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Pitchaya Sirivunnabood, PhD
Capacity Building and Training Economist, 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
Herlyn Gail A. Alegre
Capacity Building and Training Associat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
The creative economy has the potential to not only strengthen the expansion of global value chains, increase digital adoption among creativ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fuel the export of cultural goods and creative…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31, 2022 at 4:26pm — No Comments
因此 , 按照諾爾 - 塞蒂娜 , 索引性大致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
第一 , 索引性暗含著機會主義。也就是說 , 科學家的研究工作類似於修補工 , 具有機會主義的特征。類似修補工 , 科學家也了解自己在特定地方遇到的重要機會 , 並且利用這些機會來完成自己的計劃。
研究的機會主義不意味著科學家的工作是無系統的、非理性的或者是以職業為導向的。機會主義意指科學家生產知識的方式具有索引性。
第二 , 科學家的研究還具有某種偶然性。這種偶然性體現在現有原始資料和儀器設備對科研的限制上。比如 ,…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27, 2022 at 7:51pm — No Comments
第三 , 最為根本的是 , 知識的地方性觀點是一種批判性和闡釋性的哲學觀點 , 是反對普遍主義、絕對主義的哲學觀。說知識的本性是地方性的 , 就是意在表明知識的產生、形成和傳遞 , 以及辯護都與知識的情境相關 , 離不開具體的地方性情境。以往的科學哲學過分理論優位了 , 它幾乎完全扭曲了科學的真實形象 , 忽視了科學研究的參與性、機會性特征 , 甚至根本就沒有考慮即便是科學理論也具有具體性、情境性的本性。事實上 , 只要我們把地方性情境考慮到科學的說明中去 , 我們就會發現 , 科學就是這樣的地方性知識。對科學知識的這種地方性特性的揭示 , 是要表明 , 不僅人們要意識到 , 這種地方性、存在性的知識總是基於這樣的實踐性把握 , 即對於設備、技術、社會角色的形塑和使用它們時獲得的理解的可能性的實踐性把握〔16〕, 而且 , 關注基於科學實踐的科學知識 , 是給過分扭曲的傳統科學觀一劑治療的良藥。…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26, 2022 at 10:16am — No Comments
我對此的反駁是 :
第一 , 所有知識都不是絕對的、普遍性的 , 這的確是一個基本的形而上學立場 , 但確有經驗證據支持這個立場。人們確實能夠在科學史上看到知識的相對性 , 一部科學史就是不斷展示知識的相對性、地方性的歷史。例如 , 愛因斯坦相對論誕生後 ,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在某些方面已經失效 , 我們所認為它是普遍性知識的認識較前已經大打折扣。我們反對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 , 一切知識 , 都是在特定情境中的人的創造性參與生成的東西 , 沒有什麽先定的、既成的、在任何場合、任何時間都適用和有效的東西。
為什麽說起具體的科學知識 , 人們就要反對曾經認同的事情了呢 ? 任何科學知識都有自己的適用範圍 , 這本身就是地方性和情境性的表現。…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25, 2022 at 10:30am — No Comments
我們知道 , 人們一般所遵循的科學觀持有這樣一些所謂的標準觀點 : a) 科學知識形式是一套全稱命題形式 ; b) 科學說明就是從普遍命題出發去說明某些特殊現象。c) 科學知識是普遍性知識。而科學實踐哲學 , 按照勞斯 , 則認為科學知識是「地方性」的、「語境性」的和「主題索引性」的。
