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人類的敦煌》(9)

著名的張騫出使西域,是前後兩次。兩次使命內容相同,都為了打擊匈奴;不同的是,第二次是要與伊犁河流域的烏孫人結成聯盟。


(字幕: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間為公元前119年—公元前115年)


張騫到達烏孫國,卻趕上烏孫人發生內訌,這一次目的仍然沒有達到。他卻利用這個機會,與西域和中亞諸國,廣結友好,並建立了官方互通使節的關系。張騫為人精力旺盛,寬容大度,信任他人,故此所到之處,都受到喜愛與歡迎。他是中國歷史上對外邦交最富才華與魅力的外交家之一。


(莫高窟第323窟壁畫《張騫出使西域》)


兩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最初目的,卻獲得最好的結果。沒有人比張騫更善於利用這兩次機會。

漢王朝與西域的通好,不僅孤立了匈奴,而且建立了漢王朝與域外廣泛的經濟文化的聯系。張騫的西行,還獲得了西域與中亞的社會、經濟、風物、地理與交通的大量信息,為漢王朝對外交流貢獻巨大,也對漢武帝開發大西北起到重大作用。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設置河西四郡。


(敦煌、酒泉、張掖和武威)


漢武帝還在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敦煌,通往西域的南北兩道的道口上,分設了陽關和玉門關。


(陽關和玉門關的景象)


中國通住西方世界的藍圖被規劃出來了,河西走廊和敦煌在中西交流中的重要性被分外鮮明地強調出來了,河西四郡—尤其是敦煌,頓時成為中古時代最耀眼的“國際都會”。

大量的中國物品由此湧出。


(絲綢、鐵器、玉器、漆器、青銅器等)


大量的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物品由此湧入。


(蔬果、香料、織物、寶石、顏料、玻璃、動物、樂器、音樂、舞蹈、雜技、美術等)


往來的商旅與使團中,夾雜著佛教徒,無形之中又把公元前5世紀誕生於印度的佛教傳播進來。

佛教大約自公元1世紀初傳入中國。它一方面是經過西域的一些小國,一步一步傳進來;另一方面則是由佛教徒們一下子帶進內地和京都。

戰亂與自危往往是佛教迅速衍傳的大背景。現實的苦難愈多,心靈的渴望就愈強。佛教便成了魏晉以來多亂的中原和大西北的人們亟需的心靈撫慰了。

佛國在西邊,這就增加了西方的魅力,佛在天上,所以在中國佛教中把西方多稱作西天,西天還是樂土。死了也要用“接引”的方式引渡到西方去。

西天似乎還可以提供對大千世界與生命本體之謎的真諦。但是,最初翻譯給中國人看的佛典卻是似是而非的。

最早的譯者,既不是印度人,也不是中國人,而是絲綢之路上中介地區的大月氏人、安息人、康居人和于闐人。他們對漢語與梵語都是一知半解。哪怕是那兩位專事翻譯佛典的大師—來自安息的安世高和大月氏的支婁迦讖,所採用的翻譯方式也是由一個人口述,一個人筆錄,毫不精確,致使佛典的含義大大打了折扣。

中原高僧朱士行在洛陽為僧侶講述大乘典籍《道行般若經》時,發現這個由天竺沙門竺佛朔口譯的版本錯誤百出,佛經深刻的內涵完全沒有翻譯出來。於是他下決心要正本清源,到西域去求真經,哪怕毀身喪命,也要取來原本。

公元260年,朱士行率領眾徒,由雍州啟程,穿過漫長的河西走廊,經敦煌進入沙漠,靠著一雙腳摸索著那條艱辛、陌生又荒涼的絲綢南道,最終到達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古城于闐。

朱士行在于闐苦學佉盧文和于闐文,以便準確把握和深入研究此地廣為流傳的這兩種文字的佛典譯本,同時大量收集佛教典籍,並不斷讓他的弟子送回洛陽。

Views: 8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