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識 庫's Blog (362)

毛佩琦《建文帝謎蹤》(1)

朱棣如願以嘗地即皇帝位了,他的政治對手建文帝朱允炆的蹤跡,卻成了千古之謎。幾百年前南京宮中的那場大火早已灰飛煙滅,人們對建文帝的尋找還沒有停止。



1
.相互矛盾的歷史記載

關於建文帝在皇宮中的結局,官修的《明太宗實錄》是這樣記載的:…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ne 20, 2021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林志清·1914年前英屬馬來亞華僑社會 (下)

()文化與教育 

劉伯驥先生曾說:“捨文化不足以言華僑,捨文化因素,更無法認識華僑之本質”(註44)。面對不同於中國本土的移居地社會文化脈絡,華僑必須不斷進行文化調適。曾玲教授在《越洋再建家園——新加坡華人社會文化研究》中,概述了新加坡華人社會從1819年開埠迄今的歷史變遷過程,認為由於特定的歷史環境,深具社會性和整合功能的中同民間文化成為新加坡華人文化的主流,經過調適演變,新加坡華人文化發展出了具有本地特征的形態…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13, 2020 at 12:59am — No Comments

林志清·1914年前英屬馬來亞華僑社會 (中)

()階層結構 

對於華僑社會的階層結構,王賡武先生較早提出,海外華人社會在階級構成方面,不同於傳統的華人社會,分為“商”和“工”兩個主要群體(註16)。顏清湟教授指出,在探討新馬華人社會的階級構成之前,必須記住海外華人社會的移民性、下屬性和都市性,具有不穩定的人口流動、不具備完整成熟的階級體系,以及主要由商人和工人構成的特征。顏清湟教授更進一步提出了“商”、“士”(知識界人士)、“工”三階層範式…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12, 2020 at 7:00pm — No Comments

林志清·1914年前英屬馬來亞華僑社會 (上)

The Society of Overseas Chinese in Malaya Before 1914 by Lin Zhiqing 

[Abstrac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Britain's gradual establishment of colony in Malaya and Chinese swarming into Malaya. This paper has a cursory carding on the history of overseas Chinese in Malaya Peninsula from 1786 to 1914, reviews the 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society in Malaya from five aspects, Such as…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12, 2020 at 6:00pm — No Comments

林 其 泉·蘭芳大總制——亞洲最早的共和政體(下)

其四,對外幫民主制度的參改,加快羅芳伯創建民主共和制的進程。



羅芳伯在創建民主共和制過程中,是否參考過外國的作法,筆者未見這方面的記載,專門考證羅芳伯所建共和國的羅香林,在其專著《西婆羅洲羅芳伯等所建共和國考》一書中亦未提及,惟張永和、張開源的長篇文學傳記《羅芳伯傳》第九章“環球取經”中,講到羅芳伯到過英格蘭,不但研讀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大量資料,而且參觀了諾丁漢古城、劍橋大學等,大開了眼界,思想有了新的飛躍。這樣,羅芳伯在西婆羅洲創建新型的共和國——蘭芳國,乃是順理成章的事。…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November 12, 2020 at 11:23pm — No Comments

林 其 泉·蘭芳大總制——亞洲最早的共和政體(中)

蘭芳國年號為“蘭芳”,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起始;國旗為純黃色長方形,中書“蘭芳大總制”五字;總長和各級官員亦有三角形旗,都門懸有“蘭芳大總制”牌匾,人民以各式漢服(長袍、馬褂或其他式樣漢裝)為國家禮服。



政制分為司法、軍事、財政、經濟、教育五部分,分工施政。軍事方面集中辦理軍備有關事項,開辦軍械廠,鑄造兵器,除軍事戰略要地派駐少量常備軍外,其他地方不駐軍。平時大家各安本業,抽調適齡青年練習射擊,一旦有事,就征召他們組成軍隊。…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November 11, 2020 at 9:30pm — No Comments

林 其 泉·蘭芳大總制——亞洲最早的共和政體(上)

