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郁達夫的失蹤或死亡是旅行故事的高潮,多少年來對郁達夫的回憶文字都表達了對郁達夫生死之謎的關注。郁達夫的失蹤發生在戰爭結束以後兩週,正是他的繼任夫人第二次生產的前一天晚上失蹤的,失蹤當晚郁達夫家中還有幾個客人,一位青年來找郁達夫,該青年「像一個台灣人,也像一個印尼人」,隨後郁達夫和那人一起出門,從此再也沒有回來。32日後各方面的猜測與研究,則幾種可能性都分別出現,有認為是印尼人殺害的,有認為是被當地華僑殺害的,也有認為是被日本憲兵殺害,但是都沒有確實的證據,這個謎直到 1995 年才為長期從事郁達夫研究的日本學者鈴木正夫解開。33
陳馬六甲是在 1922…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August 19, 2018 at 10:42pm — No Comments
郁達夫也是一樣,郁達夫逃抵蘇門答臘實屬偶然,但是同一個時間選擇這一逃亡路線的,都有其他方式逃離,如日後主持盟軍和中國聯合抗日的情報部隊「一三六部隊」的林謀盛,25則是在蘇門答臘的巴東搭船到澳洲,繞道回到重慶;而當時和郁達夫一起逃難的王紀元,26則由蘇門答臘逃到爪哇島,和陳嘉庚一樣就在爪哇島隱居,27在整個日本佔領時期,身份完全沒有曝光。比較其他文人在南洋的日本佔領時期的低調及隱藏自己,則郁達夫這段彷彿雙面間諜的角色扮演,是在其不掩飾自己會說日語的必然結果,其實是毫無必要,這多少和郁達夫的性格有關,一面隱藏身分逃難,一面還要學習新語言、買書及吟詩,要以流亡心態來評價郁達夫的最後的人生旅程也有很大的困難。
綜觀陳馬六甲與郁達夫的旅程,如果我們以被迫旅居異域看成是流亡,那麼流亡衹是造成他們旅程的契機,而吸引他們繼續深入異地,則是其對於異境的興趣,…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August 19, 2018 at 10:35pm — No Comments
從這個角度來看郁達夫的蘇門答臘之旅,以及陳馬六甲的中國之旅,則都是兩重意義兼而有之。郁達夫在新加坡被日軍攻陷之前,身為新加坡「文化界戰時工作團」團長,在陳嘉庚的安排下隨著三十幾位新加坡工作的「文化人」(作家與報紙編輯等),逃到地廣人稀的蘇門答臘島,為了身家性命,隱姓埋名,喬裝為本地商人,卻因為通曉日語,被駐守當地日軍徵調為通譯,並掩護其他一起逃難的文化工作者,郁達夫這個旅程本身已經是足夠刺激玄奇。然而這個旅程也對蘇門答臘這個環境有特別的意義,在此之前中文世界對蘇門答臘基本上沒有什麼特殊的記錄,郁達夫連同其他作家的蘇門答臘之旅,留下大量的記錄,連帶對蘇島的各種情況,包括對蘇島的華人社會的情況,也一併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記錄。
陳馬六甲的中國之旅也是一樣,他是在莫斯科國際共產黨會議上為各亞洲共產黨的代表,19…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August 19, 2018 at 10:25pm — No Comments
許多出自流亡在外的陳馬六甲。在日本佔領期,印尼與日本合作時,檯面上和日本人合作的是蘇卡諾,暗地利用機會準備獨立的計劃,即有受到陳馬六甲策略影響的說法。後來日本投降後,蘇卡諾不敢擅自做主宣佈獨立,一群青年人綁架了蘇卡諾,才有了八月十七日的獨立宣言,這個青年組織也和陳馬六甲有關係。印尼獨立革命期間,他甚至一度被認為如在蘇卡諾及哈達被捕後即繼續領導獨立革命的繼任領袖。13 但是其事蹟一直隱密不彰,因為他早在 1920 年就成為印尼共產黨主席,14 該黨在印尼獨立前被荷蘭和日本當局強力的壓迫,獨立後又先後被蘇卡諾及蘇哈托壓制清算,而陳馬六甲本人在印尼革命時死於內戰,陳馬六甲的相關事蹟,例如其在印尼革命中的角色,仍是尚待探索的課題。 …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August 19, 2018 at 8:11pm — No Comments
旅行是不是構成值得書寫的旅行經驗,主要還看旅者在動態中與陌生環境互動的精神狀態,在這個情況下,旅行者本身的角色是無可取代的,同一段旅程因為旅行者不同,或是不同的時空及條件下,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精神狀態,形成不同的意義。
兩位主角中,郁達夫在華文世界中享有盛名,陳馬六甲則在印尼/馬來文世界中頗具名氣。4 郁達夫成名甚早,今天說到 1920…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August 19, 2018 at 8:05pm — No Comments
現代亞洲民眾交流的境界與印尼/馬來/馬華文學的周邊
前言
如果我們視旅行是對異域的探索,而把旅行文藝視為異文化接觸經驗的呈現,那麼太平洋戰爭時期華文作家郁達夫到蘇門答臘的死亡之旅,以及戰前印度尼西亞革命家陳馬六甲(Tan…
Added by Ashgabat on August 19, 2018 at 7:35pm — No Comments
連續十年的大學擴招,需要慢下來稍做調整
