七變,花期又十分長久,
不擇地位,可以種植在陰辟墻坳。
陰幹的葉子,煎服,可以醫治瘧疾,…
Added by 開篷樂勢力 on January 24, 2019 at 10:24pm — No Comments
我忘不掉年輕時候在鎮江住過的那間小樓,是因為有許多事情,都是從住在裡面的那個時期開始的。
我在裡面開始看雜書,看筆記小說;開始學刻圖章,開始學畫中國畫,甚至還開始學做舊詩,做了幾首便放下不做了。
學刻圖章和畫中國畫,都是沒有師承,自己摸索的。一部廉價的石印《六書通》,成了我唯一的老師。一把普通的刻字刀,幾塊青田石,就使我刻了又磨,磨了又刻。當然不會有人拿石頭來找我刻,因此刻來刻去,都是刻給自己的。好在已經讀了一些閒書,又在學畫中國畫,又在學做舊詩,因此要刻圖章,不愁沒有字句可用。我還記得當時曾刻過一方「某某二十以前作」的陽文章,印在自己的畫上,十分得意。…
ContinueAdded by 東方求敗 on January 24, 2019 at 10:24pm — No Comments
說起旅遊,今年真是倦勤了。
若然去年是遊蕩年,今年應是坐著不動年。
以前為公出差,沒空想及那地方好玩不好玩,根本是必定要去的,下了機便開會、辦事,事做完了便飛回來,根本不算旅遊,只算是到另一個地方上班,再疲倦也是精神奕奕的,在飛機里腦子在轉,一下機便舌劍唇槍拗手瓜去也,是種頗好玩的挑戰。
純休假旅遊,時好時壞,有時去了不想走,有時一抵埠便想回家。…
ContinueAdded by Sena Wang on January 24, 2019 at 10:21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Sena Wang on January 24, 2019 at 10:21pm — No Comments
因為香港地方極小人已極多又極繁榮,所以出現了很多奇怪的現象。其中之一,便是喜歡與別人比較,很在乎面子,很在乎成功,這樣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上進心強,壞處是虛榮心重。
在香港,人家知道他有錢的人和人家以為他有錢的人便大出風頭,聲勢淩駕明星之上,一般讀者看他們的消息,比看明星動靜還有興趣。
本來,豪華舒適的生活沒有什麽不對,有錢亦無不妥之處,麻煩的是一般刊物過分歌頌金錢,令到一般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富豪生活過分向往,因而忽略了所有做人的其它價值。同時,又因為夢想不能實現而生出諸多不滿,似乎人生在世界上,只為變成有錢人,除此之外,一切都不值得努力去追求,這種心態實在很不健康。 …
ContinueAdded by Sena Wang on January 24, 2019 at 10:13pm — No Comments
原則不過是,頑固的堂皇借口。
不會辯駁的人會說:
“我喜歡這樣。”
會辯駁的人會說:
“我的原則是這佯。”
其實兩者完全沒有分別,兩個人其實都在說:
“我只肯順從我自己的意見。” …
ContinueAdded by Sena Wang on January 24, 2019 at 10:13pm — No Comments
這幾年電視話劇中的“女強人”太多了,從《家變》起到最近的《火鳳凰》,女主角都是又能幹又倔強的多,溫柔婉約的女人反而少見。
《火鳳凰》的故事有美國流行小說“RAGE OF AN GLES”的影子,原著的女主角是位聰明慧黠的女律師,雖然能幹,不過仍是女性味道十足的,並不是什麽“女強人”,可惜改編了做《火鳳凰》,女主角董舜華似乎又是另一個“女強人”的翻版,事事自以為是,我就是不明白倪駿為什麽要死命追求一個硬邦邦的女人。
“女強人”這道菜吃膩了,反而《無雙譜》中那活潑俏皮、情深款款的鯉魚精令我十分喜愛。她法術無邊,但是一點也沒有“女強人”的霸道,她施法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親近她心儀的書生張珍,她變這扮那,都是為了令張珍開心,這才是懂得愛情為何物的女人。一味死倔強死要面子的女人有什麽可愛呢? …
ContinueAdded by Sena Wang on January 24, 2019 at 10:11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Sena Wang on January 24, 2019 at 7:46pm — No Comments
為嗜好而花錢,跟為炫耀而花錢是兩回事。
前者無甚不妥,只要負擔得起,愛古董的人花幾百萬去買個花瓶、愛集郵的人花幾十萬去買張郵票,都是不影響別人又令自己開心的事,亦是個人的自由。甚至,瘋狂愛車的白領,為了供部心愛的車,每月節衣縮食也是他的自由。
後者可令人煩厭,愛炫耀自己花得起錢的人,其炫耀簡直是騷擾別人。請了一桌子不吃酒的朋友,為了向酒店侍役顯示其闊,硬叫幾瓶最貴的香檳,倒了又強人家灌進肚子里去,這我可不多謝了,他顯闊要我強吃酒,我當然咒死他。 …
ContinueAdded by Sena Wang on January 24, 2019 at 7:45pm — No Comments
上山的路雖然辛苦,但是上得一步便開心一下,下山的路不是辛苦,而是要命,咕咚咕咚的一下子滾了下山腳也未知發生了什麽事,你以為自己應該仍在山頂,別人卻認為你已經完蛋。
事業的起落,往往如是。
人初出茅廬時,只得一個人稱贊已歡喜非凡,到走到巔峰,萬人仰望時,心情又不同了,少一個人稱贊便十分驚惶。 …
ContinueAdded by Sena Wang on January 24, 2019 at 7:39pm — No Comments
能幹的人聚在一起,通力合作,必定能成大業。
如果互不相容,分頭去干,極其量能成小業而已。
合作是困難的,人都不免自以為是,有時變了斗氣不斗理,老是說:“這口氣怎吞得下。”結果便翻臉了。
想到最壞,別人不肯合作也不是世界末日,只要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總好過連別人的長處也不學習。 …
ContinueAdded by Sena Wang on January 24, 2019 at 7:38pm — No Comments
有讀者看了《將人比貨》一文,甚有感慨,他認為這是笑貧不笑娼的社會。
笑貧不笑娼,是我們羞於面對的事實。
什麽是社會?社會就是人,人就是我們。
我們真是那麽醜惡嗎?
