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後望書》疏勒河的挽歌 の 《沙州圖經》

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寫本《沙州圖經》,對漢代敦煌的水利有如下記載:

“馬圈口堰,右在州西南二十五里,漢元鼎六年依馬圈山造,其極南一百五十步,闊二十步,高兩丈,總開五門分水以灌田。”公元前李廣利將軍西征大宛,兵至敦煌,往來二歲,“歲餘而出敦煌者六萬人”。這些軍需糧秣的籌集供應,均靠敦煌綠洲,可見當時的屯墾已達到了相當規模,生產糧食的種類也很多。灌區生產的糧食,除供應當地居民和南來北往的商旅外,還要作為守邊和西征大軍的後勤保障。唐代,敦煌安西一帶更加繁榮,設置有瓜州、沙州和十餘個縣。這里位於絲綢之路要衝,人口眾多,市井繁華,文化發達,商旅來往不絕。故有“元宵燈會,長安第一,敦煌第二,揚州第三”之說。敦煌城市的人口,大約不會比今天少。


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灌區農業的發展,是敦煌發展繁榮的基礎。唐代在漢晉修渠築堰的基礎上,沙州剌史李無虧新修了一條“長三丈,高一丈五尺,闊二丈”的“長城堰,百姓歡慶”。此後,又陸續修整了許多水渠。如長二十里的宜秋渠,長十里的原都鄉渠,長十五里的北府渠,長五里的三丈渠和長二十里的孟授渠等等。(敦煌遺書伯2005《沙州圖經》)

更值得重視的是,歷史上,管理河渠分配灌溉用水,一直是政府的行政職能,形成了完整的組織網絡。規定了嚴格的河渠灌溉事項:“州設渠泊使,縣設平水,鄉有渠頭”,民間則設立了“渠人社”。(敦煌遺書斯5894號殘卷)——用現在的話說,節水、合理配置水資源的前提,需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科學管理,並把責任落實到人。由於這些措施,敦煌“州城四周,水渠流暢,曲水花草果園,豪族士流家家,土不生疏,鳥則無鴞,五谷皆饒”。(敦煌遺書伯2005卷子《敦煌都督府圖經》)


大詩人岑參在敦煌盤桓時,對此有生動的記述:


敦煌太守才且賢,郡中無事高枕眠。太守到來山泉出,黃沙磧里人種田。敦煌耆舊鬢皓然,願留太守更五年。城頭月出星滿天,曲房置酒張錦筵。美人紅妝色正鮮,側垂高髻插金鈿。醉坐藏鉤紅燭前,不知鉤在若個邊。為君手把珊瑚鞭,射得半段黃金錢,此中樂事亦已偏!(《敦煌太守後庭歌》)

岑參這首七古寫於天寶八年,即749年,他應邀參加敦煌太守的宴會,雖然有對主人吹捧討好之嫌,但詩作的內容也應有根據的,否則這不切實際的吹捧表揚,不就成為諷剌了嗎?


過去,這首詩的意義一直解譯為“反映當時官僚們奢靡淫佚的生活”。我想,反映當時敦煌領導幹部的真實生活,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才且賢”的官員是無需成天忙得不可開交的作指示,參加各種會議。“太守”抓住並解決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人民安居樂業,官員盡可“無事高枕臥”。在敦煌,善於治水的官員就是好官。社會穩定和諧,生產發展,百業興旺,當官的迎來送往,講點排場,多吃點、多花點,老百姓也不會太在意。自然,沒有本事和不幹事的官,再廉潔也沒用。群眾最不滿的就是既沒本事,而又很貪婪的千方百計撈錢的官。唐代地方官員3年一任,並規定太守任期必須在3年以上。敦煌老百姓挽留有作為的太守再留一任,而不是放鞭炮送他走,這應該是事實。

Views: 2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