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身為一名精神分析師,我就像小說中角色西爾維婭·勒克萊爾克(Sylvia Leclercq)一樣,既不能把德蘭放在沙發上進行「心理」解讀,也不能采取那些自我虛構小說家的姿態,把他們的幻想當作傳記來呈現。這既不是聖人的傳記(那有多矯揉造作啊!),也不能通過某種模型的格子來「理解」她的散文。我想,身為一名身處第三個千禧年的女性,我要與我們時代的文化一道,一邊閱讀德蘭的著作,一邊與德蘭編織一場對話。這是一場無盡的對話,我與這位加爾默羅會(Carmelite)修女「同居」了十年——這是一場難以結束的寫作歷程。
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所繪的德蘭,約1615年,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收藏
喬治·尼瓦:可是,讀者假設你的故事是真實的。傳記事實和文獻的拼圖構成了德蘭的生活,這是一本華美的書,是一部神秘的驚悚片。
朱莉婭·克里斯蒂娃:也許,這並不是德蘭的那種生活,那種被另一位作家描述的生活,或者是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的學生們僅通過閱讀德蘭的著作而自認為發現的生活……據一些修女們說,她曾用蕁麻根鞭打自己的傷口。這是真的嗎?她的同伴們是否傳達了她的見證,只是為了讓她成為更好的聖女?我的角色在思考。小說將歷史的呈現和闡釋性閱讀結合起來。
西爾維婭·勒克萊爾克不是朱莉婭·克里斯蒂娃。一個角色並非是一個世界。當大學學者們融入他們學科的世界時,就成了一個世界。但是個體就像畢加索的肖像畫一樣,是多元世界。多元面向反映了精神的生命。這就是我試圖傳達的生命。你能想像嗎?一位精神分析師可能會把它看作是一個真實的症狀——700頁無盡的親近!與女性信仰的一面!小說就是在兩者之間的顫栗。
多語現象(multilingualism),歐洲的未來?
喬治·尼瓦:在多元世界這個話題上,你也對語言的多樣性非常感興趣。多語現象能在多大程度上緩解歐洲的當前問題?
朱莉婭·克里斯蒂娃:我出生在歐洲。我父親一輩子都告訴我,只有一種文化,那就是歐洲文化。今天,歐洲正受到「主權派」(pro-sovereigns)與進步主義者、自由主義者與生態主義者之間分裂的威脅——起碼可以說,局勢混亂。但沒有歐洲,就有陷入真正混亂的風險。因為即使歐洲脆弱,它也是處在自給自足的美國、日益強硬的中國和越來越對抗性的中東之間的制衡力量。
歐洲的主要優勢是「個人」(individual person)這一概念,這也是我們今天在此討論的主題。它可以追溯到《人權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但我們常常忘記,這一至高無上的人文價值觀有著更加悠久的歷史。我常常引用它的《聖經》起源:「我是獨有的。」(ehyehasherehyeh,《出埃及記》,3:14)耶穌也說過這樣的話(《約翰福音》18:5),這是一種無法代表的身份,是對自我的永恆回歸。也讓人想起無聲的對話,比如柏拉圖(Plato)的「我之中的兩重性」(two in me)和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的「旅程」,也就是「在路上,在回天國的路上」(Invía, inpatria)。
鄧斯·司各脫在與聖托馬斯·阿奎那的辯論中尤其提出了(上文提及的)「此在性」這一概念。我無法一一列舉這種矛盾歐洲身份的所有解讀,這不是良善靈魂進行手足相殘的邪教,而是永恆的質疑。我們有著自己的身份,但它在面對確定性的挑戰時,始終在不斷地重新塑造。這是一種對問問題的深切熱愛,是創新和創造力的必要條件。
奧利維爾·蒙然:但啟蒙運動模式不再起作用了。
朱莉婭·克里斯蒂娃:談論「啟蒙模式」就是制造一種諷刺的意象。啟蒙運動給我們留下了恢宏的遺產,但我們還沒來得及完全重估——不僅有狄德羅、盧梭、伏爾泰,也有薩德侯爵(Marquis de Sade)、夏特萊侯爵夫人(Marquise Du Châtelet)、蒙特斯龐侯爵夫人(Madame de Montespan)和蓬帕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
在2011年由教皇本篤十六世召開的亞西西(Assisi)宗教間會議上,我發表了題為《21世紀人文主義的十項原則》(Ten Principles for Humanism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的講話,這是我第一次代表無神論者參加會議。教皇歡迎我,說道:「沒有人擁有真理。」這促使我們在巴黎的貝爾納丁學院(Collègedes Bernardins)創建了「孟德斯鳩項目」(Montesquieu Project)。我們今天向誰看齊?現代政治思想的創始人孟德斯鳩,還是潛入難以忍受的、狂熱的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通過「孟德斯鳩項目」,我們正試圖繼續討論這一切在當下如何進行?
(朱莉婭·克里斯蒂娃:《身處中心的個人》[The Individual Person at the Center] 來源:《洛杉磯書評》[LARB],2020年3月19日,譯自帕特西·博杜安[Patsy Baudoin,MIT]的英譯本; 陳榮鋼譯 2023-08-02)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