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后望书》張掖與黑河(下)

在新世紀開始的幾年中,黑河上的閘壩終於向居延綠洲“成功調水”。上遊大壩向下遊開啟閘門下泄一些救命的水源,被贊美為“一曲綠色的頌歌”,“值得大書特書”——有關部門還為此專門出了本書,“調水”成了當年水利工作的重大成就。

雖然早已沒有了年輕時的激情與衝動,我還是為自己窮究的執著感到無奈。我缺少文人雅士那種出世的境界,也沒有那份清高。近20年的記者生涯,養成這樣的性格,總是想切近難題,踏破謎底,了解真相。而了解真情後,又常常感到迷惑甚至憤懣。不說也罷,說出來也許使一些人不快,但還是不得不說,這樣心里好受些。


黑河的所謂調水,其實就是中遊與上遊灌區閉閘,集中一段時間使河水下泄,使之能達到下遊。這不是什麽創造,是過去就有的老辦法。

黑河分水是清代雍正年間制定的政策,而非什麽創舉。當時川陜總督年羹堯規定,“芒種前10日,封閉甘、肅、高臺渠口,鎮夷、毛雙各堡得受水10日,永以為例”。(《新篡高臺縣志》)


鎮夷峽即今天甘肅高臺縣正義峽,是通向下遊居延海的閘壩所在地,當時年羹堯在這里駐軍時,制訂了“均水制度”。從現在看,這是西北水利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管理法規”。

總督年羹堯大人似乎沒有為自己留下“綠色頌歌”之類的詩篇。他也許覺得在春灌季節,封閉上遊各渠口,集中下泄,有利於全流域的公平和諧均水,僅此而已,不值得稱頌。


清代張掖人馬羲瑞的《黑河夏漲》值得一讀:


[文] 百川入海盡東浮,誰挽洪波卻倒流。

[人] 道阻二千歸玉塞,渠分十二統甘州。

[書] 雪消眾壑愁漂石,水泮長堤喜溉疇。

[屋] 可惜狂瀾無砥柱,教人五月恨箜篌。


這首詩中隱存著較多的信息,透露出當時黑河的水文和灌區的情況。“洪波倒流”,是指黑河水並不東流,而是轉向西北,即“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古人曾認為黑河流向玉門關以西,與疏勒河相通。“道阻”,說明現在疏勒河與黑河已經分隔成了兩個水系了。“渠分十二”,記載了黑河中遊有12條引水幹渠。據《甘州府志》記載,“黑河源出南山,過龍王廟,南北貫通,東西分十二道:馬子渠、平順渠、大滿渠、大滿新渠、小滿渠、小滿新渠、大古浪渠、小古浪渠、大官渠、城北渠、溢源渠、新豐渠等。”“漂石”則是河水泛濫,水勢洶湧浩大,石頭在水中翻滾。“箜篌”的典故,則源自漢曲相和歌辭《箜篌引》,又叫《公無渡河》——這里即化其“無渡”的用意,指黑河水勢猛漲,大得無法擺渡。

Views: 1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