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作者 | 張晨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 原文發表於《世界美術》2019年03期)
內容摘要:本文主要圍繞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的理論概念:「游牧」「身體」等,一方面聯系德勒茲《感覺的邏輯》,及與加塔里合著的《千高原》《什麼是哲學?》等文本,嘗試對以上概念做出解釋,將其置於德勒茲哲學的上下文之中,並與其藝術理論建立連接;另一方面,也尋找德勒茲的概念與語言背後,中國藝術與理論的身影,包括文人畫與德勒茲的「游牧藝術」「氣韻生動」與「無器官的身體」的關聯等,試圖從理論概念的影響與互譯中,展現一種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別樣圖景。
關鍵詞:游牧;身體;藝術;理論
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Gilles…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February 4, 2025 at 12:30am — No Comments
以伊德的身體1和身體2為起點,並結合伊德的微觀知覺與宏觀知覺,她認為,科學中的文化知覺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體物理學家的具身化知覺,這是與身體操作相關的物質性人工物的知覺;第二,物質性人工物的具身知覺,這與共同體的交互相互作用相關;第三,作為文化具身性的具身知覺。赫斯認為,從後現象學觀點看,技術不僅使從前不可見的對象變為可見,而且對於特定的情境化身體來說,情境化知識也對人工物中不可見的情境化解釋學是開放的。通過研究物理學的情境化知識,赫斯認為,後現象學可以被作為一種科學家要研究開發中使用的新方法論,以及作為科學中的研究人員所認識到的一種觀點。(12)
美國的羅森伯格(Robert…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November 6, 2024 at 12:12am — No Comments
荷蘭的威比克(Paul Verbeek)出版了著作《實事所做:對技術、方式和設計的哲學反思》(2005)。他擴展了伊德關於後現象學的涵義。他認為,現象學的新詮釋,不應當把人與世界的關係看做是前存在的主體與施加於對象世界的作用之間的關係,而應當看做為世界的客體性與主體性被構成的場所,主體性是由體驗和存在於世界中的主體組成的。世界之所是與主體之所是來自於人與實在的相互作用,人所體驗的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實在,人的存在是情境性的主體性。他認為,後現象學在於對人與世界的關係進行哲學分析,在這種相互關係中,主體性與客體性相互構建、共同構成起來。因此,人們所認識的實在不是實在自身,而是與人們一起構建的實在(reality-for-human…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October 25, 2024 at 11:30pm — No Comments
「體現性」(embodiment),也有的學者譯為「具身性」,「涉身性」等。伊德的體現性概念來源於梅洛-龐蒂的理論。梅洛-龐蒂非常重視身體和身體的體現性——知覺。用身體的表達代替「我思」以及相應在胡塞爾那裡的純粹意識的意向性。身體是現象的身體,是身心交融的、能表達的「物體」,是一種能力、一種具有某種所及范圍的動作。梅洛-龐蒂說:「所有我關於世界的知識,甚至是我的科學知識,來自於自己的特殊觀點,或來自於對世界體驗。沒有體驗世界,科學的符號是沒有意義的。」…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October 21, 2024 at 10:00pm — No Comments
伊德是從意向關聯性這一角度來分析意向性。他認為,胡塞爾的現象學分析來自於嚴格的和不可分的關聯性「我—我思—所思」(Ego-cogito-cogitatum),即每一個所思必然聯系到我思。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將被經驗的和正在經驗的相互關係存在主義地解釋為:在世界之中存在(Being-in-the-world),這是一種存在主義的意向性,即海德格爾把具體的與存在主義化的此在作為在世界中之存在。梅洛-龐蒂以具身的、人體化的版本作為在世界中的存在。伊德改造了胡塞爾、海德格爾和梅洛-龐蒂的意向性概念,他用人與世界相互關係來表達,③ 即:…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October 18,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在伊德看來,後現象學的第一步就是將實用主義移植到現象學上。伊德從胡塞爾的現象學中主要抽出了自由變更(free variation)概念和生活世界(lifeworld)概念,從海德格爾現象學中借鑑了解釋學和存在主義的有關思想,從梅洛-龐蒂抽出了知覺(perception)和體現性(embodiment)概念。伊德認為,變更理論、體現性以及生活世界等概念都能在胡塞爾那裡找到,他從現象學中抽出這三個核心概念,以闡明對經驗的嚴格分析是如何形成的。借鑑杜威的有機體與環境概念,通過對環境變更,分析現象的多重穩定性。…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October 15, 2024 at 10:00am — No Comments
國內對唐·伊德(编註:Don Ihde,1934 – 2024,美國科學與工藝哲學家)思想的關注,主要是從技術現象學開始的,除此之外,伊德還構建了一套分析工具——後現象學的基本框架,並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參與者探索後現象學。我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哲學系做訪問學者期間,多次對伊德教授展開訪問並與他討論,在他提供的相關資料的基礎上,並經他允許,本文以論文的形式發表,以便更系統地表達他的思想。本文主要是對伊德的後現象學的發生與進展做一個較全面的概述。
一 後現象學的來源…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October 10,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爱垦網之前在讨论意念科学时,曾提到机械人真的和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 [1952 – 2020] )的技术哲学,对传统教育将造成不小的的冲击。接下来,我们要谈谈它的机会又是什么?