首先 , 從存在論和活動論的視角看 , 如果我們不是理論優位地把科學視為一套全稱命題陳述之網 , 而是把科學看作是具體實踐活動 , 那麽就根本不存在普遍性知識 , 一切知識包括科學知識都是地方性知識。因為所有科學知識都是具體的科學家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科學實踐活動產生出來 , 並且依據具體情境進行辯護的。離開科學實踐 , 知識不僅無法產生 , 而且也無法理解、傳遞和辯護。科學實驗室之外的人在受到實驗室教育之前無法理解實驗室的科學實驗結果 , 及其產生的知識 , 就是一例證明。記得漢森說過 , X 光片在專業 X 光師手上可以得到解釋 ,…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22, 2022 at 9:49am — No Comments
前文說過 , 以吉爾茲為代表的人類學的地方性知識概念最大的問題仍然是地方性知識無法普遍化 , 無法具有普遍性知識所具有的地位。在人類學那里 , 地方性知識與普遍性知識存在著尖銳的矛盾。
1 見 : Rouse , J. Knowledge and Power , Toward A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Science , It hnca and London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p . 67. Reference ; p . 268 ; Index , p . 277. 勞斯對於吉爾茲的這種引用 ,…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19, 2022 at 3:19pm — No Comments
(3) 地方性知識一定是與當地知識掌握者密切關聯的知識。是不可脫離 who ,where 和 context 的知識。而普遍性知識則無需詢問知識是誰的和在什麽具體情境中。這個 who 也許是當地的個體 , 也許是一個民族 ,總之 ,它不是西方意義的理性的、普遍的人 ,而情境的涵義則更為廣泛和精妙。
事實上 ,這種地方性知識緊密地聯系著當地的地域。從以上論證可以發現 ,吉爾茲為代表人類學的地方性知識主要是一種與地域和民族的民間性知識和認知模式相關的知識 ,它雖然帶有強批判西方「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意蘊 ,但卻確實帶著濃重的後殖民色彩。
地方性知識概念的提出具有巨大意義 ,但是這種地方性知識的概念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近年來 ,許多學者對此開始有所意識。那麽 ,到底地方性知識概念存在一些什麽問題呢…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17, 2022 at 3:12pm — No Comments
從吉爾茲以上觀點看 , 地方性知識有三個重要的特征 :
(1) 地方性知識總是與西方知識形成對照 , 雖然 , 這里並沒有直接說明西方知識是普遍的 , 但是這種分類就是把西方以外的知識與西方知識作為知識的兩極 : 一端是西方知識 , 另一方是西方以外的其他地方性知識。
① 安托尼 ·B. 坎寧安.《應用民族植物學》. 裴盛基 , 淮虎銀編譯. 昆明 : 雲南科技出版社 , 2004. 246. 當前對於民族植物學的這個定義 , 事實上已經反映了學術界對於地方性知識看法的轉變 , 特別是對以西方作為主流知識形態的知識也具有地方性 , 或者反過來 , 土著的地方性知識具有科學特性的看法也已出現。…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16, 2022 at 9:40am — No Comments
第三個兼有學術和廣闊文化背景的是 , 後現代思潮的興起。而對科學實踐哲學的地方性知識概念形成有較為直接影響的學術背景是在這種思潮下SSK的實踐研究的興起。事實上 , 關於普遍性知識的本性問題 , 在科學知識中曾經被視為不容置疑的問題。人類學中雖然有了地方性知識的湧現 , 也帶來了對於科學知識的普遍性本性的質疑。但是 , 這種質疑在人類學中是不能完成的。至多使人們意識到 , 伴隨著西方現代化過程、殖民化過程在全世界展開 , 也同樣有一種代表了西方知識的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對於其他民族自然知識的征服過程。所以需要在科學內部產生這種對於普遍性知識本性的質疑活動和實踐。而 SSK 後期中對於科學實驗室研究的關注 , 極大地推動了科學實踐的研究 , 而每一個實驗室的獨特性 , 科學實踐作為活動的特征 , 使得科學家在上手的世界(海德格爾語) 的實踐操作成為一種獨特的研究分析工具和闡釋力量 , 形成了除人類學、民族誌的文化研究之外的另一種力量 ,…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14, 2022 at 4:52pm — No Comments
