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一排枯樹從關了門的鄉郵政所院子里伸出來
不知是因為路況惡劣,還是天氣炎熱,離開蘇海圖沒多遠,汽車一歪,輪胎就爆了。車胎爆了的還不至一輛。其中一輛是被鐵釘紮的。這沙石路上哪來鐵釘?有人說,是不是修車補胎的使的壞。這路上一天沒見幾輛車,修車的生意很清談。不使點小名堂,混不了吃的。後來,又有輛越野車的輪子被彎曲的鐵釘紮了,對這種猜測也更堅信了。但我始終將信將疑。路況不好是事實。在這地方生活不易。挪一個地方,也比這里日子要活絡得多,用不著使這麽壞的主意。真的車拋在路上,幾天幾夜,前不著村,後不挨店,也很危險。
在烈日的爆曬下,換胎十分辛苦。如果路上再壞一隻胎,就跑不到額濟納旗了。…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November 1, 2021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對於那位法國生態學家你不能不懷敬意,他提出這一論點是在1949年,也就是新中國成立之年。
在去居延綠洲途中,我們看了幾個牧點。
只有一戶牧民,在公路邊,離巴彥浩特也不足百里,草場的條件在阿盟算是好的。有頂帳房,也有間房子,一眼深井,但井水不能喝。主人說,這里草場退化嚴重,20多畝草場才養一隻羊子。地上看去還稀稀拉拉地長了些草,很多草牲畜不吃,是毒草。…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October 27, 2021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月球般荒涼冷寂,養不起馬的牧人才騎摩托車放牧
原先預計的一天行程,走了足足兩天。
夜晚,四周荒涼冷寂,如同月球一般。
在地學上,人們將沒有植被覆蓋的裸地,稱作荒漠,即人們常說的不毛之地。這和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的“深入不毛”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那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森林廣佈,只是人煙稀少、沒有開發或開化罷了。戈壁為蒙古語,意為草木難生的土地,主要是沙質荒漠的礫質荒漠。去居延海途中,滿目皆是的沙漠和礫石灘。…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October 24, 2021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斯文·赫定在《越過阿拉善荒原》中寫道:原野總在變化著,忽而,我們又置身在長滿茂密的、深綠色的梭梭樹叢的丘頂上。蒙古人管這類時常長得像橡樹一樣的高大的灌木叫甲格或扎格,它還被賦予了另一個高貴的名字,莫多涅昆,即樹王。與其他樹木不一樣,由於梭梭生長在乾旱荒漠地區,生長期長,樹的枝幹在火的燃燒時不會出爆裂聲;稱其為“樹王”的另一條原因,是它在燃燒時幾乎不冒煙。 …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October 19, 2021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半個世紀後中國西北科考團之路,誰毀滅了梭梭林?
既不是采風探險,也不是“酷驢”或暴走。我在撰寫內參的同時,一直籌劃著如何去居延海,實地調查黑河斷流後引起的生態問題。
次年春天,國家環保局組織第二次“中華環保世紀行”采訪團。擬組建華東與西北各一個團,讓我擔任一個團的團長。西北采訪團是去采訪全球環境…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October 15, 2021 at 11:30pm — No Comments
那時,還沒有那麽多20世紀初外國探險的“大系”出版,手頭只有一本考古學家黃文弼的《蒙新考察日記》。在多雪的冬天和無雨的春天,我在憂郁中一次又一次眺望西北——比起以後每年春天襲擊華北的沙塵暴來,2003年的黑風暴要嚴酷得多。幾天後,北京的天空變得昏黃起來。
報紙上用了“罕見”“特大”等等令人悚然的字眼。
…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August 26, 2021 at 7:45am — No Comments
居延海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終點湖,由兩個湖泊組成。
晚上,燈下,細看帶著的地圖,東西居延海像一對迷人的深藍色的眼睛,和你對視。湖泊雖用虛線畫出,只是表明其岸線的不確定——或許還如同羅布泊,是一個“遊移湖”。憑記者職業的敏感,我預感到那里正在發生重大的災變。在羅布泊消失之後、在樓蘭文明消失之後,居延綠洲又要在我們這一代人中消失?——而那里的一切卻無人知曉,我很想去實地采訪,報道正在發生的一切!
我對司機說,能不能轉回去,北上去額濟納旗?…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July 26, 2021 at 10:04am — No Comments
寫出了國內最早反映居延海生態惡化的報道
這是1993年9月30日報送中央和省部級領導的一份內參。現在過去了13年,把這篇內參全文寫進書稿,主要是想留一點真實的資料——
《專家呼籲盡快遏制居延海地區生態繼續惡化》
…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July 10, 2021 at 10:06am — No Comments
我心頭一驚,追問,嘎順淖爾還是蘇古淖爾?