新京報: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就是高等教育。而高等院校在1999年的擴招,可以看作是一個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並且從那時起,爭議就未曾消失過。您也寫了諸如《大學十論》之類的書來關注。…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August 19, 2018 at 6:30pm — No Comments
文化軟實力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當年美國那些簽署《獨立宣言》撰寫《聯邦黨人文集》的開國元勛們,想到的只是奠定一個國家的精神基礎,並沒有想到日後成為美國夢的前提影響世界。人人生而平等,具有不可讓與的生存權、自由權和最求幸福的權利;人必須終於自己的理想並尊重自己的權利,否則就不是一個國家的災難,而是人類的不幸。從獨立建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在不到兩百年的時間里,從一個殖民地獨立的邊遠小國變成世界帝國,美國夢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世界之夢、人類極限之夢。盡管這種夢想從未成為現實,但依舊對現實具有感召力,成就了美國的文化軟實力。美國用將近兩百年的時間建設的文化軟實力,值得注意兩點:一、文化軟實力的建設需要一個相對長的過程,絕對依附於國家硬實力的發展;二、文化軟實力必須具有普世價值的自信與表現力,國家之夢也是人類之夢。…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20pm — No Comments
中華文明有什麽樣的文明形態呢?我認為是“三和文明”!第一和,是在家庭當中個人之間是和睦——“家和萬事興”;第二是社會和諧——和諧社會;最高的和是天下和平,所以當西方提出競爭鬥爭和戰爭的時候中國提出的是和睦、和諧、和平。我相信東西方都有各自不同或者求同存異的文化心理結構,西方的三爭文明和三片文明和中國的三和文明將在二十一世紀求同存異互動互補中,成為人類未來文明的重要方面。…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08pm — No Comments
——在《藝術人生》端午節論壇上的即興講演
時間:2009年5月21日星期四
地點:浙江余姚河姆渡口
人物:王岳川、於丹、紀連海、聶衛平、方文山等
(此處僅僅列出王岳川的講演和回答提問。端午節正式播出時有刪節)…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08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03pm — No Comments
編者按:一段時間以來,美國“金融危機”成為街頭巷尾議論的話題,這一遠在大洋彼岸的事件,因其“蝴蝶效應”而影響到世界多處角落。它對於藝術的影響,也被多次提及,因為中國當代藝術無論在社會影響的擴大還是市場上的價格攀升,部分推動力就來自於發生“危機”的美國,這更使得我們不得不對“危機與藝術”有更多關注的渴望。北京大學王岳川教授的這篇文章,分析了藝術市場背後關於文化戰略輸出等各方面的問題,從理論上指出了中國藝術的未來之路——“找到國際審美的共同形式”,並認為“中國應該大聲地提出自己的文化戰略”。其立論頗有意思,值得一讀。…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03pm — No Comments
第四,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強調“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主義肯定人民是主體;人君之居位,必須得到人民的同意;保民、養民是人君的最大職務。
第五,整體把握,辯證思維。中國古代不缺乏抽象思維,有明確的概念、范疇。古代辯證思維發達,這屬於理論思維,包含了抽象過程。中國思維有兩大特征,一是整體觀,二是陰陽觀。前者從整體上把握世界或對象的全體及內在諸因素的聯系性、系統性,反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後者重視事物內在矛盾中陰陽、一兩關系的對立與平衡。…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00pm — No Comments
有嚴苛的自我反省,才能從“紀念”走向“研究”
新京報:其實,從某種角度上看,2008年可以稱之為“改革開放紀念年”,從年初到現在,各種各樣的紀念性文章、圖書、專刊、專題、活動層出不窮。…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00pm — No Comments
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近年出版的著作有《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大學何為》《當年遊俠人——現代中國的文人與學者》《學者的人間情懷——跨世紀的文化選擇》《北京記憶與記憶北京》等。
