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runga's Blog (262)

朱幼棣《後望書》坎兒井消亡

坎兒井這一古代水利工程最大的優點,一是通過水渠地下引水,減少了因酷熱、狂風而大量蒸發損耗,具有節水意義;二是淺層采水,自流灌溉,對地下含水層的水源都沒有破壞,流量穩定,不像機井需要消耗電力;三是維修與養護簡單,使用期長,吐魯番現存最古老的坎兒井已有數百年歷史。 

吐魯番和哈密坎兒井消亡的原因很簡單:大量打機井——這與敦煌和其他綠洲、以及華北平原面臨的水危機原因相同。目前,吐魯番盆地機井的數量已經超過5000眼,機井越打越深,水位便越降越低。 

聽起來有點像生產發展與水資源狀況的矛盾。吐魯番現有耕地120萬畝,每年水資源補給量11.7億立方米,而實際耗水量已超過12億立方米,只能不斷打機井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則導致坎兒井乾枯、廢棄。…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une 8, 2021 at 10:30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后望書》疏勒河的挽歌 の 戈壁野馬

壽昌海在年代不同的史籍中,有渥窪池、渥窪水、南海等名稱。但我卻更願意稱之為“陽關海”——陽關不僅有連天的黃沙,還有迷人的碧波。這里是《史記》記載漢武帝得神馬的地方。

《史記》的“樂書”、“禮樂志”、“武帝紀”中,記載有武帝得“神馬”的故事,其中言之鑿鑿: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和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這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得神馬後興奮異常,擊節長嘯,作“寶鼎、天馬之歌”。



據考證,天馬可能是野馬。…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3, 2021 at 2:47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坎兒井

吐魯番:正在快速消亡的坎兒井

敦煌經陽關到羅布泊的道路早已斷絕。

陸路去新疆,還需走星星峽,接著便是哈密和吐魯番兩個盆地。這兩個盆地都位於天山博格達山南面。

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火焰山,葡萄溝和坎兒井,是到吐魯番旅遊不能不看的風景。素有“火洲”之稱的吐魯番,水貴如油。北部天山的雪水融化,滲入山前的戈壁灘。到處都有以坎兒井命名的村莊。由於有了坎兒井,村民們依水而居,出門即見淙淙流水,用井水洗菜做飯、洗衣裳、灌溉農田。引以自豪的坎兒井總長度曾達5000餘公里,因此又被稱為“地下長城”。…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2, 2021 at 9:30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后望书》疏勒河的挽歌 の 祁連雪水陽關海

老馬說,陽關葡萄的質量好,是釀酒的上好原料。我們農場原有個小酒廠,但規模太小,從歐洲買進了設備,準備釀造高品質的葡萄酒。你下一次來,準能喝上。

我望著小渠中的汩汩清流,問,這水從那兒引來的。

這里有地下水,水位高,打口幾米十幾米深的井,就能出水。老馬看出了我的詫異,說,這里過去是一個大湖,是一片水面……我恍然,原來坐在“海邊”,陽關的海啊。



這可是祁連雪水的最後流注,怪不得這茶水如此的甘甜清冽。關於陽關名字的來歷,有種種說法。

陽關在漢壽昌縣西六里,玉門關之南。(據《元和郡縣志》)…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April 20, 2021 at 9:30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疏勒河的挽歌 の 絕域綠洲

人民日報2005年10月10日報導,水利部副部長翟浩輝說,“中國農業用水浪費主要表現在,灌溉用水利用系數低,目前中國農業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僅為43%左右,遠低於歐洲等一些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全國渠道輸水損失佔整個灌溉用水損失的80%以上,大型灌區骨幹建築物損壞率達到40%。二是灌溉定額普遍偏高,采用傳統的灌溉模式,全國平均每畝實際灌水量達到450至500立方米,超過了實際需水量的一倍左右,有的地區高達2倍以上。”——這個“有的”,即是指河西走廊和寧夏、內蒙。



終於走到了條條內陸河的盡頭。我坐在葡萄架下,那迷人的綠蔭,帶來了一絲清涼。在灼熱的陽光下,眺望著——

好客的主人沏上了茶。一排整潔的平房,門前兩畦菜地,再遠處,便是高大的鑽天楊了。從楊樹的間隙,能看到蹲伏著的高大沙丘。…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April 13, 2021 at 9:30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疏勒河的挽歌 の 河西走廊田園風光

