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華裔:風雨飄搖百年路(22)

第八章“紅溪慘案” 

印度尼西亞的首都雅加達,在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叫巴達維亞(Batavia),華僑簡稱它為巴城。華僑在雅加達早期發展史中有十分重要的貢獻,但在18世紀中葉也曾在這裏遭到荷蘭殖民當局的大屠殺,釀成了“紅溪慘案”。

 

第一節華僑與雅加達的早期開發


雅加達是爪哇島西部的港口之一,1527年正式建市,稱為查雅加達(Jayakarta),簡稱雅加達(Jakarta),是“凱旋”的意思。 

16世紀末,荷蘭以雄厚的資本和一支龐大的商業艦隊為後盾,開始掠奪富庶的東方。山川秀麗、物產豐富的印尼群島,便成為他們的掠奪目標。1602年,具有殖民統治政權性質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來到印尼進行大規模的殖民掠奪活動。雅加達被選中為灘頭堡。

經過激烈的爭奪,終於在1619年奪得了它,並將它改名為巴達維亞。“荷蘭東印度公司”野心勃勃,想盡快把巴達維亞建設成為整個印尼最大的商業城市,以作為進一步侵略擴張的據點。但經過戰火洗劫的巴達維亞卻是一片破敗的景象,市區早已成為一片瓦礫場了。此外,城市地勢低窪,人煙稀少,土地拋荒,糧食無法自給。要改變這一切,重建城市,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勞動力缺乏是十分突出的問題。荷蘭統治者就把主意打在華僑身上。

 

從15世紀50年代開始,就有華僑在印尼定居。他們人數雖然不多,但勤勞節儉的美德是人們所十分稱道的。荷蘭人也了解這情況。於是,他們想方設法招誘中國移民。採取的辦法除了吸引中國商船前來貿易並同時引入中國移民這種文明的辦法外,還採用野蠻的一套。他們派出船只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所謂“狩獵”,即誘拐、擄掠中國人到雅加達。他們甚至還在海上攔截中國商船,強迫改航至雅加達。1739年巴城的華僑人數已達到15000人左右。 

華僑被驅使從事運土石築城堡的苦役。但後來荷蘭人漸漸發現,華僑更擅長於商業、農業、漁業、裁縫等業,因此就特允他們每月繳納一定數量的人頭稅後,轉入其他行業。這樣,華僑就在各行各業中發揮所長。

 

華僑不僅墾荒種植,把從祖國帶來的精湛的農藝傳播到異鄉的沃土,種出了水稻、甘蔗、果菜,解決了城市的供應問題,而且發展了農產品加工工業,特別是制糖和釀酒業。甘蔗種植在爪哇島有較長的歷史,但由於生產技術落後,長期無法滿足需要。1637年華僑在雅加達辦起了第一家糖廠。此後,糖廠不斷增加,1710年增至130家,其中華僑糖廠佔125家。糖成了該市重要的出口產品。

華僑還積極參加市政建設。雅加達地處芝里翁河出海處,地勢低窪,只有疏浚河道,開溝排水,才適於居住。在今日的雅加達舊城區卡渣馬達大街和哈奄烏祿大街之間流過的河流,就是17世紀中期由華僑修成的“明巖渠”運河。華僑對早期雅加達發展的另一大貢獻是從事商業活動。華僑的肩挑叫賣、小店零售,把各種零散的農副產品收購上來,出口外國,同時將中國商船運入的各種商品和爪哇其他地區販入的糧食賣給居民,活躍了社會經濟生活。

Views: 5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