30年前的“斷裂”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新京報: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史,您認為從文化變遷視角該怎麽看?我注意到,您剛在媒體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何為/何謂“成功”的文化斷裂———重新審讀五四新文化運動》,聽上去似乎有些矛盾。“斷裂”和“成功”,是很難放在一起的。…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00pm — No Comments
所謂“中國夢”,指的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理想。這主要是針對近代中國積貧積弱,遭受到東西方列強的淩辱而言的。今天,國家強盛起來了,中國人的脊梁挺立起來了,近代仁人志士的夢想初步得到實現。同時,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還在過程之中。
實現“中國夢”有若干前提條件,其中之一是要認識中國文化自身的價值與意義。因為“中國夢”是中國人在自身文化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的,我們的文化底蘊是我們實現理想的土壤。這就要有“文化認同”、“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一、重新發現中國文化
我們需要重新發現、重新認識中國與中國文化。…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00pm — No Comments
中國不能拒絕擔當普世價值,這是大國的世界歷史責任。有關中國是否需要普世價值的論爭,本身就有問題。當今時代,有誰會說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法制、人權,都是壞東西?既然是普遍好的或善的東西,誰又能拒絕呢?恐怕爭論在起點上就有誤解,這種誤解不僅是對對方的,也是對自己的。中國需要普世價值,這里只有是,沒有非,是不容也不用爭辯的。問題在於,我們需要誰的普世價值?那些拒絕普世價值的人,實際上反對的不是普世價值,而是普世價值的話語主體——西方;而認同普世價值的人,有時候也分不清自己是認同普世價值還是認同普世價值的特定表述主體——西方。…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00pm — No Comments
觀點提示
價值觀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底氣底蘊所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建設就失去了魂,失去了方向和引領。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對其文化精神清醒的自覺、堅定的認同、執著的追求和傳承創新,價值觀自信則是文化自信最深層的內核和靈魂。堅持價值觀自信,才能更好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進一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23, 2017 at 5:57pm — No Comments
“文化自信”歸根到底應該是從文化上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文化自信”,完整地講,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特別是他論述的“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有一個明確的自信對象,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文化自信”就是要從文化上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
什麽叫做“從文化上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23, 2017 at 5:56pm — No Comments
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聯系起來,完整地提出“四個自信”,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推進理論創新獲得的重要成果。媒體上已經對此發表了許多文章,闡述了提出“四個自信”特別是提出“文化自信”的意義,其中絕大多數文章都強調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人深受啟發。
這里,我以《也談“文化自信”》為題,換一個角度談幾點認識。
“文化自信”提出過程的簡要考察及其對“文化自信”內涵的認識
黨中央提出“文化自信”,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連接在一起,成為今天人們都在講的“四個自信”,有一個歷史過程。…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23, 2017 at 5:55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