我不知道當代水利專家,是否研究過古代疏勒河流域灌溉工程和設計理念,有沒有評估疏勒河水全部攔截後對下遊生態環境的影響。河西走廊西端歷史上一直是農業和牧業交錯地區。既有綠洲的田園風光,也有片片草灘點點羊群。



當我們要弄清楚人類活動與自然力此消彼長的規律,反思經濟社會發展決策的得失,探討水資源的分配與管理機制,現代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社會自然發展的關係時,河西走廊絕對是一個樣本。…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April 13, 2021 at 9:00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疏勒河的挽歌 の 漢代生態思想

在古代,要用泥土修建大壩,全部攔截河水是不可能的。土壩很容易潰決。他們用什麽辦法治水呢?首先是築堰。堰是較低的擋水構築物,作用不是蓄水,而是提高河流上遊水位,以便引流灌溉。只要在河道上壘些石塊或打木樁,擡高水位,築堰修渠,即可引水自流灌溉農田。漢代所建的大堰“高兩丈”,實際也只有幾米高。——這頗符合現今國際上流行的修低壩、維持河流生態的思想。

夏天,冰雪消融,疏勒河與黨河水位猛漲,正是莊稼需水季節。堰坊對灌區極其重要,因此也成為古代戰爭中對方的破壞重點。修復水利設施就成為大事。唐開元時張守珪為瓜州都督,開元中“有詔以瓜州為都督府,即詔守珪為都督。州地沙瘠不可藝,常瀦雪水溉田。是時渠堨為虜毀,林木無所出,守珪密禱於神,一昔水暴至,大木數千章塞流下。因取之修復堰坊,耕者如舊。州人神之,刻石記事。”(《新唐書·張守珪傳》)…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April 12, 2021 at 9:00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疏勒河的挽歌 の 《沙州圖經》

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寫本《沙州圖經》,對漢代敦煌的水利有如下記載:



“馬圈口堰,右在州西南二十五里,漢元鼎六年依馬圈山造,其極南一百五十步,闊二十步,高兩丈,總開五門分水以灌田。”公元前李廣利將軍西征大宛,兵至敦煌,往來二歲,“歲餘而出敦煌者六萬人”。這些軍需糧秣的籌集供應,均靠敦煌綠洲,可見當時的屯墾已達到了相當規模,生產糧食的種類也很多。灌區生產的糧食,除供應當地居民和南來北往的商旅外,還要作為守邊和西征大軍的後勤保障。唐代,敦煌安西一帶更加繁榮,設置有瓜州、沙州和十餘個縣。這里位於絲綢之路要衝,人口眾多,市井繁華,文化發達,商旅來往不絕。故有“元宵燈會,長安第一,敦煌第二,揚州第三”之說。敦煌城市的人口,大約不會比今天少。…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April 11, 2021 at 9:00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后望书》疏勒河的挽歌 の 綠洲灌溉

花海子——蘇干湖盆地位於甘肅、新疆、青海三省區接壤的三角地區,南通格爾木,西連冷湖、茫崖和新疆的若羌,戰略地置重要。河流、草原、濕地和湖泊組合,改善了柴達木北部邊緣的大氣環流,為冷湖、花海子等城鎮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氣候和自然環境。

中國的行政區域演變常呈現出複雜的狀況。歷史上,大哈爾騰河與大小蘇干湖在青海省境內,但這里又是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牧民的牧場。這支哈薩克部落,半個多世紀前,從新疆的巴里坤草原遷移至此。後來大小蘇干湖的行政區域也作了適當調整,成為“甘肅最大的天然湖泊”。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與敦煌同屬酒泉市,如今酒泉市已確定“引哈濟黨”工程“必須盡快”上馬,大概作為下級,很難有表達不同意見的餘地了。…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April 10, 2021 at 9:00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后望书》疏勒河的挽歌 の 沒黨河就沒敦煌

黨河遠不如敦煌那麽名揚世界,但它卻是敦煌的命脈。沒有黨河就沒有敦煌。

黨河始見於史書記載,距今已有2000多年。漢為氐置水,唐代稱甘泉,宋叫都鄉河,清代始名黨河,因流經肅北的黨城灣而得名。

發源於祁連山中野馬南山的黨河,全長390公里,經肅北縣流入敦煌,年徑流量近3億立方米。從黨河引水,分十條水渠灌溉敦煌農田,綠洲生機盈然。

現在,黨河與疏勒河是兩條獨立的河流。然而過去,疏勒河與黨河在其下遊會合,合流處在古玉門關以東的哈喇淖爾(黑海子),疏勒河、黨河下遊故道,在早年出版的地圖上有所標繪,至今仍可看見若干殘跡。因此,現代地理學家將疏勒河與黨河視為同一個水系。(景愛《沙漠考古通論》)…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rch 27, 2021 at 3:12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后望书》疏勒河的挽歌 の 蘇干湖旅遊熱點

