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上午,參觀智利站。其實,我已到這里來過兩次,別的人肯定來過更多。我願意來這里,是因為可以打投幣電話,聽一聽親人的聲音。今天也是這樣。至於看站上的這些房子,看房子里懸掛的紀念品,我並不覺得有興趣。
智利本土離喬治王島很近,在智利出版的地圖上,這個島被劃做智利領土。因為地理位置的近便,智利站是島上規模最大的站,由一個機場、一個民用空軍基地和一個南極研究所組成。兩名軍人帶我們參觀站上附設的銀行、郵局、小學等設施,以及一個十分寬敞的體育館,一座某富翁捐助的藍色小教堂。有十幾棟獨門獨居的白色房子,是為帶家屬的軍官準備的。研究所只是一座小屋,不屬於基地,在中、智兩站的熱烈友好來往中,我從未看見過這個研究所的人出現。1-24…
Continue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November 22, 2018 at 9:38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Sogno Realtà on November 22, 2018 at 3:00pm — No Comments
(種種與願印與施無畏印之佛像)
當現實的光芒一射入洞窟中的理想世界,連洞窟的形制也發生時代性的改變。
洞窟好像一下子變得寬闊豁朗了。你真地感到,進入另一個新時代。
隋代的洞窟集中在莫高窟正中一帶的中上層,日光的腳步長足邁進去,前室尤為明亮。…
ContinueAdded by 微影庫 on November 22, 2018 at 1:10am — No Comments
他們成功了。於是空前強盛的中原的勁風向西吹去。沿著河西走廊一直吹入西域。自然也吹進了莫高窟。
莫高窟里悄悄發生變化。
然而這一次不是表面的和形式的,而是深層的,精神的,本質的,後世的宗教史家和藝術史家,把這改變,視為一個偉大的歷史創造,一個文化的質變,一個新時代的起飛,一個個隋代典型的洞窟,一幅幅興於隋的經變畫,一張張女性化了的菩薩的面孔……鏡頭停在莫高窟第416窟兩幅龕內側脅侍菩薩那張嫻雅文靜的臉上。
結束了三百年分裂局面而統一天下的隋王朝是個神奇的時代。它對佛教的迷信與虔敬令後世匪夷所思。…
ContinueAdded by 微影庫 on November 22, 2018 at 1:08am — No Comments
當外來文化進入一個民族,並被這個民族所消化,它不是一個直線過程,也不會一次完成,它必然要經過反反復復的往還,這“往還”離不開絲綢之路,中外交流的大背景,還有交流的力量與廣度。
1996年山東青州考古的重大發現—龍興寺石造像中,有一尊佛像的袈裟上,竟然畫著波斯商人牽著駱駝。青州發掘的北齊墓主畫像石上,也有相同的內容,甚至出現與當時的漢人洽談生意的羅馬商人的形象。東西方交流一直伸延到山東大地,可見絲路在當時中國的深入與貫通。
(青州市博物館藏北齊《駱運圖》、《貿易洽談圖》。龍興寺石造像)
文化在這條大道上更是通行無阻。…
Added by 微影庫 on November 22, 2018 at 1:06am — No Comments
(疊現畫面:第249窟頂東披、北披、南披;第285窟窟頂東披、西披、南披和北披。最後是窟頂藻井平棋中的蓮花。一點點上升)
平棋是用平面繪畫方式仿造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層層架構的窟頂。看上去有如漸漸升空之感。
你說,這留短髮的裸體美女又是從哪兒飛來的?
(莫高窟第285窟裸體飛天)
展出第285窟闊大宏偉的佛天。在這同一洞窟中,西壁的壁畫為西域風格,東、南、北壁的壁畫為中原風格。中原的神與域外的佛同在一個天穹中,相呼相應,同歌同舞,分外迷人。…
Added by 微影庫 on November 22, 2018 at 1:04am — No Comments
這個時期的佛陀,十有八九是這樣端坐說法。
(第272窟、251窟、264窟等說法佛)
佛陀的神氣往往木訥,菩薩飛動時顯得笨重不堪,弄不清是他們對初來乍到的異地感到生疏,還是此地的人們對這些異國的天人缺乏親切感?
