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主播's Blog (445)

家明·不相似的地方

一提到威尼斯,就會令人想到那個浪漫迷人的水鄉。相信不少人也曾經漫步於那些漂亮古舊的木、石、鐵橋上,或迷失在那縱橫交錯的街道網;徘徊於情聖卡薩諾瓦(Casanova)在深夜裏帶著面具穿家過戶,從前門進、後門出,上小船,跳上馬車再去會下一個情人的現場。 卡薩諾瓦也夠幸運的,那個時代與現代的新加坡不相同,沒有什麽如“十八歲”的婦女保護法令,所以他才能風流快活這麽久。

威尼斯與新加坡相似的地方,在前外交部長楊榮文先生1988年的文章(請參閱12-05-12,早報《言論》)裏已提過了,筆者只想在這裏與大家分享兩地大不相似的地方。…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December 14, 2016 at 10:44am — No Comments

家明·九州避年有感

今年忽然興起旅行避年的念頭,由於懶得自己做功課策劃行程,就決定參加旅行團。最後接受了太座的提議到日本的九州,但選擇到日本的最大原因是不會被逼浪費時間和精神去聽什麽天祿貔貅,珍珠瑪瑙,中藥靈芝,茶葉蜂蜜,玉器陶瓷等的促銷疲勞轟炸“講座”。…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December 10, 2016 at 3:00pm — No Comments

家明·剛知道的故事

大約在兩百三十多年前的公元1775年4月18日的夜晚,一匹輕騎在北美馳騁。騎士一路上避過英軍的哨站,把英軍將在深夜渡河襲擊民兵的情報帶給各鎮的民兵。結果民兵因有時間布局,在萊星頓(Lexinton)鎮擊敗了英軍,從而點燃了美國獨立戰爭。八年後戰爭結束,由華盛頓帶領的民兵團取得全面勝利。美國宣布獨立,由華盛頓擔任總統, 騎士當然也就成為了美國國家英雄。這騎士就是保羅-瑞文(Paul Revere),戰後保羅退役,重操冶金和銀版雕刻的老本行。…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December 8, 2016 at 10:40am — No Comments

家明·語言烏托邦

“老板,介紹你一個年輕人聽的廣播電台。”那日乘搭同事的順風車,“Y 世代”的佳玲冒出了這句話。首先要澄清一點,我可不是腰纏萬貫,日理萬機的那種老板。“老板”只是我的綽號,因為每當遇到難解決的問題時,我總“老”是望著天花“板”沈思,因而得名。

佳玲說的是“883家FM”電台,我記得FM88.3 應該是過去的戰備軍人電台“動力883”,剛開始時偶爾還有轉台聽聽,後來因不大能接受它的“台風”就沒再聽了,就不知道它現已改名改風格,重新出擊。自此,我聽“家電台”的時間也慢慢地增加了,我尤其喜歡在回家的路上收聽,特別有家的感覺。但愛上“家”至少還有三個原因:

其一,我註意到它除了偶爾播一兩句為電台打廣告的口號外,…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December 6, 2016 at 9:20am — No Comments

家明·七夕,何夕?

這個月好熱鬧,中元節最後一台歌台還沒落幕,月餅的廣告就已上場了。中秋月餅可是餐飲業每年不可錯失的商機, 過了農歷八月,下一個賺錢的機會就要等到三、四個月後的聖誕節和過年了。

中秋節自古以來是華人重要傳統節日之一,它本是農民中秋拜月神的祭典,來源好像跟神話傳說沒什麽關系,倒是月亮裏的乾坤如嫦娥、玉兔、砍樹的吳剛和廣寒宮等,有著一些浪漫的故事。慶中秋最不可少的當是月餅,據說從唐高祖李淵開始就有用月餅慶中秋祭月的記載,而過了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月餅也成為了餐飲業的一大商機。可不是嗎,一個大約150克的餅兒,從傳統口味到各種創新內餡到美輪美奐的包裝,賣價可從8新元到天價哩!…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December 3, 2016 at 10:34pm — No Comments

家明·法國沒有教師節

其實不止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甚至英國都沒有官定教師節。奇妙的是,從1994年開始,每年十月五日被定為的“國際教師節”,是為了紀念1966年,由聯合國教科文機構推動,在巴黎簽訂的肯定教師貢獻和地位的提議。我記得七十年代中,反而是在三月八日的婦女節,有見過法國小學生送花給女老師。