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6月8日,由華僑羅芳伯等人在南洋西婆羅洲(加里曼丹西部)建立的蘭芳國,可說是亞洲最早創建的民主共和國,其所實行的蘭芳大總制,是近代世界最早的共和政體之一。…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November 11, 2020 at 4:30pm — No Comments

南洋华裔:风雨飘摇百年路(25)

當年的盧骨是一個處在興旺階段的錫礦場。1824年,約有200名華僑礦工在這裏開礦,1828年猛增到1000人。這裏的條件十分艱苦,在墾荒建礦的過程中,將近有20%的工人死亡,大部分是死於惡性瘧疾。19歲的葉亞來在礦場裏找到了一份廚師工作。他干了三年,用心學習採礦技術和礦場管理方法,並且省吃儉用,不再賭博,積了一點錢。22歲那年,他開始自立門戶,做起了生豬和錫礦砂買賣,由於經營有方,賺了些錢。在此期間,他結識了雙溪烏戎(SungeiUjong)華人甲必丹(管理華僑事務的頭領)盛明利和他的副手劉壬光等人,漸漸打通了各種社會關係。為求得進一步發展,他遷往經濟較為繁榮、礦藏豐富的雙溪烏戎,擔任了盛明利手下的“副總巡”(相當於保安隊的副隊長)。 …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November 6, 2020 at 1:04am — No Comments

南洋华裔:风雨飘摇百年路(24)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9:20pm — No Comments

南洋华裔:风雨飘摇百年路(23)

華僑被看成是“寧靜而勤勞的居民”,“十分積極、勤勞、奮發”。一位公正的歷史學家這樣概括華僑在雅加達早期開發中的作用:“巴城如果沒有華僑,幾乎不能存在。” 

但是,歷史有時是被顛倒的。這些開發雅加達的功臣,卻在1740年遭到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第二節·恐怖的一周

 

這場大屠殺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是荷蘭殖民主義者對華僑實行歧視性政策的結果。…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9:14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搖百年路(22)

第八章“紅溪慘案” 

印度尼西亞的首都雅加達,在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叫巴達維亞(Batavia),華僑簡稱它為巴城。華僑在雅加達早期發展史中有十分重要的貢獻,但在18世紀中葉也曾在這裏遭到荷蘭殖民當局的大屠殺,釀成了“紅溪慘案”。

 

第一節華僑與雅加達的早期開發…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9:07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搖百年路(21)

在經歷了17世紀將近100年的“大屠殺時代”之後,從17世紀末至18世紀60年代,西班牙殖民政府的歧視、迫害政策集中表現為頻繁地、大規模地驅逐華僑,因而被稱為“驅逐時代”。從屠殺到驅逐,血腥氣少了,但本質是一樣的。產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歷次大屠殺給社會經濟造成嚴重惡果。華僑是菲律賓的工匠、園藝師、農民、中介商和糧食供應者,他們在社會經濟中的重要性是絕不可低估的。



實踐證明,屠殺華僑的政策是行不通的。但人數日益增多的華僑,又被西班牙人視為殖民統治的威脅,因此只好中止屠殺政策,轉而以種種莫須有的罪名將華僑驅逐出境。在“驅逐時代”,華僑人數逐年增加,1749年達四萬人,並且廣泛地分布到菲律賓群島,他們和菲律賓人民友好相處,逐漸融合於菲律賓社會,為菲律賓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1762年又發生了一次對華僑的大屠殺。…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9:03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搖百年路(20)

僅隔30多年,1630年代,一次新的屠殺事件又發生了。…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8:59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搖百年路(19)第七章·西班牙殖民主義者的血腥大屠殺

第七章·西班牙殖民主義者的血腥大屠殺

菲律賓是中國的近鄰,早在宋朝時兩國之間,就有了貿易和政治的交往。有些中國人也陸陸續續移入。16世紀,西班牙入侵,菲律賓逐漸淪為殖民地。西班牙到菲律賓路途遙遠,西班牙人所需的消費品,完全依靠中國供應,而且還需要技術精良的中國工匠。