陌生中存著神秘;距離中保持尊敬;蒼茫高古,深邃沈靜,這是北朝壁畫至此猶存的魔力。
然而,北朝的洞窟並非印度與西域佛教藝術的復制,當你定睛瞧去,一種清新的、溫馨的、生氣盈盈的氣息從中泄露出來。…
ContinueAdded by 微影庫 on November 22, 2018 at 1:02am — No Comments
(展示北道高昌、焉耆、龜茲、疏勒,南道米蘭、若羌、尼雅、和田等地雄奇的風光)
北道以石窟寺為主,壁畫在黑暗的洞窟里;南道基本上都是建築在綠洲上的明屋式的寺院,壁畫在明亮的寺廟里。歷史學家們認為,北道人們生活在遊牧狀態中,與中原聯系多,故保持較強的漢風;南道的人們在一塊塊綠洲上從事農業,過著定居生活,與遙遠的中原接觸較少,反而更多域外的影響。
(南北兩道不同風格的壁畫)
但是,區別的方式不能說明一切。…
Added by 微影庫 on November 22, 2018 at 12:59am — No Comments
(印度,阿旃陀石窟《飛天》)
中國人卻稱之為:羽人。
羽人是道教中引導人升天而長生不死的神。
(中國,北魏景明三年,麥積山115窟《羽人》)
那麼,這有翼天使,到底是從愛琴海邊飛來的天使,是從印度河流域飛來的天人,還是本來就在華夏天空上自由自在徜徉的羽人?…
Added by 微影庫 on November 22, 2018 at 12:50am — No Comments
羽人與天人共舞
在廣袤坦蕩的綠洲上,一大群形態奇美的野馬縱蹄狂奔。野馬的胸脯寬大,四腿極長,飄飛的鬃毛波浪般閃著光亮。各種各樣的形象和局部的特寫。一匹白馬口銜一朵鮮紅的花疾馳,顯然它給無意中銜在唇間的紅花弄驚了。
一個外國人舉槍“嘣”的一聲打翻一匹馬。驚散的馬群和騰起的煙霧。
(字幕:1888年,新疆羅布泊,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
馬的標本在俄國展出時,被命名為“普爾熱瓦爾斯基馬”。…
Added by 微影庫 on November 22, 2018 at 12:47am — No Comments
可靠的佛教真傳便直抵中原。在佛教東傳的歷史中,中國人由被動地接受“送”,到主動地去“取”,這便進入了交流的深層,朱士行的西行顯示了中國人對外來文化的積極態度,他是中原第一位西行求學的學者。
然而,他一去就是三十餘年,從未歸返。年至八十高齡,最後死在遙遠的于闐。他所付出的一切令後世推崇和敬仰不已。
緊隨他的腳步,西行更遠,行為更震撼人心的是西晉的高僧法顯。…
ContinueAdded by 微影庫 on November 22, 2018 at 12:44am — No Comments
著名的張騫出使西域,是前後兩次。兩次使命內容相同,都為了打擊匈奴;不同的是,第二次是要與伊犁河流域的烏孫人結成聯盟。
(字幕: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間為公元前119年—公元前115年)
張騫到達烏孫國,卻趕上烏孫人發生內訌,這一次目的仍然沒有達到。他卻利用這個機會,與西域和中亞諸國,廣結友好,並建立了官方互通使節的關系。張騫為人精力旺盛,寬容大度,信任他人,故此所到之處,都受到喜愛與歡迎。他是中國歷史上對外邦交最富才華與魅力的外交家之一。
(莫高窟第323窟壁畫《張騫出使西域》)…
Added by 微影庫 on November 22, 2018 at 12:39am — No Comments
小時母親帶我到廟里點七星燈,家里一人一盞,我這盞燈會燃出很多小花。廟里的主持對母親說,你看你女兒的燈燃得這麼奇特,有好命,你得好好看護著她。我出生特殊,一個不該存活的私生子,衝撞了好些偽善人、好心人,不曾被家人好好看護。
每次母親點燈時我都會許願,盼望我這個無家之人有個家,有個人真心地看護我,如同我真心看護他一樣,如果我有錯,他就指出來,能理解,並原諒我。
這個願望好像一雙有魔力的紅舞鞋,我穿上了,命運變了,有了一個安全溫暖的家,我滑倒了,摔破了,他趕來,扶起我,幫我站起。…
ContinueAdded by Dushanbe 杜善貝 on November 21, 2018 at 10:34pm — No Comments
