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人類的敦煌》(10)

可靠的佛教真傳便直抵中原。在佛教東傳的歷史中,中國人由被動地接受“送”,到主動地去“取”,這便進入了交流的深層,朱士行的西行顯示了中國人對外來文化的積極態度,他是中原第一位西行求學的學者。

然而,他一去就是三十餘年,從未歸返。年至八十高齡,最後死在遙遠的于闐。他所付出的一切令後世推崇和敬仰不已。

緊隨他的腳步,西行更遠,行為更震撼人心的是西晉的高僧法顯。

佛教的興盛與社會的動蕩成正比。災難性的“八王之亂”與“五胡亂中原”是晉代佛教大興的直接根由。西晉時代,單是洛陽的佛教廟宇就有43座,東晉時更是加倍發展。但是,佛教缺乏嚴格的規范與戒律,卻成了發展中的隱患。佛經包括“經、律、論”三部分,名僧鳩摩羅什和道安也都感到律藏部分佛經的匱乏,是當時佛教面臨的一大困擾和無奈。

高僧法顯決心像當年的朱士行,親自西行奔往佛國,去迎取律經。他要比朱士行走得更遠。

他要到達佛國天竺(印度)。

公元399年,他開始了這次捨生忘死、驚心動魄的征程。此時他已65歲了。

四位同學慧景、慧應、慧達和道整與他同行。他們自長安出發,翻山越水,北至乾歸國和耨檀國,橫穿河西走廊時,又有幾位打算西行的中原僧人智嚴、寶雲、僧景等人加入進來,結伴同行。

一出敦煌西南的陽關,便進入使人談而色變的大沙漠莫賀延磧,俗稱白龍堆。

大漠自曠古以來一直在暴曬中,沙礫滾燙,汗水滴下去,立刻就沒了。

沒有生命,偶爾見到一株枯死的胡楊,至少已經死了一千年。

生命只有狂風。狂風是沙漠無形的君主。它一到來,天昏地暗,飛沙走石。一個沙包在大風中轉瞬便換了位置。這些幽靈般移動的沙丘,會使人迷路致死。

茫茫沙海里,可以做路標的,唯有死人慘白的枯骨。這些枯骨在夜間閃著磷光,無聲地訴說著可怕的過去和依然可怕的現在。

法顯一行在這里行走17天,居然走了出來,抵達了羅布泊西南的鄯善國。然後沿著絲綢之路的北道經伊吾國與高昌國,本打算向西一直出西域,前往佛國。但是由於當地居民教義相歧,不供應水和食物,65歲高齡的法顯便作出一個令人不敢置信的決定—橫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

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


(字幕: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寬400公里,面積32.4萬平方公里)


上無飛鳥,下無草木,終年無雨,陽光像散布的大火,任何事物都被照得失去顏色。沙礫覆蓋600米-800米。沒有生命可以生長出來,只有生命在這里死去。沒有聲音,沒有時間。一個令人絕望的地方。西方的探險家稱之為“死亡之海”。

可是,過了一個月零五天之後,法顯一行竟奇跡般地走出來了。他們到達了于闐。

他究竟是怎樣經歷這次匪夷所思的旅行的,無人能知。即便在他所著的《佛國紀》中,也沒有更具體的記載。但他是橫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第一人。

今天,這“死亡之海”給人的恐懼,仍然和法顯的時代一樣。沒有人的地方就沒有歷史。

于闐是朱士行西行的終點,卻是法顯奔往西天的起點。他燦爛的嚮往和清明的目標都在西方那無上神聖的佛國。

在充滿西域色彩的奇峰峻嶺、重巒深谷相互重疊的畫面里,展現法顯和他的同行者們的身影。遼闊浩瀚的大自然與微小而頑強的身軀形成強烈對比。

歷盡千辛萬苦,他們終於走出帕米爾高原,來到天竺的烏仗那國。


(釋迦牟尼的佛跡聖地)

Views: 6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