对传统教育的机会
个性化教育的实现:AI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能够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提供即时反馈、分析学习风格和需求。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兴趣和潜力,突破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September 13,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对于面对机械人智慧的冲击,愛墾網过去所发表與讨论过的複合策略(如意念科学、心灵素质学、第五项修炼等),若当真在经过讨论后接受了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 [1952 – 2020] )的技术哲学,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是什么?机会又是什么?
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知识传授方式的革命:…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14, 2024 at 4:30am — No Comments
爱垦网发现,要充分准备好面对AI时代,我们可从法国哲学家史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 [1952 – 2020] )的技术哲学得到灵感。
从爱垦網之前所收藏与发表过的学术论文来分析,面对AI机械人的挑战,可能的探索途径包括钱学森先生的大成智慧、…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10,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斯蒂格勒首先以女人比喻愛比米修斯技術的多樣性這種特征。「至於愛比米修斯,他的過失在於接收了宙斯的禮品——女人,這個美麗的惡。宙斯的第二次報復就是造成性的差異。」 斯蒂格勒甚至用潘朵拉來比喻這種多樣性,認為她帶來的甕罐(意同elpis,「期待」)代表女人之腹,代表對多樣性可能的孕育。性的本質就在於差異,如果說男人比喻無差異和死,女人代表的則是差異和生。感性的性差異被對應繁殖與對應理性的死亡相對起來。「時間性的意義不僅僅取決於死亡,而且取決於來自性的差異的繁殖。」
接著,差異又被直接對應於不確定性,與理性的確定性相對起來。愛比米修斯「就是在這個不確定性的問題上出現的」。不確定性對應的是與時間相關的可能性,過去是確定的,普羅米修斯技術對應的理性,代表確定性,決定性;而愛比米修斯技術對應的多樣性,代表不確定性、非決定性。未來是不確定的,一切皆有可能。…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ly 27,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解讀《技術與時間》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區分工業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框架。信息技術是工業技術的反向技術,因此具有革命性。一般人對此難以置信。不信,就來看思想家怎麼想同類問題。
在海德格爾之前,西方人對技術的看法是外在的,看到的只是技術的中介性質,即所謂代具性。認為技術異化反對人本身的原因,在於技術外在於人的本質。這種觀念的代表是盧梭(老子、莊子也是這樣認為),他把人的本質理解為與技術對立的自然性,因此從根子上就與人本身不相容。而斯蒂格勒反對這種說辭。認為技術也是人的內在本質的一個方面。換算成盧梭的話語,相當於認為,人有技術(反自然)與自然雙重本質,技術異化不是技術從人的外部反對人的本質,而是人的本質自身就存在技術性與自然性這一對矛盾,技術異化是人自身的矛盾,是人自身內部反自然的那一面在反對自然的那一面。…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ly 26,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斯蒂格勒從人的這對基本矛盾出發,劃分出技術的相互對立的兩種原則,「古希臘的技術神話給歐洲語言留下兩個得自神的共同的概念:普羅米修斯原則和愛比米修斯原則。」其中,死亡就是普羅米修斯的原則,死亡喻指心物二元對立中「物」的原則(理性原則);而遺忘則是愛比米修斯的原則,愛比米修斯原則即是指通過對過去失誤的反思獲得的經驗積累,遺忘喻指心物二元對立中「心」(「誰」)的原則(人本原則)。…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ne 30, 2024 at 8:30pm — No Comments
網絡智酷首創了「思想劇場」這樣一種形式,對數字化經典進行領讀。我領讀的是斯蒂格勒的名著《技術與時間》。先後在長安俱樂部和網絡智酷本部做了兩場講座,現將主要內容整理後分享如下。
閱讀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的現實意義,在於加強對技術革命本質的認識。歷史上反覆發生同樣的現象:技術革命發生20年到50年後,人們對新技術的細節和應用已經十分熟悉,但仍把技術的本質,理解為革命前的本質。例如,稱工業技術為農業4.0,或稱信息技術為工業4.0。其特徵是體用顛倒,舊學為體,新學為用。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可以幫助我們系統地建立關於如何辨別技術之「體」的思維框架。這有助於我們超越當代的歷史局限,站在未來立場上,提前認識當下的信息技術革命的革命性所在。…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ne 24, 2024 at 10:00pm — No Comments