在希臘羅馬之前,與東方文明交往的西方民族是埃及。埃及文明的許多細節,都與中國驚人地相似乃至相同。這些過於遙遠的歷史早已失去記憶,究竟誰影響的誰,已經無從考證了,(木乃伊頭上的絲綢。人身獸面的形象。卍字。空筱。墓葬方式等)
人類最初的謎與最終的謎一樣,都是永無答案的,然而,從中國歷史來看,在中西交流中,中國人一開始就是主動的,不單是主動的輸送,更是主動的索取,月黑風高的夜晚,一個矮短精瘦的竊賊鑽進黑黝黝的墓室里,點燃竹片照明,他將珍寶塞入袋中,卻把大量寫滿字跡的竹簡丟棄在地。
(字幕:公元281年,河南汲縣戰國魏襄王墓)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盜墓案。…
Added by 微影庫 on November 21, 2018 at 3:43pm — No Comments
馬克西姆冷靜地埋葬了做執政官的兒子小加圖;保羅斯幾天內連失兩個愛子,也表現出非凡的沈著,臉上絲毫看不出悲傷。我曾譏諷過當今的一位人物,說他嘲弄了神聖的正義。因為他的三個兒子在同一天內慘遭死亡,按照常理,這對他應該是沈重的打擊,但他卻幾乎當成是神赐。我自己也失去了還在吃奶的二三個孩子,我當時沒有痛苦,至少可以說沒有悲傷。而最令人痛苦的意外莫過於喪子了。其他令人痛苦的時機還是相當多的,假如它們可能來到,我會幾乎感覺不到,過去遇到該痛苦的事時,我也都是漠然處之,而其他人碰到這些事卻會痛不欲生,我都不敢講給人聽,覺得難為情。“由此可以看到,痛苦不取決於人的本性,而在於人的看法。” …
Continue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November 21, 2018 at 3:38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November 21, 2018 at 3:38pm — No Comments
難道能讓我們的皮肉相信鞭子接上去是搔癢嗎?能讓我們的味覺相信筍薈的味道是紀龍德沙礫地區葡萄酒的味道嗎?不妨借用皮浪的小豬為例。它確實不怕死,可如果我們打它,它就會叫起來,就會痛苦不堪。天底下任何生靈都怕痛苦,難道我們耍超越這個普遍天性?就連樹木受到傷害似乎也會呻吟。死亡是通過推理才被感知的,那是瞬間的運動:
死亡屬於過去或將來,不屬於現在。一拉博埃西
等待死亡要比死亡更難‘以忍受。——奧維德
許多牲畜和人與其說生命遭到威脅,不如說名存實亡。事實上,對於死亡,我們所懼怕的,主要是死前一般要遭受的痛苦。…
Continue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November 21, 2018 at 3:35pm — No Comments
任何觀念都很頑強,會不惜一切地讓人接受。希臘人出征時都要宣誓,直到米堤亞戰爭。一直堅持同樣的誓言。這一精彩誓言的第一條是,寧願以死換生,也不讓波斯人的法律替代他們自己的法律。我們看到,在土耳其同希臘的戰爭中,多少人寧願接受殘酷的死亡,也不願放棄割禮而改行洗禮。這是任何宗教都做得到的。…
Continue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November 21, 2018 at 3:34pm — No Comments
對好壞的判斷主要取決於我們的主觀看法…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November 21, 2018 at 3:32pm — No Comments
我出外旅行時,總習慣讓我的對話者談他自己最熟悉的事,這樣,通過和別人交談(那是可能有的最好學校),我就可以學到些東西。
願
船夫只談風向,
農夫只談耕牛,
武夫只談傷口,
牧人只談羊群。…
Continue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November 21, 2018 at 3:20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