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五)文化與教育
劉伯驥先生曾說:“捨文化不足以言華僑,捨文化因素,更無法認識華僑之本質”(註44)。面對不同於中國本土的移居地社會文化脈絡,華僑必須不斷進行文化調適。曾玲教授在《越洋再建家園——新加坡華人社會文化研究》中,概述了新加坡華人社會從1819年開埠迄今的歷史變遷過程,認為由於特定的歷史環境,深具社會性和整合功能的中同民間文化成為新加坡華人文化的主流,經過調適演變,新加坡華人文化發展出了具有本地特征的形態(註45)。雖然該書僅是考察新加坡一地,且時間跨度較本文探討的大,但是對於我們認識與了解1914年之前的英屬馬來亞華僑社會的文化,還是頗具參考和指導意義的。
教育對華僑的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和族群認同具有相當大的作用。很多研究成果都說華僑自古以來都有傾資辦學的傳統,其實不盡然(註46)。1815年,馬六甲有華僑創辦的私塾9間,共有學生160多名。至1884年,海峽殖民地的私塾發展至115間,其中檳城52間,新加坡51間,馬六甲12間(註47)。相對於當地華僑的人口以及經濟實力,這樣的教育規模是弱小的。這時期的華校大部分是華僑社會自發組織的,教習四書、五經等,屬舊式的教育。20世紀初開始,為與維新派和革命黨人爭取“僑心”、“維系僑情”,清政府采取各種辦法扶植海外華文教育,勸渝各地華僑興辦新學堂。1904年檳榔嶼中華學堂成立,之後在英屬馬來亞紛紛成立多個新式學堂(註48)。
《察世俗每月統計傳》(註49)為英屬馬來亞最早的華文報刊。1880年薛有禮在新加坡創辦《叻報》,這是該地最早由華僑獨立創辦的報刊(註50),該報傾向於保皇守舊派。之後英屬馬來亞各中心城市(新加坡、檳城、吉隆坡等地)均有華僑創辦報刊,宣傳各種政治思想。革命黨和保皇黨還以報刊為陣營展開論戰(註51)。
三、關於1914年之前英屬馬來亞華僑社會的幾點思考
(一)移民的經過與形成的原因
莊國土教授在論述歷代閩南華僑出國的現象時,概括性地指出在“明初以前,主要是與對外貿易相聯系。明中期以後,則主要與西方殖民者東來和南洋的開發有關”(註52)。雖然移居馬來半島的華僑不儀來自閩南,大多來自於更廣範圍的閩粵沿海地區,但是縱觀歷史上華僑往該地區的移民過程,是與莊教授的判斷相吻合的。從較宏觀的歷史視角看,西方殖民者的東來沖擊了中國的傳統經濟,本就地狹民稠的閩粵兩省更是不堪重負,而世界市場的形成以及英國殖民者對馬來半島的開發急需大量廉價勞動力,客觀上提供了謀生的機會。這樣一推一拉,加之閩粵兩省居民素來具有敢於冒險、向外進取的稟性,故大量湧人馬來半島,構成英屬馬來亞華僑社會形成的人口基礎。
移居世界各地的華僑為何形成具有相對獨立性的華僑社會,不外乎由於華僑本身對當地主流文化的否認與排拒,或是主流社會對華僑的排擠。最初華僑移居馬來半島,將之視為居留地而非歸宿地,主動獨立於當地社會之外。及至葡萄牙、荷蘭和英國先後在此實行殖民統治,對華人和當地各族群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導致英屬馬來亞華僑社會的最終形成。
(二)在當地的適應
英屬馬來亞華僑社會的形成,也是華僑不斷適應外界環境,調整自身求得生存與發展的過程。馬來半島上的華僑是和平移民,大多是勞動者,沒有掌握政治權力,處於從屬地位。移民先驅們不僅要戰勝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而且要接受英國殖民當局和當地馬來統治者的管治,但是他們卻能夠在艱難閑苦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開創出一片天地,奠定了英屬馬來亞殖民經濟的基礎,並成為歐洲資本頑強的競爭對手。我們既感動於國貧民弱背景下的華僑的休戚與共,也欽佩華僑先賢們的智慧才幹。
(三)內部組織的發展演變
由於是移民社會,加上統治當局的職能缺失,英屬馬來亞華僑社會內部社團組織林立,成為凝聚群體力量、謀求共同利益的有效實體。從早期的華人私會黨到後來血緣性、地緣性和業緣性等各種類型的社團組織,雖然沒有執掌行政權力,卻也對華僑社會內部實行著相當嚴密的組織管理。華僑社團幫派林立,難免造成彼此間的誤解與衝突。正如有外同學者所言:“在馬來亞,來自中國不同鄉村的華人,對於其他沒有社會關係聯系的其他華人,懼怕的心理就和面對馬來人或其他族人時一樣”(註53)。隨著時代的前進,為了避免華僑社會的內耗,各種超幫派、超地域的組織應運而生,以圖達到對英屬馬來亞華僑社會的有效整合。
(四)與祖籍國的關係
在華僑華人研究中,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無疑是非常重要的課題(註54)。1914年之前的英屬馬來亞華僑社會與中國的關係,經歷了由疏遠到逐漸密切的過程。
