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外回家,如果搭乘新航的話,一定會向空姐拿一份《聯合早報》。我不介意那是隔夜的舊聞,只看到那個排版、那個報道風格,立刻就有種“到家的感覺”了。那是一個星期天,我拿到的是去年12月6日星期六的《早報》,不知道是老編匠心獨具,還是無獨有偶,在《四方八面》居然一起看到四篇文章,它們與我心中早已盤旋了很久的問題都有點關系。

首先是柯思仁老師在他的《記憶與記錄之間》裏說,文字與圖像的記錄,能為自己留下生命的存證,時刻讓人翻新記憶。接著是文樹森君為《2030亞洲網絡新聞》有趣的預測:由於普通話和英語主導亞洲所有國家新一代的溝通渠道,方言已經成為口述歷史館的存檔資料。

這不是危言聳聽,早在去年6月倫敦的研究,全球的約7000種語言,已有四分之一瀕臨滅絕!所以如果不保留方言的記憶,我們的後代就沒法知道方言的發音了。例如廣東話每一個字可以有“九聲六調”,如“甴曱”(蟑螂)在粵語《商務新字典》裏寫的讀音是“gat9(駕壓切),dzat9(紮低入)”,要是沒有聽過而要發音的話,就真的有點傷腦筋了;我還記得已過世的老爸的順德音則是“gai9-czat9”。

以目前的科技,要把所有圖聲視頻有系統地收錄起來,根本不是難事,不過要維持這個系統卻非易事。相信大家都有受過目前通訊科技快速進展的沖擊,硬件和軟件每兩三年就要更新,各廠商的新舊系統常不共容,所以要把存檔的資料“與時並進”的話,就要有適當的管理,及時的系統提升,還要跟進圖聲視頻處理的運算方法。這不是你

我這些沒有完善裝置和組織的個體戶,可以做得來的。

接著是看到黎仕婉君的《那些不曾嘗試的美食》裏提及的豬腰面線和“鄉土味”,還有盧桂霞老師的《風味餐趣談》裏無數的野味,和“大江南北千奇百怪、色香味形質各異的風味餐”。我們要怎樣才能把當今的香和味“忠實地”記錄下來呢?再過了很多很多年以後,未來人怎能感受到現在的美食叻沙、沙爹、肉骨茶的美味呢?

近20年來,世界多國科學家窮腦力、精力和資源,都在研究如何制造人工鼻子,要怎樣模擬人類的鼻子是“認知科學”裏頂尖難題之一。目前雖有初步成績,制造了人造“狗鼻子”,不過它也只“嗅”得出幾種簡單的化學成分,對較覆雜點的如大麻、海洛英和炸藥,還是無能為力。氣味尚且不能解決,更別說更覆雜的“人造舌”了!

根據目前的經驗和理論,大腦對食品的反應,同時決定於鼻子對“香氣”和舌頭對“味道”的綜合感覺;所以如果我們緊捏鼻子喝咖啡的話,所有咖啡都只是味若“有甜味的苦水”而已。要是有了精準的“人造鼻”和“人造舌”,再加上一本記錄詳細的食譜,或許我們就能為每一種美食對腦子的刺激和反應記錄下來,然後再依著記錄覆制,就有望把香和味也存入記憶庫裏了。

不過就算有官方或私人機構要資助這項工程的話,根據目前科技的發展進度,我看至少也要再等15年才會有所成,就希望各種“鄉土味”和野味,能夠挨到那個時候了! (收藏自新加坡早報-言論, 03 Jan 2015》更多家明佳作請瀏覽:http://km-work.blogspot.my

Views: 8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