因此,在1571年佔領馬尼拉初期,西班牙殖民政府鼓勵華僑入境,16世紀末菲律賓華僑人口達兩萬餘人。但是,由於中菲貿易間的不平衡,致使西班牙銀元大量外流,華僑人數與日俱增也引起了西班牙殖民當局的恐懼,因此,從16世紀80年代開始,它就對華僑實行了種種的限制和迫害,並在17世紀初發展為大屠殺政策。…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8:30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18)

第三節“明鄉人”

講越南華僑歷史的時候,一定會接觸到“明鄉”(Minh Huong)這樣一個詞,在堤岸還有“明鄉會館”。“明鄉”原來叫“明香”,它源於明朝滅亡後,是一些不願臣服清朝的明朝遺民相繼亡命越南後建立的“明香社”組織。建社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明朝香火”不絕。其後,南來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楊彥迪、陳上川等率領明朝軍眷大規模集體移來南圻後,華僑人口更是猛增。…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7:43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17)

移居並開發南圻的另一支中國移民隊伍是莫玖率領的。莫玖是廣東海康人,明亡後不服清朝統治,大約在17世紀70年代率領一批仁人志士從廣東南逃柬埔寨。先在金邊、柴末等地通過設賭場、開銀礦發了財。爾後,帶領一批人到茫坎一帶開發,建立了七社村。居民相傳有仙人出沒於河上,這個地方被叫作河仙。莫玖以河仙為中心,組織領導著東至金甌角,西至磅遜灣口廣大地區的開發。由於開發有功,他被柬埔寨國王委任為這個地區的地方長官。後來,阮氏集團將河仙七社村並入越南版圖。1735年莫玖死,其子莫天賜繼位,子承父業,繼續開發河仙,河仙後來成為南圻的一個重鎮。

以楊彥迪等人為首的大規模海外移民集團,和以後陸續到來的華僑,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刻苦耐勞的優良品質和較高的生產技藝、文化素質,他們和生活在那裏的越南、柬埔寨人民一道披棘辟萊,共同開發南圻。…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7:40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16)

第六章·中國移民和南圻開發

今天越南南部(Nam Bo)地區,舊稱南圻、交趾支那,原屬柬埔寨(下柬埔寨),它是於17世紀至19世紀初被越南逐步蠶食兼並的。這塊包括胡志明市(原西貢市)在內的廣大地區,雖然地處富饒的湄公河三角洲,但直到17世紀,它還是人煙稀少、未經開發的荒丘僻壤。它的早期開發和爾後的建設都離不開華僑,正像越南歷史著作《嘉定通志》評價的那樣:“其出力墾地者,惟唐人為勤,而海網、江簦、行商、居賈,亦唐人主其事矣。”

第一節·楊彥迪、陳上川率眾南移…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7:33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15)

為了表彰陳金聲的功績,政府特別在市中心建成一座高10餘尺的“陳金聲紀念噴泉”。陳金聲重視教育和社會公益,先後創辦了崇文閣和萃英書院兩間學塾,為華僑子弟提供教育機會。他還出資鋪設了一條道路,即今天新加坡的“金聲路”。對陳篤生醫院他也有很大的幫助。…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7:09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14)

新加坡今日輝煌的成就,離不開早期各族移民披荊斬棘、拓荒營建。種族不同的新加坡人在“新加坡是我的祖國”的旗幟下團結在一起。新加坡是一個重視歷史傳統的國家,他們認為,一個國家不能是一個漂浮物,隨波逐流,而要像一株枝葉繁茂的大樹,紮根於深土。因此他們重視自己的“根”、不忘自己的“源”。華僑在新加坡早期發展中有過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的新加坡人永遠銘記這些先輩的業績,稱他們是“先賢”,表達了緬懷與景仰之情。“先賢”的業績濃縮了華僑在新加坡歷史中的一部分貢獻。在這一篇裏,我們試圖通過介紹幾位“先賢”,一展早期新加坡華僑歷史的片段。…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7:06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13)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7: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