老工程師說,是西邊的那個大湖。從湖底走過,到處是白華華的魚骨。五十年代,我們在居延海搞過勘探,那可是個大得無邊的海子。現在東居延海也完全乾枯了。
我的心頭沈沈的,這可是生態突變啊。
沿著河西走廊西行,遙望著一排排鉆天楊林梢間飄閃出的祁連山積雪的峰巒時,古住今來的許多往事,如雪線牽動著不絕的情懷。
西部是邊塞詩的故鄉。首先想到的是唐開元年間的詩人王維,和他千古流傳的詩篇《使至塞上》:…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June 27, 2021 at 11:00am — No Comments
坎兒井的特殊價值,在於它是一種提供經濟、生活發展用水,又可提供生態用水的水利工程。坎兒井采取淺層取水,冬閑時水量不大,表面上看起來水被浪費了,實際上卻能更多植物獲得滋潤。尤其是吐魯番坎兒井三分一的冬閑水最終都流向了艾丁湖,對艾丁湖的自然生態平衡起著相當大的作用。艾丁湖多年平均蒸發量3000毫米以上,這樣大的蒸發量在盆地內參與水陸小循環,最終又以山區降水形式回歸盆地,對盆地的氣候乃至生態都具有積極意義。否則艾丁湖乾枯,鹽塵泛濫,就會對吐魯番盆地的環境,人和牲畜帶來極大的傷害。
爭論還在繼續。
保護與搶救工作亦已起步。
坎兒井的消亡仍未停止。…
Added by Virunga on June 9, 2021 at 10:30am — No Comments
坎兒井這一古代水利工程最大的優點,一是通過水渠地下引水,減少了因酷熱、狂風而大量蒸發損耗,具有節水意義;二是淺層采水,自流灌溉,對地下含水層的水源都沒有破壞,流量穩定,不像機井需要消耗電力;三是維修與養護簡單,使用期長,吐魯番現存最古老的坎兒井已有數百年歷史。
吐魯番和哈密坎兒井消亡的原因很簡單:大量打機井——這與敦煌和其他綠洲、以及華北平原面臨的水危機原因相同。目前,吐魯番盆地機井的數量已經超過5000眼,機井越打越深,水位便越降越低。
聽起來有點像生產發展與水資源狀況的矛盾。吐魯番現有耕地120萬畝,每年水資源補給量11.7億立方米,而實際耗水量已超過12億立方米,只能不斷打機井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則導致坎兒井乾枯、廢棄。…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June 8, 2021 at 10:30am — No Comments
壽昌海在年代不同的史籍中,有渥窪池、渥窪水、南海等名稱。但我卻更願意稱之為“陽關海”——陽關不僅有連天的黃沙,還有迷人的碧波。這里是《史記》記載漢武帝得神馬的地方。
《史記》的“樂書”、“禮樂志”、“武帝紀”中,記載有武帝得“神馬”的故事,其中言之鑿鑿: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和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這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得神馬後興奮異常,擊節長嘯,作“寶鼎、天馬之歌”。
據考證,天馬可能是野馬。…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3, 2021 at 2:47pm — No Comments
吐魯番:正在快速消亡的坎兒井
敦煌經陽關到羅布泊的道路早已斷絕。
陸路去新疆,還需走星星峽,接著便是哈密和吐魯番兩個盆地。這兩個盆地都位於天山博格達山南面。
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火焰山,葡萄溝和坎兒井,是到吐魯番旅遊不能不看的風景。素有“火洲”之稱的吐魯番,水貴如油。北部天山的雪水融化,滲入山前的戈壁灘。到處都有以坎兒井命名的村莊。由於有了坎兒井,村民們依水而居,出門即見淙淙流水,用井水洗菜做飯、洗衣裳、灌溉農田。引以自豪的坎兒井總長度曾達5000餘公里,因此又被稱為“地下長城”。…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2, 2021 at 9:30am — No Comments
老馬說,陽關葡萄的質量好,是釀酒的上好原料。我們農場原有個小酒廠,但規模太小,從歐洲買進了設備,準備釀造高品質的葡萄酒。你下一次來,準能喝上。
我望著小渠中的汩汩清流,問,這水從那兒引來的。
這里有地下水,水位高,打口幾米十幾米深的井,就能出水。老馬看出了我的詫異,說,這里過去是一個大湖,是一片水面……我恍然,原來坐在“海邊”,陽關的海啊。
這可是祁連雪水的最後流注,怪不得這茶水如此的甘甜清冽。關於陽關名字的來歷,有種種說法。
陽關在漢壽昌縣西六里,玉門關之南。(據《元和郡縣志》)…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April 20, 2021 at 9:30am — No Comments
人民日報2005年10月10日報導,水利部副部長翟浩輝說,“中國農業用水浪費主要表現在,灌溉用水利用系數低,目前中國農業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僅為43%左右,遠低於歐洲等一些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全國渠道輸水損失佔整個灌溉用水損失的80%以上,大型灌區骨幹建築物損壞率達到40%。二是灌溉定額普遍偏高,采用傳統的灌溉模式,全國平均每畝實際灌水量達到450至500立方米,超過了實際需水量的一倍左右,有的地區高達2倍以上。”——這個“有的”,即是指河西走廊和寧夏、內蒙。
