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後望書》疏勒河的挽歌 の 漢代生態思想

在古代,要用泥土修建大壩,全部攔截河水是不可能的。土壩很容易潰決。他們用什麽辦法治水呢?首先是築堰。堰是較低的擋水構築物,作用不是蓄水,而是提高河流上遊水位,以便引流灌溉。只要在河道上壘些石塊或打木樁,擡高水位,築堰修渠,即可引水自流灌溉農田。漢代所建的大堰“高兩丈”,實際也只有幾米高。——這頗符合現今國際上流行的修低壩、維持河流生態的思想。

夏天,冰雪消融,疏勒河與黨河水位猛漲,正是莊稼需水季節。堰坊對灌區極其重要,因此也成為古代戰爭中對方的破壞重點。修復水利設施就成為大事。唐開元時張守珪為瓜州都督,開元中“有詔以瓜州為都督府,即詔守珪為都督。州地沙瘠不可藝,常瀦雪水溉田。是時渠堨為虜毀,林木無所出,守珪密禱於神,一昔水暴至,大木數千章塞流下。因取之修復堰坊,耕者如舊。州人神之,刻石記事。”(《新唐書·張守珪傳》)


“州人神之”的張都督,看來不是我們現今常常在電視鏡頭中出現,大聲吆喝指揮救災搶險,或者走訪災民詢問生活情況如何的書記市長。他還是位很有專業知識,能親自規劃設計工程項目的高級水利工程師。

被百姓稱“神”的敦煌專家不僅有張都督。早在二千年前,敦煌先進的治水技術就傳到了西域諸國。如西漢時敦煌人長史索勵——我不知道他是否就是著名書法家索靖的祖先,今天一幅索靖的字就值數千萬元——帶兵一千多從在伊循城(今新疆若羌縣境內)屯田,曾調集鄯善、焉耆等處軍民四千人,橫斷卡墻河,掘渠分水,改進灌溉條件,使許多貧瘠的土地變成沃田,莊稼連年豐收。所以北魏酈道元在給予很高的評價:“敦煌索勵,字彥義,有方略……屯田樓蘭……橫斷注濱河……灌浸沃衍,胡人稱神。大田三年積粟百萬,威服外國。”(《水經注》卷二《河水注》)


我想,一位官員的政績工程,能給當地百姓帶來驚喜和福祉,能顯示國力,能使外邦嘆服,能夠寫進歷史,一定代表了先進的文化,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代表了百姓的利益。如果古代有科學院工程院,評院士,聘他當博導帶研究生,是很夠格的。

關於古代在敦煌形成的“文化綠洲”,我還想稍微說得遠一點。


敦煌莫高窟舉世聞名,敦煌石窟中深藏的“秘寶”發展成為“敦煌學”——其實敦煌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發達的灌溉渠系,孕育了發達的農業和商業,才有可能使敦煌成為中國文明的一個耀眼亮點。僅以書法為例,東漢著名的書法張芝是敦煌人。他以行、隸見長,尤精草書,被人稱為“草聖”。張芝的父親張奐是征戰西北的名將,後觸犯宦官,隱退敦煌故里,閉門不出。張芝幼而高操,勤學好古,經明行修,有幾次可以應征做官,他皆不肯,而潛心於書法與治學,當時影響極大。晉代王羲之推崇說“漢魏書跡,獨鐘(繇)張(芝)兩家。”


張芝的書跡保存在《淳化閣帖》里有5帖,其中《秋涼平善帖》可以說是張草的典範,為世所珍。在張芝的周圍,形成了一群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集群,此後敦煌地區崇尚草書的風氣延綿不絕。如張芝的兄弟張昶也善草書,又極工八分書(漢隸)的別名,時人稱為“亞聖”。在敦煌的這一書法集群中,還有一個孩子的身影,這就是張芝妹妹的孫子索靖。在西晉時,索靖官至尚書郎、酒泉太守、征西司馬等職。2003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動用了文物征集專項資金,以2200萬元購回了清宮流失的文物索靖的《出師頌》卷,可見其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價值。在敦煌地區出土的漢簡、唐代的敦煌寫經等,在書法上都有極高的價值。古代的敦煌群星閃爍,文人名士薈萃,遠非一般邊地州縣可比。


並非完全是現代水利的功績,到清代康熙本年,疏勒河流域就已經形成了以安西瓜州、三道溝和玉門鎮為中心的三片較大的灌區。

Views: 2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