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現代亞洲民眾交流的境界與印尼/馬來/馬華文學的周邊
前言
如果我們視旅行是對異域的探索,而把旅行文藝視為異文化接觸經驗的呈現,那麼太平洋戰爭時期華文作家郁達夫到蘇門答臘的死亡之旅,以及戰前印度尼西亞革命家陳馬六甲(Tan Malaka)到中國的化身之旅,可能是近現代亞洲人克服文化障礙探索異域最特出的旅程。如果放在亞洲不同族裔文化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來看,中華文化和印尼/馬來文化之間雖然在歷史上有各種實質的接觸,心靈世界卻是缺乏相互瞭解的,歷史上的誤解深重一直累積到現在,從這個角度說,郁達夫和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顯然是極為罕見的,應該視為亞洲民眾交流史的英雄事蹟。不幸的是,由於其旅行記錄不是記載於傳統的旅行文藝之中,故一直為人所忽視。
郁達夫在太平洋戰爭時期逃亡蘇門答臘島,喬裝成當地富商,學習馬來話及荷蘭語,後來竟成為日本通譯,周旋於日軍、印尼兵、荷蘭戰俘與華僑之間。這一段事蹟對於郁達夫這樣一位富有盛名的文藝作家而言顯然是難以定位的,雖然郁達夫的故舊寫了許多關於這段旅程的回憶,旅程本身的傳奇性也足以吸引讀者注意,但是卻是和郁達夫的作家生涯難以聯繫在一起,衹是被視為作家個人一段不幸的遭遇。吊詭的是,一位最積極提倡旅行文學的中國新文學運動健將,對自己人生最後一段戲劇性的旅程,卻無法自己執筆寫遊記,反而是由他人不斷地回憶追索,拼湊出旅程的不同面貌。
陳馬六甲是印度尼西亞左派革命家,是印尼唯一跨越 1920 年代和 1940 年代兩次革命風潮,最富傳奇與神秘色彩的革命英雄。他和華人沒有任何血統上的關係, 卻在兩次革命之間流亡海外長達 20 年的期間,化身為菲律賓華僑及夏威夷華僑,藏身在中國南方與香港,以及側身南洋的華人社群之間,考察中國革命情勢等,以圖謀日後印尼革命之再起。主要記錄其旅程的著作,是他在監獄中所撰寫的自傳,可說是印尼/馬來文學中迄今少有可出其右的傳記體鉅著。1不幸的是, 這本自傳如同陳馬六甲本身的遭遇,現在仍然漂流海外,在印尼本國則遭到查禁的命運。無疑地這段中國華南/南洋華社的化身之旅,對於革命家的一生而言, 難以被當地富有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國族論述歷史觀所理解。
郁達夫的死亡與陳馬六甲的流亡日後成為華語世界及印尼語世界不斷被追憶的軼事,卻因其跨越不同的文化界限,難以在各自原有的文化體系中被適切地理解。其旅行記錄不論在形式、文類與文學成就,都和一般的旅行文藝不盡相同,
其文藝活動或書寫長期被排斥在相關的文學範疇之外,可從中引發不少有別於傳統旅行實踐與旅行文藝之關係的討論。本文特別將兩個不同方向的旅程放在一起討論,以介於兩個文化體系之間的旅行實踐視之,在不同文獻中挖掘片斷、排比話語、重建旅程與文藝活動的關係,一方面從亞洲民眾交流史的立場來討論其經驗,另一方面則將之放入印尼/馬來/馬華文學的討論脈絡中,以創造其在文化史的可能意義。
許多旅行文藝研究討論的多半是西方旅行家到了亞洲或是太平洋等異地,呈現出來的是自然是西方眼光下的異己文化,看待旅行地的眼光則涉及殖民宗主國與被殖民國家,或是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的關係,相關研究的論述也建立在這種關係之上。然而亞洲各地之間的關係,像華文世界和印尼/馬來文世界的關係如何, 其實很難以同樣的方式來討論,應該發展不同的理解架構,而對不同面貌的文化接觸與文化關係有進一步的理解,同時不能衹是一直停留在外交史的理解層面, 以華文世界與印尼/馬來文世界的長期隔閡與接觸,致力挖掘歷史上能達致不同接觸與交流境界的事蹟,對於長期籠罩在政治扞格關係中的民眾交流才有更多的理解。
這裡必須先介紹兩位旅者,因為兩位旅行的主角都是知名人物,其軼事即使不放在異域旅行的角度也有探討的價值,倒過來說,假如同樣的旅程發生在其他人身上,未必會得到相同程度地矚目。具體而言,郁達夫同樣的旅程換上別人,斷難會有記述其旅程的文字記錄不斷湧現的情況出現。2同樣的道理,如有陳馬六甲同時代的印尼人曾經到中國華南旅行或是住上幾年,對照當時印尼知識人的心靈世界,主要關心的是歐洲與荷屬東印度的互動,將少有人覺得有詳細記錄的必要。3這兩段旅程之所以留下記錄,產生不同的意義,與旅行的主角直接相關。
1 陳馬六甲所寫的自傳,Tan Malaka, Dari Pendjara ke Pandjara. [從監獄到監獄] Djogjakarta: Pustaka Murba, 1948.
2 郁達夫當時因為太平洋戰爭之故而由新加坡躲避到蘇門答臘島,同時間由星馬到蘇島避難者,少說也有幾千人之譜。即使將對象縮減到當時所稱的文化人,則在陳嘉庚的協助下有三十幾人同時逃往蘇島,其他自行逃往該島也不在少數。但在日後關於這一經驗的文字記錄上,除了小說家巴人以此自身經驗寫了紀實小說,其他多數都是和郁達夫有關的記述。巴人的小說,見巴人,《印尼散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有關郁達夫的記錄後詳。
3 同一時代的旅行記錄中,陳達曾經在三十年代拜訪僑鄉時,發現在不少印尼人隨配偶回到僑鄉,也有在印尼出生的混血兒,被送回僑鄉,因此當時在華南僑鄉可以見到仍保留印尼生活習慣的印尼人或混血兒。陳達,《浪跡十年》。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原作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南方華裔研究中心楊聰榮,原為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主辦“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原题“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現代亞洲民眾交流的境界與印尼/馬來/馬華文學的周邊”修改後刊於『中外文學』第二十九卷第四期 馬華文學專號 155-19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