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譯注】參閱克里斯蒂娃在「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第51次大會上做的講座《女性特質倫理學的序曲》(Prelude to an Ethics of the Feminine),倫敦威斯敏斯特中央大廳,2019年7月24日。下月推送這篇文章的譯文。
在我與凱瑟琳·克萊門特的對話中,我們深度探討了「享樂」這一主題,它引導我們走向宗教和神聖的領域。「享樂」超越了快樂,改變了性存有(sexuality),但並不「去性化」(desexualize),因為「享樂」將我們與內心自我和他者的對話聯系起來,並以此方式超越了個體與他者和「俗世肉身」(the flesh of the world)的連接和交流,這一點在科萊特(Sidonie-Gabrielle Colette,1873-1954)的寫作中得到了體現。
我們也廣泛地討論了母職(motherhood)這一主題。波伏娃的女權主義對此表示懷疑,認為母職只是父權和陽具崇拜者強加的約束。凱瑟琳強調印度和佛教的觀點。但是,我更重視基督教神秘主義(mysticism)和連接身體與精神的聖母(the Virgin)的關鍵角色。
在我稱之為「母性依賴」(maternal reliance)的研究中,我發現了一種母性的情欲(maternal eroticism),這種情欲與女性愛人的性行為相交融,但在母親的激情中展現出來。懷孕被視為「生命的緊急狀態」(state of emergency of life),在這種狀態中,孕婦將自己深陷於親密(intimacy)之中,有失去個性(depersonalized)的風險(這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聖母畫像中得到了證明)。在打破她的自戀(narcissism)並建立與第一個他者的聯系(也就是與嬰兒的聯系)的時候,這是一種比與愛人的融合更具改變性的聯系。嬰兒將獲得「母語」(mother tongue),這得益於母親像俏皮話(witticism)一樣處理語言的能力,混合著謎團、挫折、退縮、失望和被二次創造的母性信息(把創造力的主動權留給了孩子)。
這種母性依賴是一種甜蜜與壓力的混合體,對社會契約來說必不可少,但社會契約忽視了它的複雜性。「女人想要什麼?」弗洛伊德再次向瑪麗·波拿巴(Marie Bonaparte)提出這個問題,懷疑超越欲望之外,女性的意志(will)、理想及其取得的成就尚未來臨。
今天,女性的自由仍然以新的方式被質疑。女權主義的要求和成就給許多男性帶來了困擾——他們是否正在變成「第二性別」(the second sex)?同時,其他男性通過性虐待和性別歧視來宣洩他們的焦慮。在法國,每三天就有一個女人死在丈夫的打擊下。#MeToo運動賦予了受害者以聲音,現在全社會都在關注這些罪行。
但是,我們不應該讓男性感到內疚,或者使人際關係變得平淡無聊,拿這樣的後果去應驗阿爾弗雷德·德·維尼(Alfredde Vigny,1797-1863)的預言:「兩種性別,在各自那一側死去。」如今,異性戀不再是唯一或最安全的繁殖方式,匿名生育治療和代孕正在被合法化。盡管異性戀伴侶頻繁出現在全球化的美國電視「肥皂劇」中,並且成為異性戀乃至同性戀的幻想焦點,但是他們面臨的脆弱和困境再次成為了問題。只要家庭仍是社會結構的核心,父母身份的轉變就將依賴於我們理解和解讀男女情欲的能力。精神分析學則宣稱,自己才是調整這些新型親密關係的理想場所。
小說是在顫栗中的寫作
喬治·尼瓦:你的小說和你的研究之間有什麼聯系?我在法國高等師范學院(ENS)的電腦上進行了查詢。我查到,朱莉婭·克里斯蒂娃,學者、哲學家,但是並未提到一部小說。然而,在閱讀《吾愛德蘭》(Teresa, My Love)時,你有著令人震驚的能力去分裂自我,為亞維拉的德蘭的歷史和故事增添虛構元素,包括情欲的部分。這種分裂關乎什麼?關乎躺在沙發上的人和坐在後面的人之間的交流嗎?
朱莉婭·克里斯蒂娃:為了能堅持站立,為了生存下來面對生存和精神的沖擊,寫作對我而言是一種不得不接受的方式,它是通過其他方式進行分析的延續。我的父親在保加利亞的一家醫院被謀殺,那里的人們正在對老年人進行實驗。我們無法為他妥善安葬,因為墳地只為共產主義者准備,以避免宗教集會。我提出願意用美元為他的墳地支付費用,但是我被告知,除非我先死去才能得到(這是因為我「眾所周知」)。對我來說,在哀悼期間唯一能讓我發聲的方式,似乎是一種形而上的、神秘、痛苦而遙遠的方式,於是有了《老人與狼》(The Old Man and the Wolves)。
我的小說並非旨在躋身法國文學經典之列。它們是在生存中對存在的呼喚,當思考本身不足以自持,它會結合到小說的非思考之中。當我們被撕裂時,語言和敘事都能為我們提供支持。
(朱莉婭·克里斯蒂娃:《身處中心的個人》[The Individual Person at the Center] 來源:《洛杉磯書評》[LARB],2020年3月19日,譯自帕特西·博杜安[Patsy Baudoin,MIT]的英譯本; 陳榮鋼譯 2023-08-02)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