敦煌的最近一輪發展,開始於兩百多年前。

清雍正四年(1726年),在政府組織下,開始從甘肅56州縣往敦煌移民屯墾,3年後,敦煌已經有移民一萬多人,開墾出耕地12萬畝。1760年,敦煌由沙州衛升格為縣,當時人口為2萬多人。其新城建在沙州舊城的河東,即今天的敦煌市所在。(《敦煌簡史》)新中國成立初期,敦煌縣有人口3~4萬人,目前人口大約13萬人。敦煌灌區有耕地30餘萬畝。用不著太高深的數學知識,黨河年一億多立方米的水量,即按人均2畝水澆地的標準,敦煌人要解決溫飽並無任何問題。…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rch 17, 2021 at 8:46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后望书》疏勒河的挽歌 の 月牙泉與敦煌綠洲

這是中國西北生態鏈條中最脆弱的一段。

祁連山、天山和昆侖山諸水,塔里木河、孔雀河和羅布泊在這里永不能相會。

沙漠旅遊探險之熱一再升溫,

綠洲,正在無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比月牙泉更重要的

——救救蘇幹湖、救救坎兒井!



羅布泊與塔里木河的終結者——大西海子水庫。…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February 3, 2021 at 9:30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后望书》疏勒河的挽歌 の 一座大壩不值一首詩

絲綢之路斷絕、唐玉門關廢棄之後,城池仍然孤獨地存在了一千多年,人們從未覺得這座故城有什麽妨礙。與今天戈壁灘上孤零零的小方盤相比,東漢至唐代的玉門新關宏偉壯觀,內涵也更加豐富。關城依山傍水,烽燧簇擁,輻射開來的南北幾條大路,在殘山疊嶂間繞行,曲折幽勝。如果保存到今天,唐玉門關實為珍貴的文化遺產,無與倫比的旅遊勝地,其價值無法估量。

疏勒河流過雙塔堡後,殘山蜿蜒的峽谷漸漸收窄。“兩岸山促,河嚙南山之趾”——在這里,山和河都是有靈性、有生命的活物,河水像漫遊的魚們,喋喋地擊拍著、唧咬著大山老人的腳趾。



清冽的雪水浸潤不出理性。悠揚嘹亮的羌笛已成絕響。…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February 1, 2021 at 9:30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后望书》疏勒河的挽歌 の 歷史佳醪

玄奘法師西行求經,餐風宿露,於貞觀三年(629年)九十月間抵達瓜州晉昌城。瓜州剌史獨孤達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對玄奘十分敬重,盛情相迎款待。正在這時,涼州快馬送來了追捕玄奘的公文。獨孤達閱後,勸玄奘趕快離開。

玄奘走的是伊吾道,而當時玉門關戒備森嚴,他只好星夜至疏勒河邊,準備繞過關城偷渡之。玄奘問詢西行路徑,“或有報云,從此西行五十余里有瓠蘆河,下廣上狹,回波甚急,深不可測,上置玉門關,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關外西北又有五烽,侯王者居之,各相去百里,中無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賀延磧,伊吾國境。”(《大慈寺三藏法師傳》)當時洪水季節已經過去,水流在河灘上漫散成數支,最寬的水流尚有丈余,岸邊長著胡楊林。時間倉促,又在暗夜中過河,玄奘在當地收留的一個胡人徒弟石槃陀砍樹搭橋,將草和沙鋪在上面,牽馬過河,繞過了玉門關城。…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December 3, 2020 at 1:30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后望书》疏勒河的挽歌 の 玉門關

那棵乾枯的大柳樹一定是“左公柳”,在遍野的風沙中仍倔強地不肯倒下。

春風不識玉門關

即使未到過西域,你總有某種特定的情緒與它有接觸。那是我們盛滿想像與感動的地方。

中國古代詩歌,特別是唐詩,使兩座遼遠的關隘成了抵達中國文化“疆域”繞不過去的雄關。——於是,對旅遊者來說,玉門關與陽關是必去的地方。…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December 3, 2020 at 1:00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民勤綠洲的生死存亡之秋(6)(续稿在36页)