這或許與法國人對教育與教師的看法有關。小學教師在法文裏是“maître”,與“主人”同字;所以看起來有“管”多於“教”的成分。教師一般上稱為“enseignant”,有“授業”和“訓導”的意思。教育高等學府,職業專科的才稱“professeur”(教授)。我沒在法國上過中、小學,所以只接觸過教法文和科技科目的“professeur”。那時我的工程教授,多不是學院全職教授,而是相關企業的在職工程師;工程教育不能與社會脫節,這是當時法國工程教育的特點。或許也因此在上課時間外難有機會與老師多交流,建立學術外的感情。…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December 2, 2016 at 11:56am — No Comments

家明·中藥在新加坡現代化之淺見

中藥跟著第一代的華族移民到新加坡至少也有近200年了,它在本地也曾有過蓬勃發展的時期。近年來,由於各種因素,中藥在新加坡有漸漸式微而被“邊緣化”的趨向;反之,中藥在世界各地開始受重視,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承認了中藥中醫,也接受了中國在中醫中藥與西藥的綜合療法(參考註一)。所以,在長遠來看,這有數千年悠久傳統歷史的醫學,實在是有其繼續發揚的價值。

2003年夏季,範瑞平博士在美國南卡羅來大學發表的報告中指出,學者把新加坡的中醫在醫藥保健的地位與香港等同歸於“被歧視與排斥”類(參考註二),這語氣或許是重了點,但根據筆者的經驗,政府過去一向來采取的是“不鼓勵也不排斥”的態度,到近幾年來才開始正視這問題。究竟中藥在新加坡的現代化面對了些什麽樣的挑戰?筆者在這裏以有限的研究時間,發表一些不成熟的個人看法。…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November 26, 2016 at 12:13am — No Comments

家明·中藥學裏的“英國歷代地圖”

友人是“Y-世代”(Generation-Y),算是雙語人士;但他自高中後就沒與中文有進一步接觸。最近受到“講華語運動”的影響,叫我推薦實用又能接觸中國文化的課程。我提議他去學中藥,因為中藥裏有“英國歷代地圖”,聽到的人都一頭霧水。

“英”是指英文。近代中藥已國際化,許多討論和研究的文獻都有英文版。尤有甚者,所有中藥植物都跟隨國際標準分類,用拉丁文命名;所以學中藥也要兼學點英文和拉丁文。另有一例:新加坡國家博物館裏展出60多種香料,其中有肉豆蔻和小豆蔻,但無論是外形,氣味都看不出相似之處。原來小豆蔻cardamom是姜科,與肉豆蔻科的肉豆蔻nutmeg不同,尤其是身價,小豆蔻可是肉豆蔻的三倍!

“國”是中國的國語,國學。中藥可有數千年的淵源,博大精深,是個寶庫。學藥理,學藥方藥劑,還有無數與中藥有關的典故和有趣的醫古文。…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November 23, 2016 at 9:19pm — No Comments

家明·“絕世好椅”

小時候家裏有六張椅子,圍著一張圓桌,那就是我們一家的活動中心。椅子底部印有“波蘭制造”字樣,但不知為什麽大家都叫它們做“花旗椅”。因為人口大過“椅口”,所以椅子常被搬來搬去;我記得後來還添了一張高木凳,是向過街賣木凳的馬來小販買的。因為每天晚餐都要等到全家人到齊才開飯,所以幾乎每天都會聽到大人喊:“xx擔凳出來開飯!”現在想想,人到齊才開飯是因為當時家貧,菜肴本就不多,所以再東留西留的話,剩下的那還夠吃?

開始工作不久,因為要在非常小的空間裏裝置軍用雷達,為了提高操作員的效率、安全以及健康和舒適度;就接觸了人因工程學(ergonomics)。從那時開始,我就決定要為自已找一張“絕世好椅”。我對“好椅”的要求其實並不高,只要實用,舒服,長用也不傷身和價廉物美就行了。…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November 22, 2016 at 6:37pm — No Comments

家明·民族英雄漢都亞

《民族英雄漢都亞》是我小學華語課本裏的一篇文章,雖然文章的具體內容已不大記得了,不過因為那是我接觸的第一個馬來英雄的故事,所以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後來在電視上看了幾部不同版本的影片,才知道漢都亞的傳說和故事。

月前連接科學園通道和波斯陶路的路段開始通車,開車經過時,偶然看到右手邊有一條叫“漢澤拔”的小路(Jalan Hang Jebat)。我記得漢澤拔是漢都亞的兄弟和戰友,在好奇心驅使之下,便開進了這條小路瞧瞧。小路全長不到400米,路的盡頭是一座以漢澤拔命名的小回教堂。那是一個清靜的下午,回教堂裏的人不多,可惜友善的教徒們除了說這是紀念漢澤拔,和告訴我一些漢澤拔的事跡外,沒能回答我小路和回教堂背後的故事和歷史。