摘要 : 本文比較了以人類學和闡釋學為主的地方性知識概念與科學實踐哲學中的地方性知識概念的不同與聯系 , 指出兩者的關係和各自負載的深度 , 論證了地方性知識概念對於科學實踐哲學的作用和意義 , 指出了科學實踐哲學中的「地方性」知識是包括西方知識在內的所有知識的基本特性。研究了地方性知識與普遍性知識的關係 , 指出普遍性知識的理想特性。
由於原本屬於人類學領域的地方性知識一詞最近一再出現在興起中的科學實踐哲學里 , 人們也一再把這兩種地方性知識概念混同一談 , 因此 , 科學哲學研究領域的相關研究就有必要把吉爾茲的地方性知識概念與科學實踐哲學中的地方性知識概念做一比較。以搞清楚這兩種地方性知識的聯系與區別 , 說明科學實踐哲學中的地方性知識概念具有更為深刻的意義。
此外 , 更為要緊的是 , 對地方性知識概念和性質的追問和探索 , 對於普遍性知識形成了有力的挑戰 ,…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10, 2022 at 1:00am — No Comments
美籍大馬女導演兼編劇陳風錐(Jules East),在多倫多國際女性節電影獎(The Toronto International Women Festival),以一部《幽幽大河》(River of Ghosts)贏得“最佳恐怖片”,結合東西方靈異氛圍,呈獻新穎的驚悚電影。
Continue(2) 大力開展岷江上遊文化資源的文學創作及其製成品工作。岷江上遊眾多的文化資源都是很好的文學題材,但目前將其轉化為文學作品,並受到廣大讀者和社會廣泛關註的非常少,將這些文學作品拍成影視劇或戲曲的則更少。事實上,諸如大禹、李冰、江源文化、古蜀文化、蜀道文化、三國文化等都有非常多的故事情節可供選擇加工,如能有計劃地組織力量進行文學創作並將其改編成電影、電視、戲曲(除傳統戲劇外,還可包括音樂劇、歌舞劇、情景劇等),這將快速擴大岷江上遊文化遺產的弘揚傳播,提升這一區域的文化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更多遊客前往探秘探勝。
(3)…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May 19, 2022 at 10:45am — No Comments
4.精心設計特色文化旅遊帶,盡快形成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旅遊品牌。由上文梳理可知,岷江上遊地區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如何讓這些散落的文化資源連片成帶進而轉化為文化旅遊品牌,確實需要下相當的工夫。根據這一地區的文化資源狀況和文化旅遊基礎,可考慮設計以下四個特色文化旅遊帶,以此帶動文化旅遊的發展和品牌的塑造:…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May 19, 2022 at 10:42am — No Comments
5.其他文化。岷江上遊在歷史上曾是西南連接西北的重要通道,在這一地區,除上述歷史文脈之外,還有不少文化星光輝映在歷史的上空,要而論之有三:
(1) 蜀道文化。歷史上的茶馬古道有很多條,岷江上遊是其中一條。這裏曾是先秦至漢唐時期由成都平原北上中原、西北至河西走廊的主要通道,俗稱「岷山道」、「西山道」。此道是所有蜀道中的一部分,在相當長的時期裏,絲綢、漆器、金銀器、茶鹽,甚至佛教等文化傳播皆賴此道進出。至今這一地區還有許多關隘驛站、棧道、溜索、摩崖造像、石碑石刻等遺址遺跡以及口耳相傳的故事。
(2)…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May 17, 2022 at 10:30am — No Comments
古蜀人祠祀望帝的望帝祠原址,也在岷江出岷山後的今都江堰市西境。而岷江上遊的考古發現為古蜀人起源於岷山的古史傳說記載提供了重要支持:「在岷江上遊地區,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上百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其文化面貌反映出岷江上遊地區早在六千多年前已經有土著居民生活在這裏。在距今約六千年左右,中原廟底溝文化已經與岷江上遊的本土新石器文化之間發生了密切的文化聯系。在距今五千多年前,西北地區的馬家窯文化與岷江上遊本土新石器文化之間亦保持著密切的文化聯系。岷江上遊的本土新石器文化在吸收廟底溝文化、馬家窯文化因素的基礎上,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已演變發展成為與成都平原寶敦文化關系密切的三星堆、金沙古蜀文化重要淵源之一的文化。」[12]這種考古文化現象,正與古史傳說記載中黃帝娶嫘祖為妃、其子昌意再娶於母族蜀山氏並傳下古蜀王族一脈所反映的歷史記憶基本一致。[13]所以,任乃強先生「蜀國本是羌氏民族在岷江上遊河谷所建成之部落。逾九鼎山,循湔水入成都平原,以農業興,自成大國」[9]118的推斷,是成立的。…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May 17, 2022 at 10:30am — No Comments
