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還沒有那麽多20世紀初外國探險的“大系”出版,手頭只有一本考古學家黃文弼的《蒙新考察日記》。在多雪的冬天和無雨的春天,我在憂郁中一次又一次眺望西北——比起以後每年春天襲擊華北的沙塵暴來,2003年的黑風暴要嚴酷得多。幾天後,北京的天空變得昏黃起來。

 

報紙上用了“罕見”“特大”等等令人悚然的字眼。

 

5月5日下午,一場黑風暴席卷了新疆、甘肅、寧夏和內蒙古部分地區。其中最嚴重的是河西走廊和寧夏中衛一帶。河西走廊的居民對年復一年和沙塵暴並不陌生,但還是被猝然降臨的黑風暴驚震了。如同核爆炸一般,空中翻滾著紅、黃、黑的濃雲,飛沙走石鋪天蓋地——不少現場親歷者的第一感覺像是核戰爭暴發,是末日降臨。

天昏地暗,走石飛沙。正值下午放學,很多孩子在回家的路上,被狂風颳進了水渠,或者迷路。在這場黑風暴中死亡67人,失蹤20多人,且多為孩子。武威、金昌、永昌、古浪、景泰、中衛等地,災情尤為嚴重。公共汽車停駛,引起火災多起,摧毀林木9萬多株。750根電線桿被刮倒和傾斜,造成停電24~40小時。損失的羊達3萬多隻。直接經濟損失3億多元。沙埋厚度一般有20厘米,最大達1.5米。

 

在北京變得昏暗日子里,我的心情極其郁悶。桌上、地上和床上,已經鋪了一層黃土。在居住北京的記憶中,這是最初一次沙塵暴無情的橫掃。 

20多天後,我在新華社新聞大廈大平面值班。有記者送來篇報道,題目是《中國西部部分地區遭受特大黑風暴原因查明》。我一看,是根據中科院蘭州沙漠研究所5月20日的一份調查報告編寫的。

 

中科院沙漠所在北京舉行了一個新聞發布會。專家認為原因有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大風天氣。由於高壓脊的發展,脊前新疆冷槽向南加深,迫使冷空氣迅速南下,促使地面冷鋒加強東移。配合河西走廊,多為戈壁地帶,受熱較快,使鋒面前後暖冷空氣的水平壓梯度增加,鋒向加強。加之,今年春季40多天無雨,地表十分乾燥,沙塵極易被狂風卷進空中。第二是人類活動嚴重破壞地面植被和地表結構,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主要是河西走廊一帶原來固定半固定的草灌叢沙地,近年被大量開墾。一方面新墾區本身地表不穩定,易被風蝕和沙埋;另一方面使沙漠和新老墾區間失去了緩沖帶,促進了風沙和沙漠南侵。戈壁地區開礦和挖土取沙等破壞地表活動,也是加劇黑風暴的重要原因。” 

“高壓脊”、“冷鋒”、“冷槽”……這份報告寫得相當專業。一專,便有局限,就像使用望遠鏡或顯微鏡。專家們的目光始終沒有跳出金昌、武威、古浪、中衛等幾個城市及周邊地區,草場、過牧、墾荒、開礦和挖土取沙……還有氣象因素。都對。但從更廣闊的地學角度來看,專家們忙碌了一陣,原因顯然沒有真正查明,至少這份調查報告是不夠全面的。

 

憑直覺,憑我對河西走廊和西部湖泊河流的理解。黑風暴顯然並不是簡單的只在河西走廊吹過,而實際上橫掃了更廣闊的地域——這就是新疆東部和阿拉善高原,而這里正是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的所在地。黑河斷流,居延海乾枯,肯定是黑風暴能毫無遮攔橫掃的原因之一。

 

簽發新聞稿後,我把中科院蘭州沙漠所的“調查報告”留下,細細分析研究,找出了其中的局限與誤判。談到了生態破壞問題,但著眼於當地,如金川采礦造成的大量礦渣堆積等等。思路漸漸地明晰,應該從更大範圍考慮,那就是位於河西走廊和銀川平原西北的阿拉善高原。那里分布著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那里究竟發生了什麽? 

對於沙塵暴,及其源區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僅要考慮自然的因素,也要從歷史學、社會學、生態學、環境學,從內陸河全流域的角度加以觀照考察,經過幾十天對大量相關氣象歷史地質資料的分析研究,我在思路上已經走進了居延地區。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