2004年6月,紅崖山水庫在運行40年後首次完全乾涸了。像這個水庫結束了土青湖的生命一樣,上遊的水庫又扼住了紅崖山水庫的生命。令人慘不忍睹——僅僅半個月,當地2000多隻羊渴死了,300多隻號稱沙漠之舟的駱駝,在滿地沙礫中覓食,也活活渴死了。為逃避水荒和沙害,數萬人被迫舉家遷居他鄉。無須諱言,民勤綠洲已進入崩潰的邊緣,原來的湖區正在向第二個羅布泊演變。

真相有時會被人為設下的一道又一道迷障所遮掩。

各種研究分析,都有意無意地把西北內陸河流域水資源問題,歸納為一個個解不開的結,石羊河流域與民勤綠洲尤其如此:…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August 3, 2020 at 3:39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民勤綠洲的生死存亡之秋(5)

中渠鄉輝煌村—人們希冀中的輝煌還沒來得及展現,就被黑暗的災難“淹沒”了。這個村子農民的外逃,開始於紅山崖水庫建成後的70年代。上百口人24戶人家的村子,現在剩下兄弟兩戶人家,哥哥盛禹國,弟弟盛湯國。村里其他人都已經陸續離開這個即將被沙漠吞沒的地方,留下了被揭光了屋瓦、拆去了椽檁的一座座房屋廢墟。盛家兄弟4人,當初取名“堯、舜、禹、湯”,父母希望盛禹國能像大禹一樣能治水。而現在水沒了,地沒法種了,政府就組織移民,先移比較困難的。盛禹國會電焊手藝,很早就開始在外面打工了,家里其他人種地,他的家境好些,就沒移成。盛禹國說,不搬恐怕也不成,到明年村子就要不送電了。

湖區許多村莊廢棄了,到處是斷墻殘垣。走村串寨,如同穿行在死城。…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August 3, 2020 at 3:37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民勤綠洲的生死存亡之秋(4)

從支流到幹流,隨著石羊河上遊建起一個個攔蓄工程,其中包括在民勤縣城以南17公里外修建“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紅崖山水庫。這個水庫取代土青湖成了石羊河的終點湖,被稱為湖區的民勤綠洲北部的眾多濕地和湖泊終於徹底乾涸了。

進入上個世紀70年代後,石羊河來水銳減至不足1億立方米。時任民勤縣委書記的委玉琳,忍受不了缺水的之苦,再次拍案而起,他瞞著上級,千里進京上訪,想為民勤老百姓用水討個說法。但他還未返回,當時武威地委行署對委玉琳的處分就已經下達到了民勤。

“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無論是民勤縣長冒死炸壩,還是書記千里為民上訪,都像夜空中道道閃電——那嚴峻的現實中一再被錯過的轉折的瞬間。…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uly 24, 2020 at 4:30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民勤綠洲的生死存亡之秋(2)

春種秋收,完好的灌溉渠系,還是能夠維系土地和土壤活力。如果戰爭或管理不善等原因,渠道壅塞破壞,耕地廢棄荒蕪,就會很快沙化。

因石羊河民勤附近的水面廣,濕地多,水系發達。歷史上的主要屯墾區域多在這一帶“流動”。一片地方棄耕後,再找一片地方開墾。初唐屯墾中心是石羊河下遊的武威縣。但後來受風沙侵害,移至中遊地區的一個戍堡明威戍,這里即漢代宣威縣,唐代在武威縣之東設立白亭軍城,作為屯兵之處。白亭軍因臨近白亭海而得名。白亭海是原來東海的一部分,湖水潔白,景致極佳。唐代的“軍”,相當於現在的師團級建制,有上千號兵士、家屬及後勤人員。當時涼州還有赤水軍、大水等軍事單位。相當於連排駐軍“守捉”、“戍”等就更多了。…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uly 23, 2020 at 7:16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民勤綠洲的生死存亡之秋(3)

石羊河上下遊用水之爭,最早記載是康熙61年(1722年)的洪水河案,其後又有羊下壩案、白塔河案等。但這些矛盾與糾紛都是局部的,規模也不大。進入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石羊河全流域的水資源矛盾激化開始凸顯。

共產黨員縣長李玉新,就在這時走上了歷史舞臺。他冒死為民請命,制造了震驚一時的“炸壩事件”。…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uly 23, 2020 at 7: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