晚清以前的封建政府大多將華僑視為棄民,不但不加以維護,反而施加種種迫害。而先前的華僑雖然有濃烈的家鄉故土情懷,與祖居地有著一定的聯系,卻鮮有民族、國家的意識。隨著晚清朝野對華僑認識的逐漸轉變,保護和利用華僑成為清朝華僑政策的主要內容(註55)。在英屬馬來亞華僑社會中,清政府在此建領事館、設中華總商會、推動新式華文教育、派軍艦巡遊各華埠、鼓勵華僑商人回國投資,其至在華僑當中賣官鬻爵,所有這些舉措主觀上當然是為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卻也不可否認地加強了當地華僑社會同祖籍國的聯系,增強了英属馬來亞華僑對祖籍國的向心力。辛亥革命前的維新派和革命黨人也是大力爭取海外華僑的支持,尤其活躍於英屬馬來亞的華僑社會之中,這主要是因為此地的華僑人口集中,經濟實力雄厚,加之華僑中“新客”占絕大部分,與祖(籍)國的聯系較強。相較於東南亞其他各地的華僑社會,在清末民初,英屬馬來亞華僑社會的民族主義情緒更加激昂,愛國熱情更加高漲。
註37:創始人為嘉府州(今梅州)客家人傅上璋、黃文添、李采瑜,是檳城嘉應會館的前身。新加坡最早的地緣性社團為廣州幫成立於1822年的寧陽會館。
註38:曹為廣東臺山人,助萊佛士登島有功獲賜一地,遂建曹家館以利族人。
註39:北城行為新加坡華僑建築行業最早的行會組織,會所為廟宇式,供奉魯班神位。1906年,由張弼士在新加坡倡設的中華商務總會(後改稱中華總商會)乃當時影響和作用最大的超地域、超幫派的業緣性組織。
註40:這一年,清政府在新加坡設立領事館,海峽殖民地政府設立華民護衛司。
註41:有關華僑社團組織的詳細內容請參閱吳華:《馬來西亞華族會館史略》,東南亞研究所出版,1980年版;《新加坡華人會館志》,新加坡南洋學會叢書,1975年版。
註42:林孝勝:《新加坡華社與華南》,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5年版.第54~58頁。
註43:最先在新加坡成立,其後馬六甲和檳榔嶼等地均成立分會。見宋旺相,的引書第185頁。
註44:劉伯驥:《美國華僑逸史》,中國臺灣省: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786頁。
註45:詳細內容請參閱曾玲:《越洋再建家園——新加坡華人社會文化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版。
註46:莊國土:《晚清政府的興學措施與海外華文教育的發展》,載《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0年第3期,第22~28頁。
註47:柯木林、林孝勝:《新華歷史與人物研究》,新加坡:南洋學會,1986年,第73頁。
註48:各新式學堂如:新加坡養正學堂、廣肇學堂(1905年),應新學校、啟發學校、端蒙學校和道南學校(1906年);檳城丘氏學堂(1906年)、林氏學堂(1908年);吉隆坡尊孔學堂(1907年)、育英學堂(1910年)以及霹靂育才學堂(1908年)、彭亨育華學堂、森美蘭中華小學(1909年)等等。
註49:1815年英國傳教士於馬六甲創立,是宣傳基督教義的綜合件刊物,也宣講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介紹一些世界新聞和科學知識等。
註50:新加坡最早的華文報刊是1837年由廣州遷來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同屬洋人所辦。
註51:屬保皇派的報刊主要有《叻報》、《檳城新報》、《星報》及《天南新報》,而屬革命派的報刊主要有《圖南日報》、《總匯報》、《中興口報》及《檳城日報》。
註52:莊國土:《海外貿易和南洋開發與閩南華僑出國的關係——兼論華僑出國的原因》,載《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4年第2期,第55~59頁。
註53:W. H. Newell, Treacherous River, A Study of Rural Chinese in North Malaya, Kuala Lumpur, 1962, p. 19.
註54:相關研究請參閱莊國土:《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註55:莊國土:《對晚清在南洋設立領事館的反思》,載《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5期,第79~86頁。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政治學理論博士研究生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