終於走到了條條內陸河的盡頭。我坐在葡萄架下,那迷人的綠蔭,帶來了一絲清涼。在灼熱的陽光下,眺望著——
好客的主人沏上了茶。一排整潔的平房,門前兩畦菜地,再遠處,便是高大的鑽天楊了。從楊樹的間隙,能看到蹲伏著的高大沙丘。…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April 13, 2021 at 9:30am — No Comments
我不知道當代水利專家,是否研究過古代疏勒河流域灌溉工程和設計理念,有沒有評估疏勒河水全部攔截後對下遊生態環境的影響。河西走廊西端歷史上一直是農業和牧業交錯地區。既有綠洲的田園風光,也有片片草灘點點羊群。
當我們要弄清楚人類活動與自然力此消彼長的規律,反思經濟社會發展決策的得失,探討水資源的分配與管理機制,現代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社會自然發展的關係時,河西走廊絕對是一個樣本。…
Added by Virunga on April 13, 2021 at 9:00am — No Comments
在古代,要用泥土修建大壩,全部攔截河水是不可能的。土壩很容易潰決。他們用什麽辦法治水呢?首先是築堰。堰是較低的擋水構築物,作用不是蓄水,而是提高河流上遊水位,以便引流灌溉。只要在河道上壘些石塊或打木樁,擡高水位,築堰修渠,即可引水自流灌溉農田。漢代所建的大堰“高兩丈”,實際也只有幾米高。——這頗符合現今國際上流行的修低壩、維持河流生態的思想。
夏天,冰雪消融,疏勒河與黨河水位猛漲,正是莊稼需水季節。堰坊對灌區極其重要,因此也成為古代戰爭中對方的破壞重點。修復水利設施就成為大事。唐開元時張守珪為瓜州都督,開元中“有詔以瓜州為都督府,即詔守珪為都督。州地沙瘠不可藝,常瀦雪水溉田。是時渠堨為虜毀,林木無所出,守珪密禱於神,一昔水暴至,大木數千章塞流下。因取之修復堰坊,耕者如舊。州人神之,刻石記事。”(《新唐書·張守珪傳》)…
Added by Virunga on April 12, 2021 at 9:00am — No Comments
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寫本《沙州圖經》,對漢代敦煌的水利有如下記載:
“馬圈口堰,右在州西南二十五里,漢元鼎六年依馬圈山造,其極南一百五十步,闊二十步,高兩丈,總開五門分水以灌田。”公元前李廣利將軍西征大宛,兵至敦煌,往來二歲,“歲餘而出敦煌者六萬人”。這些軍需糧秣的籌集供應,均靠敦煌綠洲,可見當時的屯墾已達到了相當規模,生產糧食的種類也很多。灌區生產的糧食,除供應當地居民和南來北往的商旅外,還要作為守邊和西征大軍的後勤保障。唐代,敦煌安西一帶更加繁榮,設置有瓜州、沙州和十餘個縣。這里位於絲綢之路要衝,人口眾多,市井繁華,文化發達,商旅來往不絕。故有“元宵燈會,長安第一,敦煌第二,揚州第三”之說。敦煌城市的人口,大約不會比今天少。…
Added by Virunga on April 11, 2021 at 9:00am — No Comments
花海子——蘇干湖盆地位於甘肅、新疆、青海三省區接壤的三角地區,南通格爾木,西連冷湖、茫崖和新疆的若羌,戰略地置重要。河流、草原、濕地和湖泊組合,改善了柴達木北部邊緣的大氣環流,為冷湖、花海子等城鎮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氣候和自然環境。
中國的行政區域演變常呈現出複雜的狀況。歷史上,大哈爾騰河與大小蘇干湖在青海省境內,但這里又是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牧民的牧場。這支哈薩克部落,半個多世紀前,從新疆的巴里坤草原遷移至此。後來大小蘇干湖的行政區域也作了適當調整,成為“甘肅最大的天然湖泊”。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與敦煌同屬酒泉市,如今酒泉市已確定“引哈濟黨”工程“必須盡快”上馬,大概作為下級,很難有表達不同意見的餘地了。…
Added by Virunga on April 10, 2021 at 9:00am — No Comments
黨河遠不如敦煌那麽名揚世界,但它卻是敦煌的命脈。沒有黨河就沒有敦煌。
黨河始見於史書記載,距今已有2000多年。漢為氐置水,唐代稱甘泉,宋叫都鄉河,清代始名黨河,因流經肅北的黨城灣而得名。
發源於祁連山中野馬南山的黨河,全長390公里,經肅北縣流入敦煌,年徑流量近3億立方米。從黨河引水,分十條水渠灌溉敦煌農田,綠洲生機盈然。
現在,黨河與疏勒河是兩條獨立的河流。然而過去,疏勒河與黨河在其下遊會合,合流處在古玉門關以東的哈喇淖爾(黑海子),疏勒河、黨河下遊故道,在早年出版的地圖上有所標繪,至今仍可看見若干殘跡。因此,現代地理學家將疏勒河與黨河視為同一個水系。(景愛《沙漠考古通論》)…
Added by Virunga on March 27, 2021 at 3:12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