3.缺乏統一規劃。岷江上遊地區文化遺產究竟如何保護,如何開發,據筆者所知,尚未有統一的規劃。沒有統一規劃,難免零敲碎打,難免顧此失彼,難免相互矛盾,難免惡性競爭。
4.宣傳乏力。由於岷江上遊文化遺產缺乏統一規劃,各地即興式的單兵作戰的「表演」多,統籌規劃的聯動合作少,故在宣傳上沒有形成合力,再加上宣傳中的自說自話,讓社會公眾如霧裏看花、莫衷一是。長此以往,將嚴重損害這一地區的文化形象,文化旅遊品牌塑造更是遙不可及。
Added by 文創 庫 on May 17, 2022 at 10:30am — No Comments
摘要: 岷江上遊歷史文化資源非常富集,其代表性歷史文化資源要而言之有五:大禹文化、蜀源文化、江源文化、羌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但由於多方面原因,這一地區文化旅遊發展相對滯後,尚未形成有影響的文化旅遊品牌。應該充分整合資源,加快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發展,盡快形成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旅遊品牌。基本思路是:盡早擬定區域文化旅遊發展規劃;抓好基礎研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文化旅遊服務環境;精心設計特色文化旅遊帶,盡快形成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旅遊品牌;豐富文化旅遊內涵和形式,多渠道拓展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空間;分層培育文化旅遊消費市場和群體,夯實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社會基礎;集中組織和營銷;打造大型岷江上遊文化旅遊集團。…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May 17, 2022 at 10:30am — No Comments
森林的風景可以是寧靜和溫暖的,也可以是陰郁和寒冷的,這和內心狀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森林”是靈魂或自我的形象,在向上方、向著光明生長的同時,也不斷將根須探向黑暗深處。樹向上生長的過程也是向下紮根的過程,樹的根須不斷朝黑暗深處挺進,這在很大程度上類似於人類對黑暗、死亡和深淵的迷戀。在森林中,主人公必須“面對隱藏在無意識中的被忽視了的自性的各個方面”。
如果沒有某種特定的自然環境,人們往往不能定位自己的身份。事實上,當置身故事發生的特殊地理環境或具體的地方時,人們對那些悲歡交集的故事才會有代入感。在川端康成的散文中,隨處可見森林的蹤跡,美麗、安靜,然而在純凈與青澀之中,似乎也蘊含了某種神秘的不安。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則存留著某一時代人類生活與森林之間關聯的原初經驗,回應著某些歷史性的精神境遇。從森林中,作家獲取了某種頗為獨特的自我意識和創作靈性。…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20, 2021 at 10:50am — No Comments
俄羅斯文學素有“大自然檢驗人性”這一寶貴的文學傳統,普希金、費特、屠格涅夫、布寧、普里什文、阿斯塔菲耶夫,都是俄羅斯大自然和心靈的歌手。他們的作品閃耀著俄羅斯廣闊原野與大森林的詩意光澤,那里是他們創作激情的源泉。在拉斯普京的《告別馬焦拉》中,有一棵體現土地生命力的“樹王”,火燒不著斧砍不倒,連油鋸都拿它沒辦法,在居民們眼中,正是“樹王”將這座島固定在河底,連接在一塊共同的土地上的,它就是馬焦拉島上的通天樹、太陽樹,是連接氏族生命血脈的世界之根。只要有它在,也就有馬焦拉在,人們的內心就會無比安定。白樺樹更是俄羅斯的“儀式之樹”,這種長著白色樹皮的闊葉樹木,已經轉化為不能泯滅的思想,進入到一個民族漫天飛雪的夢境和意念中。…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18, 2021 at 3:3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