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黎 “永恒的青春在樹林里”—關於森林的詩學(8)

森林的風景可以是寧靜和溫暖的,也可以是陰郁和寒冷的,這和內心狀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森林”是靈魂或自我的形象,在向上方、向著光明生長的同時,也不斷將根須探向黑暗深處。樹向上生長的過程也是向下紮根的過程,樹的根須不斷朝黑暗深處挺進,這在很大程度上類似於人類對黑暗、死亡和深淵的迷戀。在森林中,主人公必須“面對隱藏在無意識中的被忽視了的自性的各個方面”。

如果沒有某種特定的自然環境,人們往往不能定位自己的身份。事實上,當置身故事發生的特殊地理環境或具體的地方時,人們對那些悲歡交集的故事才會有代入感。在川端康成的散文中,隨處可見森林的蹤跡,美麗、安靜,然而在純凈與青澀之中,似乎也蘊含了某種神秘的不安。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則存留著某一時代人類生活與森林之間關聯的原初經驗,回應著某些歷史性的精神境遇。從森林中,作家獲取了某種頗為獨特的自我意識和創作靈性。


“每個人都是遼闊、不可窮盡的”

森林是人類靈魂的群像,是文明與野性、城市與鄉村、現實與幻想、世俗與神聖、意識與無意識的過渡空間,是一個人精神的本源和隱秘的搖籃,是對真理、本源的揭示,是最接近本源之所。“現代性”在世界範圍的擴張,造成了現代人“經驗的貧乏”,人們已經失去了與“自然”“森林”進行溝通與對話的能力。而在“森林的詩學”這一擴展開的世界中,人與森林都能夠更加自足、開闊地存在,尤其幫我們接近某種完整性,這里面包含了靈魂自身的明暗、生死、幸福和命運。

山河大地,泉源溪澗,稽古述今,穿越千年,森林的本真狀態和外在價值,體現了一種從有限進入無限、在瞬間體會永恒的境界,塑造出我們反觀現實的能力。“次日早晨,當我們走出森林時,在回程的路上,我們看到,都市的世界像是一大片工業的工場,喧囂、盲目,就像一個巨大的謊言。我們想重新找回那種心醉神迷的喜悅,我們還記得那種感受的鮮明,但是,我們總要重新找回丟失的朗匙。”(鮑贊巴克、索萊爾斯:《觀看,書寫》)當我們遠離現代性的喧囂,返歸於一個由森林撐起的蒼穹下,我們就能夠與自然和解,與自身和解,讓自然和心靈達成相互的撫慰。(劉東黎 “永恒的青春在樹林裏”——關於森林的詩學,2021,作者劉東黎為中國林業出版社社長、總編輯 / 原載《光明日報》2021年04月16日13版)

Views: 4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