好,我們都冷靜地分析一下。…
ContinueAdded by Sena Wang on January 24, 2019 at 7:35pm — No Comments
看有些娛記寫女藝員,真令人啼笑皆非:
“她這麽可愛,要是我是富翁也會給她三百萬。”
“假如她肯妥協的話,她已經是坐平治住洋房的闊太太了。”
這是什麽意思呢?
因為小姐可愛就值三百萬?富翁無端端給她三百萬幹啥?總有點語病。…
ContinueAdded by Sena Wang on January 24, 2019 at 7:34pm — No Comments
在家躲起來三個月不見人,人家不會有“你不在”的感覺,亦不會想念你。
要是出外旅遊三個月,朋友們在你臨行時會特別設宴跟你餞別,回來時又會為你洗塵,大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之意。
事實上,在兩種情形之下都不見三月,因為不見的形式不同,在心理上便有截然不同的反應。
假使你有個第一手資料的股票消息,好心地廣告親友,包管沒人相信你,十個有九個不會依照你的消息投資。
假使你神神秘秘的,只漏那一丁點兒口風,人們便會千方百計的向你打探,既請你吃茶又陪你說話兒,極力引出你的獨有消息,引出了之後又會迫不及待地去投資,惟恐吃虧。…
Added by Sena Wang on January 24, 2019 at 7:30pm — No Comments
人把他在陳述中把握物的方式轉嫁到物自身的結構上去——還有什麽比這更容易理解的呢?不過,在發表這個似乎是批判性的、但卻十分草率的意見之前,我們首先還必須弄明白,如果物還是不可見的。那麽這種把命題結構轉嫁到物上的做法是如何可能的。誰是第一位和決定性的,是命題結構呢還是物的結構?這個問題直到眼下還沒有得到解決。
甚至。以此形態出現的問題究竟是否可以解決,也還是令人起疑的。…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January 24, 2019 at 7:25pm — No Comments
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自古以來,只要存在者究竟是什麽的問題一提出來,在其物性中的物就作為賦予尺度的存在者一再地突現出來。由此我們必然就在傳統對存在者的解釋中與物之物性的定義相遇了。所以,我們只需查證落實這種關於物的既有認識就行了、無需對物的物因素作乏味的探究。物是什麽,對這一問題的答案我們是再熟悉不過的了,我們從不認為它們有任何值得懷疑之處。
對物之物性的解釋贯穿了西方思想的全過程,這些解釋早已成為不言自明的東西,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廣為應用。這些解釋概括起來有三種。…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January 24, 2019 at 7:24pm — No Comments
為了找到藝術的本質,找到在作品中真正起支配作用的東西,我們還是來探究一下現實的作品,追問一番:作品是什麽,它如何成其為作品。
每個人都熟悉藝術作品。人們在公共場所,在教堂和住宅里,可以見到建築和雕塑作品。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的藝術作品被人收集起來展覽。如果我們從這些作品的未經觸及的現實性角度去觀賞它們,同時又不自欺欺人的話,就必將看到,這些作品就是自然現存的東西。與物的自然現存並無二致。一幅畫掛在墻上,就像一支獵槍或一頂帽子掛在墻上。一幅油畫,比如說凡·高那幅描繪一雙農鞋的油畫吧,就從一個畫展周遊到另一個畫展。人們寄送作品,就像從魯爾區運出煤炭,從黑森林運出木材一樣。戰役中的士兵把荷爾德林的讚美詩與清潔用具一起放在背包里,貝多芬的四重奏被存放在出版社的倉庫里,就像地窖里的馬鈴薯一樣。…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January 24, 2019 at 7:21pm — No Comments
本源一詞在這里指的是,一件東西從何而來,通過什麽它是其所是並且如其所是。使某物是什麽以及如何是的那個東西,我們稱之為某件東西的本質。某件東西的本源乃是這東西的本質之源。對藝術作品的本源的追問就是追問藝術作品的本質之源。按通常的理解,藝術作品來自藝術家的活動,通過藝術家的活動而產生。但藝術家又是通過什麽成其為藝術家的?藝術家從何而來?使藝術家成為藝術家的是作品;因為一部作品給作者帶來了聲譽,這就是說,唯作品才使作者以一位藝術的主人身份出現。藝術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藝術家的本源。兩者相輔相成,彼此不可或缺。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全部包含了另一方。無論就它們本身還是就兩者的關係來說,藝術家和作品都通過一個最初的第三者而存在。這個第三者才使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獲得各自的名稱。那就是藝術。…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January 24, 2019 at 7:21pm — No Comments
物與作品
物之為物,究竟是什麽東西呢?當我們這樣發問時,我們要弄清楚物之存在,亦即物之物性(die Dingheit)。這就是說,要了解物之物因素。為此,我們必須來看看那一切存在者所屬的領域,長期以來,我們把它稱為物的領域。…
Added by Paetiyo on January 24, 2019 at 7:00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