漢都亞的故事,最初記錄在《馬來紀年》(Sejarah Melayu)和《漢都亞傳》(Hikayat Hang…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November 21, 2016 at 10:04pm — No Comments

家明·文化鑰匙

聽我老爸說我爺爺是廣東省順德縣的“師爺”,生活不錯但無產業。爺爺去世時老爸年紀還小,姑婆“梳起”養蠶不嫁人,爸爸就跟著村人到香港紙花店當學徒。爸爸說當時紙花在香港只有一個旺季,那就是過年。後來聽人說新加坡每年過四次年,想起來發展機會很大,於是跟著師兄們南來。被四個年(陽歷,農歷,馬來開齋節和印度興都族的屠妖節)“騙”到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新加坡的老爸,也不知怎樣學了一口流利的“巴剎馬來語”和幾句英文,就靠一手紙花手藝,養活了我們一家七口。我相信就算他還沒過世,也不會明白現在所謂什麽新舊移民,移民“情意結”這回事,只因他一到南洋,就已生活在“廬山”(移民社會)中。

三十多年前,輪到我要離家到法國讀書六年。當時媽媽千囑萬咐,千千萬萬不要為了學好法文而娶個“法國鬼妹”;生個碧眼黃冉孫兒事小,不回國得賠錢給政府事大。想來當時就已有找個“另一半”是融入別的國度和文化的捷徑了的想法。…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November 17, 2016 at 10:34am — No Comments

家明·“工匠”看電影

關於30 到70年代的電影發展,各學員都已做了很多討論和分享。我想在這裏從工藝及其他角度看看電影。

西方有籍可考的電影記載大約可推溯到1671年由德國人Athanasius Kirche寫的魔幻燈籠 (Magic Lantern)。 而東方的記載或可從司馬遷的《史記》裏關於漢武帝看“燈影戲”開始(見註);可惜中國人只發展到“走馬燈”就打住了。

現在世界一般上都承認電影是由法國盧梅爾兄弟於1827年首次在巴黎放映的。盧梅爾(Lumière) 在法文是“亮光”的意思,無巧不成書,難道天註定要他門發明電影?他們放映電影的那家咖啡館,Le Grand Café 就在巴黎歌劇院區,目前還在24小時營業,享受一頓晚餐和看個短劇大約也要 70 歐元(~S$140)。…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November 8, 2016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家明·“走寶”

屈指算來,坐火車經過比利時不下20次,到那兒旅遊也至少有3次,就是沒有在安特衛普(Antwerp)停留過。仔細想來,原因可能有三:

第一:自以為是。比利時的文化,其實略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是法文區,北部是荷蘭區,也稱為“法蘭德斯”區(Flanders)。自以為在法國呆了幾年,就摸透了鄰國比利時的風土民情,卻不知比利時北部還有另一番天地。所以忽略了北部許多好地方。

第二:先入為主。當初還是懵懂小子,朋友為我開竅,介紹歐洲藝術文化的時候是以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為主。所以不覺得法國以北的國家會有豐富的藝術文化。…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November 3, 2016 at 9:32am — No Comments

陶雪英·我帶女兒走不一樣的路:帶女兒去支教

非非老師問我:“媽媽,我們還會再來嗎?”

我問非非老師:“你還想再來嗎?”

非老師使勁點頭:“我要來的!”

江南六月的最後一天,潮濕悶熱,我像蜘蛛一樣趴在網上,終於選好了支教物資的最後一件物品,囑托賣家盡快幫我發貨。心終於安了,我才想起,我的背包還未整理,而明天我們將要遠行。…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October 23, 2016 at 5:44pm — No Comments

家明·譯名趣談

在荷蘭村附近的荷蘭路與禮敦路(Leedon Road)的交界路口有一間叫Saint James 的教堂,它的中文名是“聖雅各堂”。我國有一個地標,那就是我國首個煤炭發電站(現在裝修成了著名的夜店)也叫做Saint James 的,它的中文譯名卻是“聖占姆士電力站”。為什麽同樣的James卻有不同的譯法呢?這問題可讓我好奇了一段日子。原來James是從古名Jacob演變出來的,古時兩個名子一般通用。因為Saint James早期常與Saint Jacob互用,所以它的中文譯名“聖雅各”也就沿用下來,而“占姆士”則是近代人用的名字。

