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第三部分 文化史
文化接觸
雖然說郁達夫和陳馬六甲的旅程特殊,不過相同流亡經驗並非是孤立現象,同一時間從新加坡逃往蘇門答臘的華僑華人很多,其中作家編輯等文化人也不在少數,74尤其是所謂的「中國南來作家」,幾乎都到了蘇門答臘,或是由蘇門答臘轉赴其他各地,75這批人在特殊的時代背景,突然來到地廣人稀的蘇門答臘島, 而且隱避在鄉村,和當地印尼/馬來人相處,這種特殊的流放經驗究竟有何意義,值得探究。從這批專職寫作的作家、記者與編輯日後的經驗來看,這個流放經驗顯然是一種真正的文化洗禮,這些南下南洋前來支持抗戰宣傳的文人,都衹集中在新加坡過都會生活,並不曾真正接觸當地的土地與人民。被迫避在鄉間三年時間,這些文人對於本地馬來人或者印尼人都有實質的接觸,也影響了他們日後所從事的文化活動。
從目前已知的事蹟來看,顯然這文化接觸的影響是鉅大的,戰爭結束以後有一部分人決定留在印尼,為印尼的前途貢獻心力。原為中國名記者的王紀元前往雅加達辦報紙,即為戰後有相當影響力的「生活報」,是戰後率先鼓勵印尼華人認同印尼,支持印尼獨立運動的重要華文報紙。也有決定留在蘇門答臘當地者,則組織當地青年,加入印尼革命的行列,進行華人社會中的社會革命,其中最著名的是王任叔所開辦的印尼「民主報」。76另有一部分文人則回到新加坡,在新加坡從事新聞及報業工作,他們不斷地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文章,鼓勵當地華人協助本地人爭取反抗殖民地爭取獨立,其中較著名的有胡愈之。77胡愈之戰前在馬來亞激勵民主意識,戰後並且結合一批作者文人,辦報出雜誌鼓吹新思想,他們的特殊經驗使得他們的論述位置變得十分曖昧,中國南來作家強調華人融入當地文化,後來引發的馬華文學獨特性的論爭,卻又被指涉為「僑民文學」,而這個論爭又成為馬華文學具有強烈認同意識的濫殤。78
雖然這批中國南來作家為馬華文學論者定性為僑民文學,認為他們仍是心在中國,關心中國時政,最後選擇離開馬來亞而回到中國。79然而他們其實是戰後第一批站出來,呼籲華人社群要多加學習印尼/馬來語,親善印尼/馬來社群,對戰後推動華人社群將中國認同意識轉變為當地公民意識,實在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80但是這些發展卻在日後馬華文學的研究中,成為被排除的對象,關於這些南來文人的影響及意義,顯然尚待進一步研究。在這批作家中,郁達夫被認為是所有這些作家中對馬來亞最具影響力。81如果我們將戰前馬來亞的文化活動,日本佔領期的蘇門答臘經驗和戰後的文藝發展連在一起看,這些作家的蘇門答臘經驗的確起了承先啟後的轉折作用,而這些文人集體經驗顯然和郁達夫的旅程有直接的關係。
陳馬六甲的文化接觸經驗則看起來像是一個孤立的個案,同時代似乎很少見到有同樣的經驗者,因此他的經歷成為印尼領導人物中對華人/中國親善的範例, Benedict Anderson 在其著作如此評論:「不會有其他印尼的領導人如陳馬六甲可以這樣公開表達對華人親善,也不會有其他印尼的領導人如陳馬六甲可以這樣免於種族的偏見」。82然其文化接觸的經驗也與後來有關介於華文世界及印尼文世界的人與事都有如絲如縷的關係。例如在集美(Chip-Bi)和陳馬六甲住在一起的年輕室友李全壽(Li Chuan Siu 或 Lie Tjwan Sioe),日後成為第一代研究印尼/馬來文學的學者,後來南洋大學成立後,富有以南洋為研究主體的思想,李全壽應聘成為印尼/馬來文學的教授,教導華裔學生深入理解印尼/馬來文學的成就,早期研究印尼/馬來文學領域的學者有很多是華人,和南洋大學提倡這方面的研究有直接關係,例如廖裕芳,陳達生等人都有這一層淵源。83 後來李全壽又被聘到澳洲雪梨大學任教,也使得後來澳洲從事印尼/馬來文學的學者得以培養出來,其中多數與李全壽有直接或間接的師承關係。
74 其中較著名的有郁達夫、胡愈之、巴人、邵宗漢、張楚琨、王紀元、沈茲九、金丁、高雲覽、楊騷等人。
75 關於中國南來作家的研究,見林萬菁,中國作家在新加坡及其影響>>。新加坡:萬里書局,1994。
76 王任叔,小說家,筆名巴人,原在中日戰爭爆發之後想到美國從事抗戰宣傳工作,因為未能 取得簽證,滯留香港,留港期間為南洋報紙寫稿,後來被南洋星洲日報延攬到新加坡,在南洋師範 學院教書,到新加坡後即積極從事抗戰宣傳工作,幾個月後太平洋戰爭爆發,王任叔隨之流亡蘇門 答臘。戰後決定留在棉蘭,創辦民主日報。1948 年被荷蘭當局驅逐出境。後來成為中國第一任駐印尼大使,著有「印度尼西亞史」以及多篇和印尼有關之散文、小說及劇本。
77 胡愈之,戰前已是出名的專欄作家,長於國際時事分析,中日戰爭開始之後,為陳嘉庚延攬到南洋,任職南洋商報總主筆,曾經在南洋商報上撰寫一連串鼓勵南洋華人投入支援抗戰工作。戰 後在新加坡創辦風下雜誌,後出任陳嘉庚所創辦的南僑日報社長,1948 年離開新加坡。
78 這個問題涉及對馬來亞文學獨特性的論戰之解釋,應該另以專文詳論之,這裡限於篇幅難以 仔細討論,在此僅僅表明這個越境之旅與文化接觸經驗在日後的影響有更深遠的發展。
79 黃傲雲 中國作家與南洋>>。香港:科華圖書出版公司,1988。
80 劉冰『胡愈之と南洋華僑--三重の身元みのとをもった人物と軌跡』。 東南アジア華僑と中國----中國歸屬意識から華人意識へ。東京:亞細亞經濟研究所。1993,pp. 148.
81 林萬菁,《中國作家在新加坡及其影響》。新加坡:萬里書局,1994,第 175-185 頁。
82 Benedict Anderson, Java in a Time of Revolution: Occupation and Resistance, 1944-1946.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2. pp. 274。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