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後望書》坎兒井消亡

坎兒井這一古代水利工程最大的優點,一是通過水渠地下引水,減少了因酷熱、狂風而大量蒸發損耗,具有節水意義;二是淺層采水,自流灌溉,對地下含水層的水源都沒有破壞,流量穩定,不像機井需要消耗電力;三是維修與養護簡單,使用期長,吐魯番現存最古老的坎兒井已有數百年歷史。 

吐魯番和哈密坎兒井消亡的原因很簡單:大量打機井——這與敦煌和其他綠洲、以及華北平原面臨的水危機原因相同。目前,吐魯番盆地機井的數量已經超過5000眼,機井越打越深,水位便越降越低。 

聽起來有點像生產發展與水資源狀況的矛盾。吐魯番現有耕地120萬畝,每年水資源補給量11.7億立方米,而實際耗水量已超過12億立方米,只能不斷打機井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則導致坎兒井乾枯、廢棄。

 

其實,還有更深層的管理體制上的原因。

 

坎兒井是祖先留下的,一直歸鄉鎮及農民自己管理,沒有納入國家或自治區的水利規劃,是沒有水利“戶口”的“水利工程”。因此,在工程建設保護和維修上也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坎兒井每年都需要掏澇清淤加固,一旦崩坍斷流,就要搶修,如果農民籌不到資金,坎兒井就會報廢。同時,坎兒井和水利部門打的機井,也缺少統一的規劃,有的機井甚至打在坎兒井的源頭,直接造成了坎兒井的乾枯。 

2005年3月22日,吐魯番市艾丁鄉莊子村莊子坎兒井突然坍塌,造成坎兒井斷流。村委會主任立即派人將此報告吐魯番地區水科所,希望能夠得到資金以及技術上的幫助。莊子村過去有12條坎兒井,農民用水既方便費用又低,現在僅存3條。這口坎兒井承擔著全村三分之一耕地的灌溉及全村的生活用水。然而讓村民們感到失望的是,水科所僅派來了工程技術人員現場查看,並告之他們應該注意的事項後,便走人了。吐魯番水科所因為承擔了坎兒井的普查和定期監測工作,農民以為坎兒井出了事就該找他們,而實際上他們所能做的,也只是把情況匯報給上級部門。不得已,這個村組織起70名青壯年勞動力,通過兩天兩夜的掏澇,才將坍塌的坎兒井恢復。(《新疆日報》2005年4月12日)

 

令人驚詫的是,一些專家對“坎兒井“這一古代文明的成果如此輕慢,竟斷言,純經濟角度看,坎兒井已無生存必要。說什麽在科技發展的今天,坎兒井未免過於落後,夏季容易乾枯,冬季水多時又易白白流走,無法蓄存,而且每年掏撈維修工程量巨大。建水庫可蓄水,既方便利用又利於控制水量。因此應該任坎兒井自然消亡,優勝劣汰,由水庫等水利設施取而代之。 

但另一種聲音不容忽視。吐魯番的農民對坎兒井與機井的優劣有更深切的感受。他們算了這樣一筆賬,打井的費用老祖宗已經幫我們掏了,現在我們只管維護和使用,一畝地一年也就花40來元,機井電費一年就要花80來元錢。新疆坎兒井研究會會長還算了這樣一筆賬,挖一條坎兒井,一般造價是100米1萬元,5公里長的坎兒井造價也就是50萬元,吐魯番不少坎兒井壽命甚至在500年以上。而打一口機井一般需15萬元,10年左右就報廢了。


我們的祖先早已把坎兒井挖好了,我們現在做的就是保護利用而非重新挖掘,如此算來,還是坎兒井更便宜。吐魯番水利部門的領導認為,吐魯番現在300多條坎兒井出水量達2億多立方米,這些井都是生命力極強的井,拿出一兩億資金便可對坎兒井進行保護和利用,而建一座庫容近3億立方米的水庫,沒有一二十億是拿不下來的。(師巧梅、王晶晶《坎兒井:任其消亡,還是加強保護》)

Views: 2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