James 和 Jacob 同樣是“J”字頭,又為什麽一個譯成“雅”而另一個則譯成“占”呢?這是因為Jacob是個希伯來(猶太)名,在希伯來文裏,“J”的讀音與英文的“Y”相似,所以中文跟著原語文的發音,較準確地譯成“雅各”。同理類推,《舊約》裏出現的許多以“J”為頭的名字如John(約翰)、Joseph…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October 14, 2016 at 12:14am — No Comments

家明·我們的國旗

如果去參觀晚晴園,導覽員一定會提起孫中山先生在晚晴園開會,決定采用由陸浩東設計的黨旗,作為日後革命成功的新中國的國旗的故事。不過陸浩東的原來設計是“青天白日旗”,為什麽會變成現在大家看到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呢?據說當時設計圖選好後,有人為孫中山先生敬茶,先生偶然從茶裏看到藍色的反映,非常喜歡,於是決定把旗子下半部的顏色改為紅色,就成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了。這或許只是坊間的一段趣談傳聞,還有待史學家去挖料求證。不過我們小紅點的國旗的故事,就沒有那麽戲劇性了。…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October 10, 2016 at 2:43pm — No Comments

家明·“走寶”

屈指算來,坐火車經過比利時不下20次,到那兒旅遊也至少有3次,就是沒有在安特衛普(Antwerp)停留過。仔細想來,原因可能有三:

第一:自以為是。比利時的文化,其實略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是法文區,北部是荷蘭區,也稱為“法蘭德斯”區(Flanders)。自以為在法國呆了幾年,就摸透了鄰國比利時的風土民情,卻不知比利時北部還有另一番天地。所以忽略了北部許多好地方。

第二:先入為主。當初還是懵懂小子,朋友為我開竅,介紹歐洲藝術文化的時候是以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為主。所以不覺得法國以北的國家會有豐富的藝術文化。…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October 2, 2016 at 6:42pm — No Comments

家明·新加坡史上五大懸案

我國剛剛過了一個熱熱鬧鬧的49歲誕辰,在大家開始為她計劃下一個“知天命”的金禧生日慶祝會的當兒,不妨來看一看她的“報生紙”(出生證),了解一下她的歷史。根據早期官方出版的《新加坡年鑒》,小紅點在1365年就以單馬錫(現在稱為淡馬錫)的名字出現在爪哇的史紀裏。根據《馬來紀年》的記載,這裏是在1299年由巨港的王子山尼拉烏他瑪發現後命名為“新加坡拉”,並建立了一個非常強盛的“新加坡拉王國”。王國在1390年被滿者伯夷(或暹羅)所滅,末代國王向北逃而建立了馬六甲王朝。除此,在開埠之前的新加坡歷史留下了太多空白,提供了不少讓人想象和爭議的空間。筆者在這裏選了1819年以前新加坡歷史上的五大懸案與大家分享。…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September 18, 2016 at 10:57pm — No Comments

家明·記憶工程

從國外回家,如果搭乘新航的話,一定會向空姐拿一份《聯合早報》。我不介意那是隔夜的舊聞,只看到那個排版、那個報道風格,立刻就有種“到家的感覺”了。那是一個星期天,我拿到的是去年12月6日星期六的《早報》,不知道是老編匠心獨具,還是無獨有偶,在《四方八面》居然一起看到四篇文章,它們與我心中早已盤旋了很久的問題都有點關系。

首先是柯思仁老師在他的《記憶與記錄之間》裏說,文字與圖像的記錄,能為自己留下生命的存證,時刻讓人翻新記憶。接著是文樹森君為《2030亞洲網絡新聞》有趣的預測:由於普通話和英語主導亞洲所有國家新一代的溝通渠道,方言已經成為口述歷史館的存檔資料。…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September 16, 2016 at 8:40pm — No Comments

王溢嘉的夜間風景·古今中外的十大夢觀(下)

慾望改裝的情結派

五、情結派:這一派以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為代表。佛氏認為,夢不只是白天經驗及思維的「重組再現」而已,它另有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願望。

有些夢,譬如唐人傳奇小說《枕中記》裡落拓的盧生夢見自己平步青雲,飢腸轆轆的南極探險隊員夢見滿桌的山珍海味,都明顯具有「願望達成」的色彩,但其他更多看似乎平淡無奇或雜亂無章的夢,若加以分析,則可看出它們其實也都是經過「改裝」的願望達成之夢。…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September 13, 2016 at 9:11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