再者,大家不能仅仅做观众或听众,而要借助数字技术成为业余爱好者。数字技术被视为“毒药”,让人上瘾且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所有人的美学经验被齐一化而产生“精神危机”。但是,电子媒体亦可帮助普通人进行艺术创作或表演,打破业余爱好者与职业艺术家的界限,比如用手机拍摄短视频、用单反相机完成摄影作品、用作曲软件谱曲等,艺术的“门槛”在数码时代不断降低。按照斯蒂格勒的说法,“它(技术)既是毒药也是解药”。
第四,艺术应重新政治化。斯蒂格勒认为,政治问题是美学问题,反之亦然。因为政治讨论需要他人的同情…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12, 2024 at 6:28am — No Comments
进一步而言,“艺术危机”是整个西方社会迷失方向的集中体现。在斯蒂格勒看来,技术是不确定的。新技术发展速度太快,社会抵制增加,历史主义盛行,此即斯蒂格勒所谓的“迷失方向”,有时又被称为“中断”。在迷失方向的社会中,审美体验被调节而齐一化,消费主义剥夺了审美能力,因为审美被简化为计算,行动被还原为消费,欲望倒退为驱动力——其最终的结果是人们行动困难。
二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进入加尔布雷斯所谓的“富裕社会”。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陷入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满足的消费主义中,成为丧失批判精神和创造性的“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语)。从艺术异化的角度来看,斯蒂格勒承自法国技术哲学家前辈的诸多相关思想,如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和德勒兹的欲望机器理论等,都在控诉消费主义社会对人的奴役,他将这些理论融会贯通,自成一派。…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March 22, 2024 at 5:30am — No Comments
艺术产业化意味着艺术被商业逻辑俘虏,艺术为消费主义和消费社会服务。艺术品是技术物保存的人类意识,使得艺术可以被用来交换而商品化。在斯蒂格勒看来,艺术产业化意味着艺术的衰败。斯蒂格勒常举泰勒主义者[2]的例子来说明艺术如何为商业所俘虏:他们使用摄影记录方法(chronocyclegraph)来研究工人劳动,即在被测者的关节和身体某些部位装上小电灯泡,用摄像机拍摄工人劳动的过程并进行研究,目标是提高劳动效率,实现科学管理。
而“艺术危机”的真正到来,是从记忆术成为当代技术体系的主导技术开始的。按照斯蒂格勒的观点,记忆术自古就有,但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才占据了技术体系的主导地位,即整个技术-工业系统是以记忆术为基础运转的。…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March 14, 2024 at 5:30am — No Comments
本文以斯蒂格勒为例,谈谈法国技术哲学家对“艺术危机”的看法。斯蒂格勒所谓的“艺术危机”指的是什么?他有否想过该如何解决这一危机?这得先从他如何看待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说起。
斯蒂格勒主张“泛”技术,他认为“人的行动即是技术”,舞蹈、语言、文学、诗歌、音乐乃至政治,无一不属于技术领域。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技术”一词指称人类行为中只有优秀者掌握的专门技能,如声乐技术——虽然人人都会唱歌,但只有歌唱家才掌握声乐技术。而艺术则是技术的最高级形式,特定技术最终升华为艺术。…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March 1, 2024 at 6:00am — No Comments
不少谈论技术问题的哲学家也喜欢谈论文艺,比如,海德格尔喜欢讨论诗歌和荷尔德林。此种风尚在当代法国思想家中尤为常见,福柯、鲍德里亚、德勒兹、德里达和斯蒂格勒均如此。福柯更是提出生存美学的理论,要求哲学家做出表率,把生活当作有自己“风格”(style)的艺术品。他曾道:“艺术成了一种专业化的东西,成了那些搞艺术的专家所做的事情。为什么人的生活不能成为艺术品?为什么灯或房子可以成为艺术品,而我们的生活反而不能呢?”显然,福柯要求哲学家同时也应是艺术家。…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February 27, 2024 at 5:30am — No Comments
似乎,斯蒂格勒充分肯定莫斯與巴塔耶的觀念,他的一般器官學和所謂“逆人類學意義上的智性生命觀念”正是建立在上述兩種浪漫主義構境之上的。其次,斯蒂格勒提出必須建立一種新型的集體個人關係。顯然,這又是基於西蒙棟的個性化理論。正是針對了數字化資本主義現實中個人,被遠程登陸的網絡存在非個性化奴役的現象,斯蒂格勒才提出:“社會個性化會創造出團結關係,並由此持久地、一代代地建立起社會體系。塑造集體個人的社會體系是基於超個性化的循環而形成的,而這種超個體化本身又是建立在知識和紀律基礎之上的。”[41]這是第三持存好的方面。…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September 4, 2023 at 4:3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